王旭琴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 山西·晉中 030600)
威廉·巴特勒·葉芝,著名愛爾蘭劇作家、詩人,1935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其詩歌極富象征與神秘色彩,為研究者留下了豐富的解讀空間。
學(xué)界普遍認(rèn)同茅德·岡為 《當(dāng)你老了》中的原型,鄒頡(2001),傅浩(2002),李小均(2002)等皆認(rèn)為該詩是葉芝為茅德·岡所作,以回憶與紀(jì)念倆人自1889年在倫敦相遇后的戀愛時光。而在《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詩人運用了神話手法,其中人物則被詩人賦予更多的神話色彩,而茅德·岡同樣作為原型則隱現(xiàn)于其中。
在《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少年安格斯是愛爾蘭愛神的象征,為Dagda和Boann偷情的私生子,而后者為Elcmar之妻。安格斯年少俊美,有四只小鳥縈繞腦際,這四只小鳥象征著親吻,能喚醒聽聞到其鳴叫聲的人們心中的愛欲。詩中,安格斯釣起的銀魚化作晶瑩的少女,呼喚他的名字后跑開,安格斯走遍了深谷高山,已經(jīng)變得衰弱老朽,卻仍然要找到她。
在 《Early Irish Myths and Sagas》 一書中,Jeffrey Gantz(2004)提及故事《安格斯之夢》是葉芝《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一詩的的最終來源。短篇故事《安格斯之夢》在主題上與《漫游的安格斯之歌》有著部分直接關(guān)聯(lián)。故事中安格斯躺下酣睡時,有位女孩向他走來,而安格斯醒來向她打招呼時,女孩又立刻消失。此后的一年多時間,女孩以這種方式不斷拜訪安格斯,安格斯便愛上了她。安格斯最終踏上了千里尋伊人之旅,而在他的印象中只恍惚記得女孩戴著一條銀項鏈和一條金光閃閃的手鏈。女孩沒有化作一條魚,卻化作一只鳥,并在隔年化作人形,如此交替。該故事中的關(guān)于變形的情節(jié)完整無缺,與《漫游的安格斯之歌》相呼應(yīng)。
茅德·岡的人生跌宕起伏,與葉芝之間的關(guān)系更是若即若離。《當(dāng)你老了》與《漫游的安格斯之歌》這兩首詩在文本上更是體現(xiàn)出葉芝對茅德·岡真摯不渝的愛以及茅德·岡對葉芝的不理不睬。《當(dāng)你老了》創(chuàng)作于1891年,并于1893年入選詩集《玫瑰的秘密》,較《漫游的安格斯之歌》要早很多,后者創(chuàng)作于1897年,并與1899年入選詩集《葦間風(fēng)》。兩首詩相隔六年,足以滌蕩詩人的靈魂,寄托詩人的情思?!懂?dāng)你老了》以第二人稱創(chuàng)作,直接折射出詩人在向其摯愛之人茅德·岡屢次求婚又屢次被拒后的心情。情感的張力在互文、對比中得以體現(xiàn)。
在第一節(jié)中,“睡意”(sleep)一詞,意味著精神與肉體上自然的而有節(jié)律的休整,甚至表示死亡抑或是在去往死亡的旅途中。詩歌的第一行描寫出白發(fā)蒼蒼、老態(tài)龍鐘的狀態(tài),便是寓意“在去往死亡的旅途中”。“白發(fā)蒼蒼”(grey)與“雙鬢插著蘋果花兒”(apple blossom in her hair)對應(yīng)。 “爐火”(The fire)即是房子里真實的壁爐之火,更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茅德·岡的愛與渴望以及茅德·岡的革命精神,從 “心中有火焰在燃燒”(because a fire was in my mind)可以看出。詩中人物因爐火溫暖而打盹片刻,“打盹”(nodding)時快速低下又抬起頭的動作與爐火忽明忽暗相應(yīng)。“這本詩篇”(this book)即詩人葉芝寫給茅德·岡的愛的頁面。來自雙眼中的 “柔美的光芒”(soft look)寓意著葉芝初見茅德·岡便深深墜入愛河;而“青幽的暈影”(shadows)同樣是眼睛反射出的光芒,當(dāng)人年輕時,眼眸將會更加清澈深邃,感情也更加懵懂與細膩。第一節(jié)描繪出這樣一幅場景:當(dāng)你年邁時,白發(fā)蒼蒼而不再是雙鬢插著蘋果花兒,即便是在走向死亡的途中,抑或是革命事業(yè)的黯淡,當(dāng)你感受到愛的存在時,請拿下我寫給你的詩篇,慢慢吟誦,回憶當(dāng)初我是多么愛你,那么深沉,那么真摯。
詩歌第二節(jié)中“朝圣者的心”(the pilgrim Soul)指代茅德·岡對愛爾蘭獨立堅持不懈的追求。茅德·岡在政治上很激進,積極參與愛爾蘭獨立運動,忠誠于愛爾蘭獨立事業(yè)。(劉守蘭,2004)愛爾蘭獨立運動充滿曲折,在茅德·岡的一生中,婚姻失敗、事業(yè)受挫,幸福與痛苦,甜蜜與苦澀,快樂與悲傷都堆寫在臉上,然而詩人葉芝毅然愛她。葉芝對茅德·岡的愛真摯不渝,更是茅德·岡的優(yōu)雅、美麗與信仰造就了葉芝對她的這份愛?!白茻岬臓t柵”(the glowing bar)指熊熊燃燒著的爐火周圍的圍欄,而同時又指生與死的交界線,正如阿爾弗雷德·丁尼生1889年在《過沙洲》中描寫的一樣,抑或是激進的政治生活與平靜的普通生活的分隔線。(萬莉,陳范霞,2004)“佝僂著”(bending down)意味著什么?而其原因又何在?不能得知是回憶過去的苦楚,茅德·岡革命運動生涯上遭受的阻礙與退步,還是她行將就木造成的。大寫的“愛”(Love)以維納斯之子小愛神丘比特為原型。調(diào)皮的丘比特盲目地射箭象征著愛情沒有理性可言,愛情的到來會突然而盲目,愛情的逝去同樣不可追溯。詩歌利用以上的對比、隱喻與互文等手法為原型的注入、張力的構(gòu)架鋪開一個維度。
1889茅德·岡與葉芝在倫敦邂逅,雖然葉芝對其一見鐘情,但茅德·岡拒絕了他,在此后拒絕了葉芝的數(shù)次求婚,并一直與葉芝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葉芝從而對其充滿矛盾的情感,既愛又恨。茅德·岡作為原型“化身”成詩中的“你”,即為葉芝詩中所訴說的對象。詩人在其中傾注了憤怒、絕望與警告的情緒,即如果你拒絕了我的愛與求婚,那么有天當(dāng)你老去,你將后悔,“你將輕輕訴說,帶著一絲傷感:逝去的愛,如今已步上高山,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顏。”愛與恨的糾葛構(gòu)架起的張力支撐起整首詩的穹廬。傅浩(2002)認(rèn)為該詩行文至此依然充滿著勸說式的口吻,在勸說葉芝的愛人接受他的愛。茅德·岡是詩中愛與渴望的對象,是詩人愛與渴望的原型,同時也詩人以及詩中所勸誡的對象與原型。茅德·岡一個人同時被注入來自詩人的愛與恨的兩種力量,自身形象也由張力鋪開。在前面所述的各種手法的敷設(shè)下,原型形象茅德·岡得以飽滿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在《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茅德·岡與短篇故事《安格斯之夢》中安格斯夢見的女孩一樣成為詩人在詩中所追尋的對象,其作為原型再次被注入到這首詩中。詩人對茅德·岡的愛一如既往:“雖然已習(xí)慣了流浪,旅途使我變得衰老,但是我定會找到她,吻她的唇牽她的手……”體現(xiàn)出詩人一直在愛的道路上孤獨地漫步流浪著,盡管年事已高,盡管一路走來已流浪了很久,他依舊在等待著一直深愛著的愛人的回答?!癙luck”一語雙關(guān),既有采擷的意思,又有鼓起勇氣的意思。“那月亮的銀色蘋果”(The 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意思為夜晚或是死亡,“那太陽的金色蘋果”(The golden apples of the sun)則是白晝或是生存。這兩句互文的順序,夜晚/死亡在前,白晝/生存在后體現(xiàn)出詩人的決心,忠誠不渝、生生世世,永無止盡地愛著自己的愛人,一死一生構(gòu)架出時空張力,與《當(dāng)你老了》中“唯獨一人愛你朝圣者的心,愛你日益凋謝的臉上的衰戚”(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遙相呼應(yīng)。至此,茅德·岡依然是詩人愛與渴望的對象,而詩人沒有了怨念與憤恨,增添了堅持與大氣。
在情境上《當(dāng)你老了》與《漫游的安格斯之歌》有所不同,前者中呈現(xiàn)的是一幅垂暮之年的情景,而后者則青春許多。這樣的對比通過文本體現(xiàn)出來的是“掙扎的愛”與“灑脫的愛”的區(qū)別。雖然同樣是愛情,但是前者在昏黃與殘破的歲月中行將就木,而后者在青春蔥蘢的年華里生機勃勃。茅德·岡作為原型則以垂暮之年與美麗少女的形象注入在詩歌中,更加輝映出這兩種愛的區(qū)別。
在情感上,同樣作為兩首詩歌中的原型,茅德·岡同樣是詩人愛的對象,但從詩人的角度出發(fā),《當(dāng)你老了》中流露出的是詩人的這番情感:在你(指茅德·岡)年邁行將就木時后悔沒有接受我一份真摯的無可替代的愛情,你將知道我曾經(jīng)多么痛苦,多么受傷??梢岳斫鉃槭窃娙说膴A雜在愛情中間的怨念、憤恨,甚至是期望對方后悔的微妙感情。而《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詩人則顯得大氣許多。在詩歌呈現(xiàn)的能夠喚起浪漫愛情的美景當(dāng)中,你(指茅德·岡)在我追逐的過程中跑開了,我即便在找尋的過程中一直很孤獨,且慢慢變得衰老,但是我定會找到你。沒有絲毫怨念與憤恨,只有找到你、找到真愛的更加堅定的決心。如果說前者是在呼喚或者是祈求愛人回來,那么后者則顯得更加冷靜,更像是愛的永恒誓言。
至此,張力跨詩篇建立在兩者之間,寄托了詩人六年以來的情思,從轟轟烈烈到回歸寂靜,從愛恨交織到深埋掩藏,從埋怨萬分到期冀點點,而不變的卻是一如既往、忠誠不渝的愛。兩首詩皆以茅德·岡為原型、為中心,以對比、隱喻、互文的手法構(gòu)架出跨詩篇的張力橋。
通過對《當(dāng)你老了》與《漫游的安格斯之歌》的對比分析有以下發(fā)現(xiàn):(1)葉芝在詩歌中采用了共同的原型——茅德·岡,同時采用了神話中的原型——愛神與安格斯;(2)在奔向愛的旅途中,詩人葉芝對待愛情越來越冷靜與理性。在《當(dāng)你老了》中,詩人傾注了憤怒、絕望與警告的情緒,即如果你拒絕了我的愛與求婚,那么有天當(dāng)你老去,你將后悔。而《漫游的安格斯之歌》演繹出的是你依然美麗、我更加沉浸的情感,詩人宣出愛的誓言,永愛不渝,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愛人變成什么樣;并從激憤逐漸走向平靜、從埋怨逐漸走向理性。(3)《當(dāng)你老了》與《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以茅德·岡為原型體現(xiàn)出激情的愛戀和絕望的怨恨之間復(fù)雜的張力,情感的張力在互文、對比中得以體現(xiàn),不僅在單首詩中,更橫跨兩首詩,構(gòu)架出跨詩篇的張力橋。
[3] 傅浩.《當(dāng)你年老時》: 五種讀法 [J].外國文學(xué),2002(9):91-94.
[4]李小均.感傷與超越——析葉芝名詩《當(dāng)你老了》中的張力美[J].天津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2):60-62.
[5]李小均.詩人不幸詩名幸——葉芝名詩《當(dāng)你老了》中的張力美[J].四川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7):19-21,29.
[6]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4:452-455.
[7]萬莉,陳范霞.英美文學(xué)選讀[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