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紅
(西柏坡紀念館 研究部,河北 平山 050411)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偉大的作家和語言藝術家。不論是宏大的政治抱負主張還是建國執(zhí)政的理念,不論是深刻的哲學思想還是精深的軍事戰(zhàn)術,毛澤東都將之高度地概括、提煉、濃縮,并以精練而生動的語言來表達,力求達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毛澤東淺顯易懂、深入人心的平民化文風,曾經(jīng)成為一個時代的楷模。西柏坡時期,是中國革命最輝煌的時期,也是毛澤東一生事業(yè)上的巔峰。特殊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成就了他獨特的文風。期間,他寫下了幾十篇博大精深、膾炙人口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毛澤東以其無產(chǎn)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高超的文字表現(xiàn)力,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和形象生動的語言,說理、論事、批判、揭露,有力地指導著革命事業(yè)的進程,對革命斗爭的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此,筆者對西柏坡時期毛澤東的文風特點進行研究,以召喚優(yōu)良文風的回歸。
毛澤東曾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沒有調(diào)查,沒有發(fā)言權”[1]的著名論斷。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幾分調(diào)查說幾分話,占有幾分材料寫幾分文章,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充分的調(diào)查研究中得出結論,這是毛澤東文風的基本特點和基本品質。
毛澤東寫作的所有文章,都是從實際出發(fā)、深入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都是以充分的、真實的材料作為自己的論據(jù)進行科學、嚴謹?shù)恼撟C,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所以,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1948年10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個戰(zhàn)場捷報頻傳,國民黨窮途末路之際,蔣介石與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密謀,導演了一場“蔣傅偷襲石家莊”的“戲”。沒想到這一情報被我黨駐北平地下工作者得知,火速通知了我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所在地西柏坡。情況萬分危機,坐陣西柏坡的毛澤東、周恩來等在周密布署部隊阻擊、機關轉移的同時,毛澤東將得到的情報巧妙地寫了四封電報稿,一封比一封深入,一封比一封犀利,將蔣傅軍企圖偷襲石家莊的陰謀、部隊部署、行動路線說得一清二楚,導演了一場現(xiàn)代版的“空城計”,嚇退了蔣傅數(shù)萬大軍。試想,如果沒有之前毛澤東對各路情報的綜合研究,掌握詳細情況,蔣傅大軍便不會被嚇倒,更不會全面撤兵,后果將不堪設想。
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評論《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也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文章用以論證“中國的軍事形勢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zhàn)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的論據(jù),就是客觀存在的具體數(shù)字材料:首先指出五個月前國民黨軍隊的總數(shù)“約計尚有三百六十五萬人”,然后指出這個數(shù)目較戰(zhàn)爭開始時,已是“少了六十五萬人”;再說目前,他們又“喪失了一百萬人”。而我人民解放軍則在這三個時期由一百二十萬人增加至二百八十萬人,再增加至三百余萬人。采用這種算賬的方式,運用從實際中掌握的具體數(shù)字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最后自然而然得出前面提出的“戰(zhàn)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的結論,恰是水到渠成。這種論證方法顯然是無懈可擊、雄辯有力的。[2]1360
另外,三大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方針,也是毛澤東在戰(zhàn)前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
由此啟示我們,運用具體材料論證文章觀點,就必須清楚地掌握材料,這樣才能恰當?shù)卦谖恼轮邪巡牧险{(diào)動起來,靈活運用,為自己的觀點服務。否則,機械地堆砌和生搬照抄自己還不曾消化的材料,并無助于文章論點的闡發(fā),相反,倒是會造成觀點與材料的分離。毛澤東本人就堅決反對那種羅列事實、堆砌材料、開中藥鋪式的論證方法。他指出,“這個開中藥鋪的方法,實在是一種最低級、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他們使用一大堆互相沒有內(nèi)部聯(lián)系的概念、材料,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質,而滿足于甲乙丙丁的現(xiàn)象羅列[3]838-839。
縱觀西柏坡時期毛澤東寫作的每一篇文章,無一不是抓住現(xiàn)實革命工作中的緊迫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批判錯誤思想、錯誤傾向,闡明正確思想、正確道理,喚起人們覺悟,教育人們革命,指導人們?nèi)バ袆拥摹?/p>
西柏坡時期,中國革命形勢一日千里,戰(zhàn)場上、隊伍里隨時可能出現(xiàn)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可能會影響戰(zhàn)場上的勝負、隊伍里的團結,從而影響中國革命的整個進程。作為革命的總統(tǒng)帥,毛澤東針對每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回饋,撰寫了大量的電報、消息、文章等,有的放矢,切實解決現(xiàn)實問題,在黨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西柏坡時期,中國革命處于解放戰(zhàn)爭的最關鍵時期。在當時條件下,電報成為最主要的信息傳遞工具。周恩來曾說過,我們一不發(fā)槍,二不發(fā)糧,就靠天天往前線發(fā)電報就打敗了國民黨幾百萬軍隊。每一份電報都是解決問題的指示、命令,每一份電報都承載著一份重大的使命,或為解決某個問題,或針對當時黨內(nèi)外的某種傾向,或出于與敵斗爭的需要……小小的電報,實用性達到了極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短短的十個月中,毛澤東竟向前線發(fā)出了408封電報①。遼沈戰(zhàn)役中關于“首先攻打錦州”的部署與前線指揮員林彪之間無數(shù)次的戰(zhàn)局分析,淮海戰(zhàn)役從“小淮?!钡健按蠡春!钡难葑儯浇驊?zhàn)役和平解決的艱難曲折,僅三大戰(zhàn)役期間,毛澤東就發(fā)往前線197封電報②。
“九月會議”是在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即將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報告中高度重視并強調(diào)了“加強紀律性”的重要性。這個問題緣起于我黨我軍在過去長時期內(nèi)處于敵人分割和游擊戰(zhàn)爭環(huán)境之下,曾經(jīng)允許各級地方黨組織和軍事機關保持很大的自治權。這雖然對于發(fā)揮各地黨組織和軍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渡過長期嚴重的困難局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產(chǎn)生了某些無紀律和無政府狀態(tài),以及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而且這些錯誤傾向比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又有發(fā)展,給革命事業(yè)帶來了損失。毛澤東指出:“現(xiàn)在無紀律和無政府狀態(tài)在黨內(nèi)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從中央機關、中央代表機關,一直到各地,報喜不報憂,瞞上不瞞下,封鎖消息。村有殺人之權,一個干事可以把一個大工廠的廠長(資本家)搞死,九個照顧變成了九個不照顧,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一些人因為沒有分田,他們嗷嗷待哺。這些狀態(tài)必須改變?!保?]420-421毛澤東在深刻分析其起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紀律性的兩個條件:一是全黨要有五百個懂馬列的干部;二是建立制度,制定法令。此外,他還強調(diào)了加強紀律性的重要意義。會議根據(jù)毛澤東提出的問題,專門討論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各中央局、分局、軍區(qū)、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中共中央關于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會后,毛澤東又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
可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堅持有的放矢,堅持科學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是西柏坡時期毛澤東文風的一大顯著特點。
毛澤東十分重視文章的“三性”——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他說,準確性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他批評當年許多文件的缺點是:“第一,概念不準確;第二,判斷不恰當;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時候又缺乏邏輯性;第四,不講究詞章?!彼袊@“看這種文章是一場大災難,耗費精力又少有所得”,呼吁“一定要改變這種不良的風氣”。[5]
西柏坡時期毛澤東電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觀點明確,是即是,非即非,不調(diào)和折中,表現(xiàn)出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如“你們文子電部署的缺點是將打援兵力放在正面,而不是放在側面”,“其具體部署應以一個強力縱隊襲占運河車站,殲滅守敵,控制該地一帶;以三個縱隊攻戰(zhàn)及控制臺兒莊及其以南地區(qū),一部直達鐵路;以兩個縱隊攻戰(zhàn)臨韓(得手后留一個縱隊于臨韓,直迫賈汪,以一個縱隊移至臺兒莊及其以西地區(qū))。以上共六個縱隊,可由第三縱、八縱、十縱、十三縱、渤縱(你們文子電未提到渤縱,不知何故)及從韋吉到路北之兩個縱隊中抽出一個縱隊充任?!保?]76上述命令規(guī)定得明確而堅定,具體而周密,各部隊的作戰(zhàn)對象、作戰(zhàn)任務和所要達到的目的一清二楚,使前線指戰(zhàn)員能夠迅速做出作戰(zhàn)的部署和安排。
再如,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到達孟家樓后,當天致電中央軍委,建議先到的第三、第五兩個縱隊立即參加戰(zhàn)斗。中央復電明確指出:“你們想以第三、第五兩縱去打十六軍,在全盤計劃上是不妥的。”隨后提出:“你們的首要任務是不使這些敵人逃至天津,其方法是以四個縱隊占領廊坊、香河之線,隔斷平、津聯(lián)系。”[6]340最后,又詳細分析了采取這一計劃的原因。這封電報先駁論,再立論,擺事實,講道理,觀點明確,條理清楚,邏輯性強,使人讀后毫無疑義,達到了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的目的,增強了干部的執(zhí)行力和部隊的戰(zhàn)斗力。
比喻的作用在于把復雜、深刻的道理說得淺顯,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使人易于理解、接受。毛澤東在撰寫文章尤其是政論文時善于大量使用比喻這種修辭。一般地說,政論文容易寫得深澀難懂,枯燥乏味,邏輯推理和抽象的概念易使文章內(nèi)容呆板,不生動,不通俗。毛澤東的政論文卻不是這樣。他以非凡的語言表現(xiàn)能力和深刻的理論思維,把政論文寫得非常生動、非常形象,寓理于喻,寓莊于諧,把很深刻的道理,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毛澤東在1948年12月30日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指出,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宜將剩勇追窮寇”,這時候對敵人仁慈手軟,就必然招致東郭先生的下場。為了教育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不要被已經(jīng)取得的勝利沖昏頭腦,毛澤東在這篇政論中引用了古希臘寓言《農(nóng)夫和蛇》的故事,并指出:“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nóng)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nóng)夫一樣地懷有對于毒蛇的好心腸。但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卻聽見了并且記住了這個勞動者的遺囑。況且盤踞在大部分中國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雖然它們已經(jīng)感覺到冬天的威脅,但是還沒有凍僵呢!”[2]1377毛澤東告誡人民:決不憐惜蛇一樣的惡人!這種比喻真是深刻有力,發(fā)人深省。
比喻的手法,在毛澤東的文章中,總是運用得那么自然、貼切,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形象、生動、活潑。在一些簡短的陳述句中,毛澤東也是把比喻運用得恰到好處。如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道:“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保?]1496再如,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文中寫道,白皮書“是對那些相信美國什么都好,希望中國學美國的人們,澆了一瓢冷水”[2]1488。這樣信手拈來的比喻,飽含感情色彩,蘊含著鮮明的愛憎。寓理于喻,以喻明理,既形象又生動,讀起來娓娓動聽,使人豁然開朗。
郭沫若同志在一次就文風問題答《新觀察》雜志社記者問時指出:“主席的文章和他講話一樣,誰都看得懂,而且喜歡看。聽了主席講話,就像熱天吃了冰淇凌,又好像疲憊后喝了一杯熱茶。他的文章和講話就是平易近人。”[7]
毛澤東作為一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宣講家,他十分清楚,自己在報刊上發(fā)表言論的目的,就是戰(zhàn)斗,就是揭露敵人,就是教育人民,而不是為了自我欣賞,不是為了遣興。他遵照列寧的話去寫作——“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8]。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文章怎樣才能使群眾易于接受,樂于接受。他曾經(jīng)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引述季米特洛夫的話:“應當學會不用書本上的公式而用為群眾事業(yè)而奮斗的戰(zhàn)士們的語言來和群眾講話”,“如果我們沒有學會說群眾懂得的話,那么廣大群眾是不能領會我們的決議的”,“當你寫東西或講話的時候,始終要想到使每一個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號召,都決心跟著你走。要想到你究竟為什么寫東西,向什么人講話”[3]842-843。由此可見,文章通俗與否,并不單單是個形式問題,而是反映著作者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對人民的態(tài)度。
毛澤東正是站在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立場上,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任的態(tài)度撰文寫作,憑著其駕馭語言的高超本領和滿腔的熱情,把每一篇文章寫得十分通俗,十分生動。如在他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對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之際,帝國主義者面對失敗的結局,又不甘心垮臺的復雜心情的描述:“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起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保?]1496語言樸實無華,卻又如此形象,如此生動,二十幾個字,已經(jīng)把司徒雷登這個曾經(jīng)在中國經(jīng)營多年,如今該收攤了,卻又不情愿,妄想繼續(xù)他的反共生涯這種心理暴露得淋漓盡致。再如,同一篇文章中,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精神和大無畏氣概的表達:“多少一點困難怕什么。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2]1496字字擲地有聲,而且沒有一點修飾,卻充滿感情,充滿自豪,充滿力量!這樣的文字,這樣的語言,誰讀了不受鼓舞,不添斗志呢!
在毛澤東的文章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人們熟悉、又頗具表現(xiàn)力的群眾語言、俗語、諺語、口語,以及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使文章的語言既通俗易懂,又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人民喜聞樂見。如在《評蔣傅匪軍夢想偷襲石家莊》中寫道:“當看國民黨軍隊的將軍們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動人民解放軍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軍趕打得走投無路的時候,白匪崇禧、傅匪作義似乎還有一點生命力,就被美國帝國主義者所選中,成了國民黨的寶貝了。蔣匪介石已經(jīng)是一具僵尸,沒有靈魂了。什么人也不再相信他,包括他的所謂‘學生’和‘干部’在內(nèi)?!保?]604“究竟他們要不要北平?現(xiàn)在北平是這樣的空虛,只有一個青年軍二零八師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綏東段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兵了。總之,整個蔣介石的北方戰(zhàn)線,整個傅作義系統(tǒng),大概只有幾個月就要完蛋,他們卻還在那里做石家莊的夢!”[9]604整個評論詼諧幽默,痛快淋漓,把當前敵我態(tài)勢、敵人的作戰(zhàn)行動全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告訴敵人,我們已經(jīng)對你們的行動了如指掌,你們膽敢來犯必將有來無回。敵人被毛澤東的“空城計”搞得無計可施,只好乖乖地收兵。
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中寫道:“國民黨是那樣的不行,無論幫它多少總是命定地完蛋了,他們不能控制了,他們無可奈何……”[2]1486同一文中又說:艾奇遜之流“不和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當局好好地打交道,卻要干這些混賬工作,而且公開地發(fā)表出來,丟臉,丟臉!”[2]1489這些語言多么通俗,多么群眾化,簡直就像面對面地話家常。在其他一些文章中,毛澤東也使用了許多這樣的群眾語言。不僅易讀、易懂,而且極富表現(xiàn)力。諺語、俗語、成語、典故在毛澤東的文章中也隨處可見。如“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到 什 么 山 唱 什 么 歌 ”[3]842-843“強 盜 收 心 做 好人”[2]1486等,就是人們常用的俗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148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2]1496“太公釣魚,愿者上鉤”[2]1495“慶父不死,魯難未已”[2]1446等,就是寓意深刻、文字凝練、耐人尋味的成語或典故,一經(jīng)毛澤東采用,這些俗語、成語、典故,無論是淺顯的,或是古奧的,均獲得新的生氣,變得鮮活起來,充滿了政治的色彩和思想的深度。
短,就是要力求簡短精練、直截了當,要言不煩、意盡言止,觀點鮮明、重點突出。能夠三言兩語說清楚的事絕不拖泥帶水,能夠用短小篇幅闡明的道理絕不繞彎子。
毛澤東歷來反對空洞無物的長文章,他把這樣的文章比喻為“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3]834。西柏坡時期,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進行最為激烈的時期,讀者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讀那些面面俱到、文字繁瑣的報道,他們最關心、最渴望知道的是戰(zhàn)爭局勢的最新變化。適應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需要,毛澤東倡導寫短文章,并做出了表率。這一時期他寫的新聞消息、電報和其他文章,都以短見長。發(fā)表的文章最長不超過5000字,最短的僅有百余字,如《我軍解放鄭州》150字,《關于健全黨委制》567字,《東北我軍全線進攻,遼西蔣軍五個軍全部被我包圍擊潰》465字,《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180字,《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宣告滅亡》420字,《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2097字,《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857字,《將革命進行到底》4933字,《評戰(zhàn)犯求和》2083字,《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于時局的聲明》2081字,即使像《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樣氣勢恢宏的文章也不過區(qū)區(qū)500余字……這些消息、電報等,體現(xiàn)了毛澤東對各種文體特點的熟練掌握和運用,主題鮮明,文字簡約,結構嚴謹,首尾貫通,一氣呵成,是名副其實的“短平快”的典范。
毛澤東在親自動手寫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曾明確提出:“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寫,要自己動手,或者合作起來做”,“一切依賴秘書,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現(xiàn)?!保?0]其實,領導干部自己動手寫文章,有很多優(yōu)勢和好處。優(yōu)勢是他們了解實際情況,了解政策背景,了解決策過程,他們參與寫作或研究,有真情實感,能說到做到。好處是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理清思路。寫作是什么,一位作家形象地比喻道:“寫作就像是把一件皺巴巴的西服熨燙得妥妥貼貼,讓你趾高氣揚地參加思想的盛宴,不丟人,不寒磣?!保?1]寫作有助于提升寫作者的創(chuàng)造能力。寫作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技巧,更是一種新思想、新觀念的表達。寫作最能勃發(fā)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追求體裁新、內(nèi)容新、角度新和時效性。一位哲人指出:“沒有創(chuàng)新,就不要被動地去寫作?!保?1]
西柏坡時期,毛澤東日理萬機,但繁忙的工作間隙,他一刻也不放松看書、寫作,每每親自動手起草文電、報告,撰寫文章。毛澤東在西柏坡只住了短短10個月的時間,但就在這三百天的時間里,毛澤東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其中,收入《毛澤東選集(第4卷)》的有20篇,收入《毛澤東文集(第5卷)》的有53篇,收入《毛澤東書信選集》的有12篇,收入《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的有21篇,收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至第5卷的有290篇。據(jù)《毛澤東年譜》記載,這一時期毛澤東的文電、講話、談話、書信等,大約有390篇之多,數(shù)十萬字。毛澤東的這些文獻大多都留有手稿,都是他親自撰寫的。這種親力親為的寫作作風,無疑為各級領導做出了表率。
中國共產(chǎn)黨一貫重視黨風建設,文風體現(xiàn)了黨風。面對當前我黨文風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如“思想僵化,缺乏新意,熱衷空話套話”,“貪大求長,文章有數(shù)量無質量”,“官腔官調(diào),不直面百姓關心的問題”,“故弄玄虛,文過飾非,夸大其詞,歌功頌德”,“領導不學、不看、不寫,一切皆由秘書代勞”,等等,中共中央及時提出“努力克服不良文風,積極倡導優(yōu)良文風”的號召。西柏坡時期毛澤東的文風像一面鏡子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妨去照一照,學一學,寫一寫,以正文風,強黨風。
注釋:
① 西柏坡紀念館研究員趙福山根據(jù)《毛澤東軍事年譜》統(tǒng)計。 ② 根據(jù)《毛澤東軍事文集》統(tǒng)計。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明華,王榮麗.西柏坡檔案:第1卷 [G].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2:420-421.
[5]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 [G].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64.
[6]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G].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7]怎樣把文章寫得正確、鮮明、生動:郭沫若談文風問題 [N].解放日報,1958-04-02(1).
[8]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68.
[9]李明華,王榮麗.西柏坡檔案:第2卷 [G].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2.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9.
[11]李啟明.向毛澤東學文風 [DB/OL].(2013-06-18)[2013-11-11].http://www.qstheory.cn/lg/clzt/201306/t20130617_240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