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曼
(鄭州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河南鄭州450001)
憂世就是對江山社稷、百姓安寧、國家前途等保持一種強烈關(guān)注和擔(dān)憂,是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范仲淹作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其憂世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前賢多有關(guān)注。程應(yīng)镠的《范仲淹新傳》,立足豐富的史料,敘述了胸懷天下、大公無私的范仲淹[1];張希清曾撰文對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為政之道有過專門研究[2];余英時更是認(rèn)為范仲淹所倡導(dǎo)的“以天下為己任”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風(fēng)范,成為此后“士”的新標(biāo)準(zhǔn)[3]7??疾炫c范仲淹同時代的士大夫,他們也有著和他一樣的憂世思想,可以說憂世是這一時期士大夫的共同理想。本文擬將范仲淹、胡瑗、歐陽修、韓琦、李覯等人的憂世思想和實踐逐一梳理,并對其產(chǎn)生的原因略作分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jìn)士,皇祐四年(1052)卒于徐州,為官37年,歷經(jīng)沉浮,但始終考慮著百姓的安危,牽掛著廟堂的決策,甚至還想著皇帝的家事。在他的文集里處處可見他的憂國憂民情懷?!坝^民患,不忍自安”[4]264,“向去民力必困,憂心憂心”[4]655,自嘆“南陽風(fēng)俗??喔?,太守憂民敢不誠”[4]62。在丁母憂期間,他仍不忘國事,“冒哀上書言國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庶乎四海生靈長見太平”[4]211。可以說,憂世思想貫穿始終。
范仲淹為官一生,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士大夫的憂國憂民理念和責(zé)任。小而言之,“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5]8283。他資助貧困士人孫復(fù)就讀于應(yīng)天書院,從而成就了一名思想家。慶歷三年(1043),友人吳遵路病死,家貧無法安葬,范仲淹將自己的俸祿贈給其家人。范仲淹還為部下戶曹孫居中的遺孀捐“俸錢百緡,治巨舟,差老衙校送歸”[4]797。大的方面,莫過于他主持的慶歷新政,其在奏章中講到的“上憂宗社,下憂生靈”[4]581,可謂慶歷新政的真實寫照。盡管改革失敗了,但對北宋政治影響深遠(yuǎn)。
天圣三年(1025)秋,任興化縣知事。在這里,他看到海水給當(dāng)?shù)厝藗儙淼臑?zāi)難,就帶領(lǐng)百姓筑捍海堰。天圣六年七月,捍海堰修成。雖然范仲淹因丁母憂于天圣五年離開興化縣,但因他的首倡之功,后人譽之為“范公堤”。
明道二年(1033),江、淮、京東一帶大旱且遭蝗災(zāi),百姓流離失所,作為右司諫的范仲淹在朝廷遲遲不救援的情況下,選擇仁宗吃飯時進(jìn)諫:“宮掖中半日不食,當(dāng)何如?”[5]8278隨被派去救災(zāi)。救災(zāi)成功后,還特別帶了饑民吃的野草給仁宗和后宮的人看,讓他們了解民間疾苦,提醒他們節(jié)儉。
景祐元年(1034)六月,任蘇州郡守,正值水災(zāi),立即投入救災(zāi),史書有蘇州治水之載。
皇祐元年(1049),在蘇州為接濟家庭貧困的父老鄉(xiāng)親首創(chuàng)義莊,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家族創(chuàng)辦義莊的先河?;实v二年,吳中饑荒,范仲淹一邊開倉放糧救荒,一邊興建糧倉、官舍、寺院,舉辦賽龍舟活動,刺激消費,獨創(chuàng)以工代賑的救災(zāi)方式?;实v三年春,赴任青州。時青州大饑,到任即賑濟救災(zāi),允許百姓以錢代糧,免除長途運輸之苦。
他的心懷天下贏得了時人和后人的高度評價,景祐三年,歐陽修稱贊范仲淹:“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保?]274王安石也認(rèn)為范仲淹“由初迄終,名節(jié)無疵?!保?]1241元代學(xué)者唐元評價他:“先儒論宋朝人物,以公為第一?!保?]1252
范仲淹在很早的時候就有憂世思想,歐陽修在《范公神道碑銘并序》中說:“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保?]171朱熹也曾說:“且如一個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無一事不理會過。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業(yè)?!保?]1299慶歷六年,撰寫《岳陽樓記》,發(f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心聲,這也是他一生踐行憂世思想的總結(jié),是其實際行動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心懷天下蒼生的動情獨白。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廬陵人(今江西吉安市),一生心憂天下,認(rèn)為“圣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其樂也,薦之上帝祖考而已,其身不與焉。眾人之豫,豫其身耳。圣人,以天下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6]571。他還說:“南方美江山,水國富魚與稻。世之仕宦者舉善地,稱東南。然竊惟希文登朝廷,與國論,每顧事是非,不顧自身安危,則雖有東南之樂,豈能為有憂天下之心者樂哉!”[6]262這是其在仁宗景祐元年寫給在蘇州任職的范仲淹的信里的話,表達(dá)了“憂天下之心”的樂趣不是樂山樂水能夠比得了的觀點。
慶歷二年,北宋內(nèi)憂外患,歐陽修頗感憂慮:“從來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惡者盜賊,今盜賊起矣;所憂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賴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需者財用,今財用乏矣。陛下之心,日憂于一日;天下之勢,歲危于一歲?!保?]233“然而財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內(nèi),制度不可為萬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茍且,不異五代之時,此甚可嘆也。”[6]25他所關(guān)心的財、兵、制度無一不是國家大事,他在自覺地履行著一個飽讀儒家經(jīng)典的士大夫的責(zé)任。
景祐三年,他因為范仲淹鳴不平而受牽連,被貶到夷陵(今湖北宜昌),“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復(fù)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shù)”,仰天嘆曰:“以荒遠(yuǎn)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保?]553他以小見大,擔(dān)心冤案會傷害百姓,從此處理案件愈加用心。
嘉祐二年(1057),他負(fù)責(zé)貢舉。當(dāng)時流行“險怪奇澀”的文體,號稱“太學(xué)體”,他明白這樣的文風(fēng)不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人才,于是,凡是這樣的文章一概不錄?!爱吺?,向之囂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馬首,街邏不能制。”[6]511對國家無益的事情,他堅決制止。
歐陽修一生雖幾經(jīng)貶謫,卻因心里裝的是國家和人民,深得史家好評:“凡歷數(shù)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保?]548
韓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天圣五年(1027)中進(jìn)士,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淄州,自此步入仕途。在朝中“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jì)綱、親忠直、遠(yuǎn)邪佞為急,前后七十余疏”[5]8247。韓琦處處體國之宜,時時心系百姓,在地方十年有余,看到百姓的疾苦總是記在心里,想辦法解決,可謂“公亦自以天下為己任,御事不憚勤勞”[7]104。
詩、賦作為一種常用文體,是士人表達(dá)內(nèi)心感受的方式,考察韓琦的詩歌,也能體會到他殷切的憂世思想。慶歷六年(1046),在知揚州任上,久不下雨,他心急如焚,“守臣恤民病,心亂千絲棼”[8]33。“只思民盡適,守鬢忘霜侵?!保?]236為了百姓,他不僅白了雙鬢,而且還到了累倒的地步,“堂下開畦植藥苗,更將靈種悉名標(biāo)。吾心盡欲醫(yī)民病,長得憂民病不銷”[8]250。他的喜悅也是因為百姓的糧食可以獲得豐收,“吾民無足慮,豐歲可前占”[8]214。
作于皇祐元年的《郡西齋有夜合萱草對開因成二闋》一詩,尤可體現(xiàn)韓琦憂國憂民的士大夫情懷。其詩云:“合歡萱草兩含芳,一見令人樂興長。唯是憂邊與憂國,對花終日不能忘。”[8]216萱草又名忘憂草,面對兩種使人忘憂的花草,仍然不能讓他釋懷的唯有對國家和人民的擔(dān)憂。
寶元二年,四川早災(zāi)嚴(yán)重,饑民大增,韓琦被任命為益利路體量安撫使。他到任后,首先減免賦稅,裁汰冗員,開倉放糧,添設(shè)稠粥,救活饑民多達(dá)190萬人,被蜀人稱為再生父母。
曾鞏評價他:“萬里耕桑無一事,三朝功德在生民?!保?]124蘇轍曾說“求天下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但更想見見賢公韓太尉,“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矣”[10]卷22《上樞密韓太尉書》。其為國為民的憂世思想和行動頗受時人贊譽。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同孫復(fù)、石介合稱“宋初三先生”,因其祖籍為陜西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系宋代義理易學(xué)的先驅(qū),也是著名教育家。胡瑗一生淡薄功名,但摯愛傳圣人之道,“士之有志于道,以身法世,莫不欲致之于用,推之于遠(yuǎn)”[11]730。他不僅自己致力于傳道,也認(rèn)為有能力有德行的人不要隱世,要解決百姓的疾苦。如說:“君子之人有仁義之術(shù),可以濟于天下為生民之福,而潛身晦跡以自卑下,不務(wù)升進(jìn)以行其道。其澤不能及于物,以是天下之所共不與者也?!保?2]卷8君子還應(yīng)該具備憂世的思維和準(zhǔn)備:“君子未得位之時,雖道未澤于世,然已有澤天下之心矣?!保?2]卷1一旦有機會為國效勞,要做到“不以一己為憂,所憂者天下,不以一己為樂,所樂者天下”[12]卷3。君子應(yīng)當(dāng)做到憂國憂民不憂己,“所憂者,非憂其一身貧賤;憂其君不堯舜,憂其民不仁壽”[12]卷8。他表揚那些“不顧險難之在前,沖冒而往,欲行之速”的人,認(rèn)為“其心無他,蓋能憂天下之憂,欲濟天下之患難而已”[12]卷10。由此可見其憂世觀之一斑。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建昌軍南城(在今江西省)人,宋代著名思想家。幼年喪父,一生除了做過幾年的縣知薄,任過短時間的太學(xué)直講,沒有擔(dān)任過其他行政職務(wù)。家庭貧困到不藏?fù)?dān)石之谷,卻能“雞鳴而起,誦孔子、孟軻群圣人之言,纂成文章,以康國濟民為意”[13]296。窮也不光獨善其身,還做到了窮也兼濟天下。正如其所言:“作《易》者既有憂患矣!讀易者其無憂患乎?茍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以憂患之心,思憂患之故。”[13]51一生著述頗豐??疾焖闹霾浑y發(fā)現(xiàn),憂世思想貫穿其一生?!独钣M集》收錄其文章200多篇,論著多為“憤吊世故,警憲邦國”之作[13]214,旨在“急乎天下國家之用”[13]51,多是為國為民經(jīng)世濟俗的文章。
李覯23歲時著《潛書》15篇,以“康國濟民為意”,24歲時著《禮論》7篇,目的是“崇先圣之遺制,攻后世之乖缺。邦國之龜筮,生民之耳目,在乎此矣”[13]5。28歲時著《明堂定制圖》,意在贊明經(jīng)義。他為解決“土田不均,富者日長,貧者日削,雖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13]183的現(xiàn)狀,著《平土?xí)?,提出均田等主張?1歲寫《富國策》、《強兵策》、《安民策》10首,全面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他的治國安邦主張。于此,可見其憂國之心、救民之意。34歲科舉落第,退出考場,卻退不出憂世的理念,著《慶歷民言》30篇、《周禮致太平論》50篇等。《慶歷民言》對備亂、厚農(nóng)、復(fù)教等30個議題進(jìn)行了論述,內(nèi)容涉及上自君主、下至百姓,內(nèi)自朝政、外至庶事的方方面面。祖無擇贊揚《慶歷民言》:“皆極當(dāng)時之病,真醫(yī)國之書耳?!保?3]478明代成化年間的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左贊在請修李覯墓的奏狀中說:“《慶歷民言》三十篇,論時政之得失?!保?3]490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無論是身處廟堂之上的歐陽修、韓琦,還是身處江湖之遠(yuǎn)的李覯、胡瑗,他們進(jìn)亦憂,退亦憂,他們的憂樂觀和范仲淹不謀而合。可以說,憂國憂民是這一時期士人的共同特點,這與當(dāng)時的儒學(xué)復(fù)興以及社會結(jié)構(gòu)和政治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
儒家道德的熏陶是北宋士大夫憂世思想的主要淵源。北宋初期的統(tǒng)治者以儒家思想立國,重建禮法,實行科舉取士,北宋初期科舉的考試內(nèi)容多是儒家經(jīng)典?!俺?,禮部貢舉,設(shè)進(jìn)士、《九經(jīng)》、《五經(jīng)》、《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xué)究、明經(jīng)、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5]2410科舉制度引導(dǎo)士子去學(xué)習(xí)儒學(xué)。范仲淹在長白山醴泉寺三年的劃粥斷齏,應(yīng)天書院五年不聞窗外事的苦讀。胡瑗“攻苦食淡,終夜不寢,一坐十年不歸。得家書,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中,不復(fù)展,恐?jǐn)_心也?!保?4]24李覯“生年未幾,不喜他習(xí),惟文惟學(xué),如哺如乳”[13]284,以期自己能夠“以昭圣人之法,拯王道之綱”[13]278。范仲淹和他同時代的士大夫經(jīng)過長期苦讀,終于“大通六經(jīng)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本于仁義孝弟忠信”[6]167。清代魏源曾經(jīng)說過,六經(jīng)皆圣人憂患之書。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的憂患意識直接來源于孔子以及《詩》、《尚書》、《周易》等元典?!吨芤住は缔o下》引孔子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笨鬃拥膽n患有關(guān)于如何修德、如何成人的,也有關(guān)于國家的。修德成人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更多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的憂患首先是保持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其次才是個人修德的問題。憂患是儒學(xué)的重要內(nèi)容,憂世是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范仲淹等士大夫?qū)θ鍖W(xué)爛熟于心的學(xué)習(xí),不僅使他們掌握了儒家思想的內(nèi)涵,而且儒家以天下為本的道德體系更深深地影響著他們。他們自覺地履行著對百姓生活的牽掛、對國家安危的擔(dān)心,憂世已經(jīng)內(nèi)化為他們的自覺行為。
唐宋之際,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士大夫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唐末五代,戰(zhàn)亂不斷,不少讀書人為躲避殺身之禍而隱居不仕。北宋政府為招攬人才,不僅擴大取士名額,還徹底打破了唐代的門第限制,出身高低已不再是錄取與否的依據(jù),選拔官員的方式完全依靠科舉,從而打通了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躋身上層社會、進(jìn)而管理國家的道路,平民社會逐漸興起。一些以白屋書生登第的士人,來自社會中下層,經(jīng)歷了稼穡的艱難,易于感知人民的疾苦和政治的得失。特別是北宋統(tǒng)治者秉持偃武修文,宋初統(tǒng)治者立下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的家法,使得知識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并逐漸形成了適合士大夫參政的政治環(huán)境,一度出現(xiàn)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處境的變化在心理上多有反映,士大夫主體意識逐步覺醒,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現(xiàn)實的政治機遇有了結(jié)合的可能。他們將自己的才能與感受運用到執(zhí)政理念中,作為治天下的一員,憂天下也便自然而生,“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名句正是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之后才提出的。
北宋時期,內(nèi)憂外患的現(xiàn)狀促使知識分子進(jìn)行社會思考,亦是“憂”之來源。宋仁宗時期,國內(nèi)面臨著冗兵、冗政、冗費等嚴(yán)重危機,朝廷費用入不敷出,靠增加賦稅充實府庫,導(dǎo)致百姓生活貧困,達(dá)到了“窮山無遺寶,竭海無遺珍,鬼神為之勞,天地為之貧”[4]25的地步,以致怨聲載道,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外部又有遼和西夏的威脅,宋朝派兵與之交戰(zhàn),無奈將不知兵,兵不識將,作戰(zhàn)能力低弱,屢以敗聞,內(nèi)憂外患相當(dāng)嚴(yán)重,被稱為“積貧積弱”。這對宋代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理學(xué)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響??紤]到現(xiàn)實的困難,在“道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范仲淹等士大夫們憂世思想隨之而起。
[1]程應(yīng)镠.范仲淹新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張希清.“以天下為己任”——范仲淹為政之道研究之一[C]//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jì)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2.
[5]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李之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第4冊[M].成都:巴蜀書社,2007.
[7]葉夢得,等.石林詩話選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5.
[8]李之亮,徐正英.安陽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0.
[9]曾鞏.曾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蘇轍.樂成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蔡襄.蔡襄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2]胡瑗.周易口義[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李覯.李覯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4]黃宗羲.宋元學(xué)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