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
(中國人民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2)
地名通常即表示地點,但在詩歌這種主情的藝術(shù)形式中,地名常因寄寓詩人的主觀情感而包含了比地理名稱更多的心靈化內(nèi)容,構(gòu)成詩歌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概念——意象,成為詩歌英譯的一大難點。另外,詩歌中的很多地名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也使詩歌的地名英譯不再簡單。如《題臨安邸》最后一聯(lián)“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其中的“杭州”和“汴州”不僅僅表示兩個城市,在譯成英文時需向外國讀者展示其包含的歷史內(nèi)容。
詩歌地名常包含情感內(nèi)容及歷史文化內(nèi)涵,使得其“譯事”非“易事”。對于同一地名,不同的譯者常采取不同的譯法。如古典詩歌中常出現(xiàn)的地名“玉門關(guān)”,有的譯者譯為“Gate of Jade”,有些譯者則譯為“Yumen Pass”。到底哪種譯法更優(yōu),又以什么作為翻譯標準?又如《楓橋夜泊》中“寒山寺”的譯法,在學界歷來備受爭議?!吨袊g》1991年第三期發(fā)表的《旅游翻譯初探》一文認為,“寒山寺”不能譯成Cold Hill Temple,理由是“該寺是根據(jù)古代詩僧寒山而命名的”。該刊1993年第5期又有一篇短文《蘇州“寒山寺”的誤譯》指出,“寒山”是人名,不是山名,因此意譯為Bleak Mountain Temple或Temple of cold Hill是不妥的。”正確的譯法應(yīng)音譯成Han Shan Temple或Hanshan Temple。后來又有學者指出“寒山”不僅僅是人的代號,還是一個意象豐富、內(nèi)涵深刻的名字,與詩中所表達的意境相吻合,因此用意譯比音譯更能切近情境,表達題旨[1]。音譯和意譯的選擇,也成為古典詩歌中地名英譯的難點與藝術(shù)。
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教授提出的“三化”理論是指導(dǎo)翻譯實踐的重要方法,也為詩歌地名英譯提供了思路。本文將意象的概念引入詩歌地名英譯中,擬在“三化”理論的框架下探討古典詩歌中地名英譯的具體方法。
漢語中,詩歌意象通常被認為是“詩人的感官接觸事物,經(jīng)過加工、創(chuàng)造,從生活真實升華到藝術(shù)真實的形像”[2],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達出來的主觀情意”[3]。在西方,英國詩人艾略特曾指出:“表情達意的唯一藝術(shù)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組物象,一個情境,一連串事件,這些會是表達該特別情意的方式”[4]。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認為意象是“剎那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理性與情感的復(fù)合體”[5]。
綜合中外學界對于意象的定義,可知意象是詩人主觀情感的寄托,是詩人表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一般認為,有具體形態(tài)的物象,如楊柳、浮云、落日、燕子等常被用作意象來寄托詩人的情感,而純粹的地名是很難構(gòu)成詩歌意象的,因為它們?nèi)狈酒鹱x者感覺經(jīng)驗的形象性。但在詩歌這種極具藝術(shù)美感的文學體裁中,高超的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情思寄寓在地名中,把地名化在敘事、寫景、抒情之中,引導(dǎo)讀者挖掘地名文化的意蘊,喚起豐富的聯(lián)想和充滿詩意的回味,強化詩歌的審美效果。此時地名即構(gòu)成了詩歌意象。
可見,地名在詩歌中可作為一般意義上的地名概念存在,也可以構(gòu)成詩人傳情達意的詩歌意象。這也為詩歌地名英譯的不同方法提供了借鑒。
翻譯家許淵沖教授就翻譯問題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論”和“三化論”。他指出,意美是“三美”中最重要的,傳達意美需要傳情達意,不但“達意”,還要“傳情”[6]。意象作為詩歌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表達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詩歌的美學價值,是傳達“意美”的重要方面。因此,譯詩要實現(xiàn)“意美”,就要盡可能完美地傳達原詩的意象。
傳達原文的“三美”,可以用“三化”的方法:等化、淺化、深化[7]。等化基本采用直譯的方法,將中文直接翻譯成英文,英文同樣通順、地道,具有同樣的美感,可以喚起異域讀者同樣的情感。淺化指把原文形象、具體的語言用抽象、一般性的語言對譯。深化即再現(xiàn)原詩的深層內(nèi)容,當原文為抽象、一般性的語言時,譯文則用形象、具體的語言對譯。
“三化”法自提出以來,已成為指導(dǎo)翻譯實踐的重要及有效理論,也成為詩歌英譯中傳達意象的重要方法,從而為詩歌地名英譯提供了思路。
本文將“三化”理論應(yīng)用到古典詩歌的地名英譯這一翻譯問題中,并引入意象的概念,嘗試在“三化”理論的框架下探討古典詩歌中地名英譯的具體方法。
詩歌中的部分地名僅表示一種地理范疇,而不涉及到詩人的主觀感受,也缺乏形象性,如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畢竟西湖六月中”中的“廬山”和“西湖”都僅指代地點,不具備強化詩歌審美效果或寄托詩人情感的作用,因此不構(gòu)成詩歌意象。這些地名因與詩歌主旨不存在直接關(guān)系,因此通常采用等化或淺化的譯法,在譯文中再現(xiàn)或者削弱這些地名形式即可。
1.直譯其音或其意
對于常見的眾所周知的地名,在詩中確指該地而沒有抽象化含義的,一般按照地名約定俗成的譯法直譯即可,包括音譯和直譯其意,屬于等化譯法。如“長相思,在長安”的譯文中,許淵沖、Fletcher、Lowell以及Bynner都是用Changan或Chang An來音譯地名長安的[8]48,因為此處“長安”即表示一個地點,按慣常音譯即可。又如“畢竟西湖六月中”的“西湖”因不構(gòu)成詩歌意象,只需按照其約定俗成的譯法直譯成the West Lake即可。
2.省譯
省略不譯是淺化的一種形式。對于在全詩中無關(guān)緊要甚至會影響整體內(nèi)容及風格的地名,可以在譯文中加以省略,而著眼于原詩的重心。這樣既可以突顯全詩重點,使讀者更關(guān)注原詩的中心內(nèi)容,也能使得譯文更精練。如許淵沖將“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一句譯為:
(1)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screen,
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mile way[9].
許淵沖認為,此句中的“揚州”當時指的是今天的上海。若按一般方法音譯成Yangzhou,則不準確;若按實指譯成Shanghai,則顯突兀,因為“上?!睍龑?dǎo)讀者產(chǎn)生現(xiàn)代大都市的聯(lián)想,破壞了原詩的意境。此處省譯可以突出原詩中心內(nèi)容,避免歧義,不失為一個好的處理方式。
王灣《次北固山下》中詩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譯成:
(2)I wonder there is some one bring my letter to my home who may,
Perhaps the returning wild goose thinks that to complete this task is gay[10].
此句表達詩人羈旅飄泊的思鄉(xiāng)愁緒,其中 “洛陽”指代的正是詩人的故鄉(xiāng),與前文“鄉(xiāng)書”呼應(yīng)。譯文將“鄉(xiāng)書”譯成“l(fā)etter to my home”,已譯出故鄉(xiāng)之意,因此“洛陽”省譯即可。洛陽是當時的政治及商業(yè)大都市,在本詩中則指代故鄉(xiāng),以表達詩人的思鄉(xiāng)愁緒。若音譯作“Luoyang”會顯突兀,讓讀者聯(lián)想到大都市而不解其意,偏離原詩表達鄉(xiāng)愁的意境。
3.做一般化處理
有的地名在詩句中并非實指或特指,因此在譯文中可將具體的地名做一般化處理,屬于淺化譯法。如“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一句,Bynner譯作:
(3)And no more barbarians,nor their horses,nor cattle,
Dare ford the river boundary[11].
“臨洮”是中國甘肅中部的一個縣,因臨洮河,在古代是軍事上的一道屏障。詩句中的“臨洮”應(yīng)用的就是其水路軍事屏障的地理特征,而非實指,因此譯文淺化做一般化處理為“river boundary”。
又如,許淵沖將“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地名“陰山”做一般處理化處理譯為“frontier”[12]。因為“陰山”在詩句中也非特指,而是突出其作為“邊界”的含義。
4.音譯加意譯
即部分直譯其音,部分意譯其意。這一般適用于由專有名詞加普通名詞構(gòu)成的地名,在詩歌中不構(gòu)成意象。專有名詞部分音譯,普通名詞部分意譯。這是一種等化的處理方法,在地名英譯中非常常見。如“敬亭山”譯作“Jingting Mountain”,“蕭關(guān)”譯作“Xiao Pass”等,其中的“敬亭”和“蕭”在詩中都不構(gòu)成意象。試看王之渙《涼州詞》尾聯(lián)“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guān)”中“玉門關(guān)”的兩種譯文:
(4)譯文 1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 grow?
Beyond the Gate of Jade spring wind will never blow!
——許淵沖譯
譯文2
Why need my Mongol flute bewail the elm and the willow missed?
Beyond the Yumen Pass the breath of spring has never crossed.
——翁顯良先生和Fletcher譯[13]
譯文 1 將“玉門關(guān)”意譯為“Gate of Jade”,而譯文2則采取音譯加意譯的方法譯為 “Yumen Pass”,到底哪個更好的傳達了原文的主題呢?全詩傳遞的是一種蕭條、哀怨的基調(diào),而將地名“玉門關(guān)”意譯為“Gate of Jade”極易誤導(dǎo)讀者、尤其是異域讀者聯(lián)想到用精致美玉雕刻成的大門這種象征純潔與美好的物象,這與全文蕭條哀怨的氛圍相悖。因此,“玉門”在此句中不是作為意象出現(xiàn)的,不宜深化意譯。將“玉門”音譯則弱化了“玉門”這一具體物象,展示給讀者一個普通的關(guān)塞,與原詩意境契合,顯然優(yōu)于意譯。
類似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中“陽關(guān)”的譯法?!瓣栮P(guān)”自古與玉門關(guān)同為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 遙遠荒涼,在送別之時想到朋友要去遙遠凄涼的地方,詩人內(nèi)心必定也是凄涼的,若意譯為“Sunny Pass”則會破壞送別時不舍及凄涼的意境。Bynner采取音譯加意譯方法將 “陽關(guān)”譯為Yang Gate,另許淵沖意譯為Southern Pass(南關(guān),因陽邊即為南邊,陽關(guān)指玉門關(guān)南邊之關(guān)),弱化“陽”的概念,不失為好的譯法。此處“陽”也沒有構(gòu)成詩歌意象。
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shù),詩人常借地名寄托自己的主觀情思,寓情感于地名中,從而使地名成為托物言情的詩歌意象。因為意象是詩人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與詩歌主旨密切相關(guān),因此在詩歌地名意象的英譯中,多采用等化和深化的方法,再現(xiàn)乃至深化原詩的地名意象,以達到烘托和突出主題的目的。具體有意譯和音譯加注等方法。
1.形式對等意譯
即按地名的字面形式意譯,一般適用于本身構(gòu)成詩歌意象而無其它抽象或引申含義的地名,屬于等化譯法。如許淵沖和Obata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的“桃花潭”這個地名分別意譯為Peach Blossom Lake和Peach Flower Lake,能使讀者產(chǎn)生關(guān)于桃花的美好遐想,烘托了全詩贊頌朋友間美好情誼的主旨。
又如,“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向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p>
許淵沖教授將前兩句譯為:
(5)Breaking through Heaven’s Gate,the great River goes by,
Green water eastward flows and then turns to the north[14]48-52.
這首詩形象地寫出了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以及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之間的狹窄通道掀起洶涌波濤的奇觀。全詩在敘事中飽含了詩人的激情,贊美了天門山的雄偉氣勢。因此將“天門山”意譯為“Heaven’s Gate”突出了山的雄奇氣勢,表達了一種豪邁的氣概。而若簡單音譯為“Tianmen Mountain”則平淡無奇,達不到烘托全詩雄偉氣勢的效果。
上文談到由專有名詞加普通名詞構(gòu)成的地名,如“玉門關(guān)”,采取了“音譯加意譯”的譯法,這里“玉門”在全詩中不構(gòu)成意象。然而在這類地名中,有些專有名詞對于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或強化詩歌審美效果有積極作用,能構(gòu)成詩歌意象,這時則宜采取意譯法,再現(xiàn)乃至深化原詩意象。試看以下例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p>
(6)譯文 1
Beside the Zhuque Bridge wild flowers thickly grow,
Along the Wuyi lane the sun is setting low.
——《詩詞英譯選》蔡廷干譯
譯文2
Wild grasses and flowers sprawl beside Red Sparrow Bridge.
The setting sun is just declining off the Black-Robe lane.
——《中國古詩英譯》林健民譯[15]76-81
兩種譯文分別采用了“音譯加意譯”和“形式對等意譯”的方法翻譯地名“朱雀橋”和“烏衣巷”。原詩《烏衣巷》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生動圖畫,“野草”“花”“夕陽”“燕”都是生動具體的意象,“朱雀橋”“烏衣巷”則是頗具美感的兩個地名,“朱”和“烏”暗含兩種顏色,與全文頗具色彩性的意象畫面相呼應(yīng),“雀”則與下文的“燕”同為鳥兒而呼應(yīng)。據(jù)此判斷,這里“朱雀橋”和“烏衣巷”構(gòu)成了詩歌意象。翻譯時應(yīng)盡可能地再現(xiàn)乃至深化這組意象。譯文1將這兩個地名直接音譯,使原詩所展示的生動形象卻喪失殆盡,變成了干巴巴毫無色彩和內(nèi)涵的兩個地名,大大減弱了詩的表現(xiàn)力。而譯文2意譯成 “Red Sparrow Bridge”和“Black-Robe lane”則生動地傳達了這兩個色彩和內(nèi)涵豐富的地名意象,再現(xiàn)了原詩的意蘊。
2.轉(zhuǎn)換表達方式意譯
即不按照原地名字面形式意譯,而是轉(zhuǎn)換表達方式來意譯,一般適用于在詩中有其它抽象或引申含義的地名,屬于深化譯法。如《題臨安邸》最后一聯(lián)“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若按照常規(guī)譯法將“杭州”和“汴州”這兩個地名直接音譯,則傳達不出這兩個地名在詩中指代的含義。原詩講的是南宋被金占領(lǐng),被迫將都城從原來的汴州遷到了杭州,偏安江南茍且偷安,杭州和汴州分別指代南宋的新舊都城,象征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現(xiàn)狀和喪失的舊時領(lǐng)土與歡樂,寄托了詩人對南宋朝廷不思收復(fù)領(lǐng)土的諷刺和憤慨。許淵沖將此句譯為 “seek in the new capital for their lost pleasure”可謂傳神之筆,一語道破了兩個地名的指代含義,巧妙地突顯了諷刺南宋朝廷不思收復(fù)領(lǐng)土、茍且偷安的主旨。
又如許淵沖將“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譯為:
(7)I gaze afar on land long lost in the northwest;
Alas!I see but hill on hill and crest on crest[16]458.
此處長安沒有直接音譯,而是意譯作“l(fā)and long lost”,不僅僅視其為一個地名,而是強調(diào)其作為丟失領(lǐng)土的特征,在深層次上指出了長安的含義,映襯了原詩哀悼歷史的主旨,也與后文的northwest、crest押韻,意譯得可謂巧妙。
3.音譯加注
即采取音譯加注腳的方法,多適用于內(nèi)涵豐富又需保留原名的地名,屬于深化譯法。
漢詩的地名常有特定含義,局外人不易明白。因此,對那些含有濃郁文化色彩和民族風味的地名應(yīng)該保留下來,先加以音譯,然后提供注腳以解釋說明這些地名所涵蓋的文化意義。這樣既可以更好地傳達原詩之意美,又可讓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層底蘊。
翁顯良先生將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中的地名“揚州”音譯作“Yang Zhou”,同時加注腳“a profligates paradise”,既保留“揚州”,充分肯定了其作為一個地名在原詩中的重要意義,又通過注腳喚起了讀者心中對于揚州天堂般艷麗的聯(lián)想,充分傳達了原詩“煙花揚州”的含義和意象。
又如引言中提及的“寒山寺”英譯問題,學界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的譯文:
(8)譯文 1
The setting moon,a cawing crow,the frost-filled sky
River maples,fisherman’s flares and troubled sleep
From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 outside Suzhou
The tolling of the midnight bell reaches the wander’s boat.
——張廷琛與魏博思
譯文2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lit fishing boats be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許淵沖譯
譯文3
Outside the Suzhou wall,from Hanshan Temple’s bell
I hear its sound aboard and feel its midnight spell.
——《詩詞英譯選》蔡廷干譯
譯文4
And I hear,from beyond Su-chou,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
Ringing for me,here in my boat,the midnight bell.
——《唐詩三百首》聯(lián)益書店出版[1]76-81
前兩種譯文均意譯了地名“寒山寺”,忽略了“寒山”作為人名的歷史內(nèi)涵,譯文3將“寒山”直接音譯,未能傳達出原詩特定的意境,譯文4則將“寒山寺”這一專有名詞誤譯為“一座寒冷的山上的寺廟”。
筆者認為,此處“寒山”一方面作為人名,另一方面也是作為詩歌意象出現(xiàn)的,因為它與全詩凄清的意境相吻合,寄托了詩人的滿腔愁緒。此處可嘗試使用音譯加注的處理方法,音譯為“Hanshan Temple”,同時加注腳“Hanshan,literally cold mountain in Chinese,also the name of a monk who once lived in the mountain”。這樣,既保留了“寒山”作為人名在地名中的歷史內(nèi)涵,又傳達了其豐富的意象性,很好地表達了原詩的主旨。
地名在詩歌中可作為一般意義上的地理名詞而存在,也可因為寄寓了詩人的思想情感而構(gòu)成詩歌意象?!叭崩碚撟鳛閭鬟_詩歌“三美”尤其是意美的重要方法,為古典詩歌中的地名英譯提供了思路。構(gòu)成詩歌意象的地名,由于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相關(guān),對于強化詩歌審美效果有積極作用,一般需采用等化或深化的方法來再現(xiàn)乃至強化原詩意象。具體來說,采用意譯的方法對于傳遞文化內(nèi)涵、增強語言魅力、提高藝術(shù)審美趣味更為有效。另外,音譯加注解也是深化原詩意象、傳達地名豐富內(nèi)涵的有效方法。而對于在詩中只作為普通地理名詞存在的地名,因為其大多只表示地理范疇,在英譯中宜采用等化或淺化的方法處理,傳達乃至弱化原詩的地名形式,以更好地突出原詩的中心內(nèi)容。具體方法有直譯其音或其意、省譯、做一般化處理、音譯加意譯等。
本文將詩歌地名與詩歌意象聯(lián)系起來,在 “三化”理論的框架下探討古典詩歌中地名英譯的具體處理方法,希望能為詩歌的英譯研究提供些微思路。另外,本文僅初步探討古典詩歌地名英譯的可能性方法,更全面與系統(tǒng)的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1][15]陸云.談《楓橋夜泊》中“寒山寺”的英譯——兼談人名、地名的翻譯[J].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76-81.
[2]習華林.意象在英漢詩歌翻譯中的地位[J].外語教學,2001(6):36-39.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63.
[4]Wimsatt,W.K.Literary Criticism:A Short History[M].London:Compton Printing Ltd London and Aylesbury,1970:667.
[5]Rainey,L.Modernism:An Anthology[M].New York: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95.
[6][7][9][11][1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0,11,85,87,96.
[8][13][14]李玉英.評古詩英譯時對地名翻譯的一些處理方法[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1):48-52.
[10][16]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9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