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牮芳
無論是原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還是已經推行十多年的《語文課程標準》,都明確地提出語文教學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輕視朗讀的現(xiàn)象。長期忽視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下降,最終導致學生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筆者以為,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對學生朗讀的訓練。
語感是一種修養(yǎng),是在長期的規(guī)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比較直接、迅速、靈敏的領會和感悟能力,而讀是訓練語感最基本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徑。這里講的“讀”主要是指朗讀,即用明朗、清晰的有聲語言,轉換書面文字語言的出聲閱讀。朗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語言本身有許許多多活潑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蘊涵著作者的情感意志,學生通過富有感情的誦讀和心領神會的揣摩,就能真切地、敏感地感知作者憑借語言信息所要表達的感情意旨?!白x”還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感受語言的原始信息的能力。
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思想感情易于領會和感受,特別是一些解釋不清、難以言傳的語言信息,可以通過朗讀轉換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第四節(jié),學生通過朗讀,腦海中便會浮現(xiàn)出百花爭艷、蜂鬧蝶舞的春花圖。對一時難以解釋的“趕趟兒”、“鬧”等詞語也就易于理解。
朗讀,還可以使學生漸入作者創(chuàng)造的意境。如《聽潮》一文,學生邊吟邊讀邊想象,自能融入作者聽潮時的那種令人心馳神往的意境之中。除此之外,借助于讀還能表達感受。學生依靠讀時的語音語調、節(jié)奏強弱,把對課文的感知和理解表達出來,而這種借助朗讀表達出來情感的做法,還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讀有利于語言積累。學生要把書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積累足夠的語言材料是前提,而讀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在教學中堅持以讀為主,做到熟讀、深思,那么教材中的語言材料就會源源不斷地充實到學生的語言庫中,日子長了讀得多了,語言庫儲存的材料也就多了。如教學魯彥的《聽潮》一文,指導學生讀第8段“海在我們的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芳醇……像落花飄零在水上”。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讀邊思考,就會在讀的過程中加深對海的“沉吟”的體會,理解擬人化詞語和比喻修辭手法的妙用。“聲音之低像微風拂過琴弦,那聲音之輕,如落花飄零在水上”。此段中“芳醇”是新詞,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咀嚼就會揣摩出與已學過的“芳香”的區(qū)別,從而把這些通過讀獲得的語言信息儲存到自己的語言庫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讀的課文的增多,語言庫積累的語言材料也會不斷增多。
讀還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語言。精選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藍本,也是學習過程的起點。因為,課文中的語言素材高于學生的語言水準,學生平時交談常用的語言,有一部分是從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