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蓮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師借助文本,通過字詞句篇的訓練,讓學生學會說話、學會寫作、學會審美、學會生活??墒锹鋵嵉阶魑慕虒W中,落實到用筆說話的時候,好多學生就無語了,或幾句話概括了事,沒有真實的內(nèi)容,沒有具體的形象,更沒有激蕩的感情。為了幫助學生走出這種無生活、無血無肉的寫作困境,教者認為應依據(jù)小學生情感豐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的特點出發(fā),營造創(chuàng)作氛圍,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聯(lián)想,從而使學生入境生情,浮想聯(lián)翩,繼而有感而發(fā)。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就是用筆說話,說話就是用口作文。但小學生對作文仍然畏之如虎,一說作文,就感到頭疼。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文與學生生活、學習嚴重脫離,學生無內(nèi)容可寫,形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作文時學生多半是無病呻吟;作文教學存在著“文學化”、“成人化”的傾向,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漸失去對作文的興趣。對此,筆者認為不妨從營造創(chuàng)作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著手。
小學生情感豐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因此,在指導習作時,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shè)活動場景,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聯(lián)想,從而使學生入境生情,浮想聯(lián)翩,繼而有感而發(fā)。如,我在上完歇后語課程之后,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兩天之后進行歇后語大賽。同學們一聽,情緒高漲,課后馬不停蹄,四處尋找、收集、摘錄、背誦起來。僅僅兩天,同學們就有些急不可耐了。等我再次走進教室時,教室里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歇后語對擂比賽開始了,男女各一方,主持人剛一宣布,一個個小賽手便爭先恐后地登臺了。抖擻的精神,自信的神態(tài),針鋒相對地對擂,使全班同學為之振奮。連平日里一言不發(fā)的一些同學,都一改往日的庸懶、膽小,紛紛登臺表演,教室里成了歇后語的海洋。
對擂比賽結(jié)束了,全班同學還沉浸在剛才的緊張、激動、興奮之中。我乘勢引導,“想不想再賽一次?”“想!”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喊?!昂茫凑l能將剛才的活動再現(xiàn)在自己的本子上!”同學們奮筆疾書,一個個寫得神采飛揚,激動不已。這次習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佳作一篇又一篇。分析原因:一是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不怕登臺沒戲唱;二是人人參與,營造了各顯其能的創(chuàng)作氛圍;三是人人有感觸,個個有欲望,不吐不快。
作為教師,還要善于捕捉信息,抓住生活、學習中一切可能利用的機會,及時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例如,有一天,我正在上課,忽然窗外狂風大作,教室里一下子陰暗起來。有幾個學生失聲喊起來:“沙塵暴來了!沙塵暴來了!”于是,我便停下講解的內(nèi)容,讓學生觀察當時的可怕景象。之后,便讓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分小組說說。學生的思維飛出了教室,飛向天空,飛向大地。像這樣的場景,在不經(jīng)意間會經(jīng)常與師生見面,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導。天長日久,你會借給學生一雙觀察生活的慧眼。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與漁”,教給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學習才是教學的關(guān)鍵。作為教師,應讓學生去擁抱生活,體驗生活。因為生活是一個大舞臺,它演繹著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細心觀察、細心體會、真心感受,定能從中挖掘出豐富的資源。記得在舉行物資交流會期間,我讓學生利用上學、放學的機會,去逛一逛、看一看。隨后,天天呼朋引伴,在大街上東遛西逛,這兒湊一湊,那兒瞧一瞧。結(jié)果,在“聊交流會”時,同學們有說不完的話兒,好似一幕幕交流會實錄,令人欣慰。即使有個別同學應付了事,但看到其他同學的豐碩收獲,羨慕、自責之后的決心也是可貴的。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生活是海洋,生活是藍天,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寫作的素材。我們要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讓每一個學生的靈性都得到生動活潑的釋放,這樣,他們的智慧火花才得以閃現(xiàn),他們的各種能力才會得到全面發(fā)展。凡此種種,不但能積累材料,而且還能學到和收集到群眾的鮮活的口頭語言,豐富寫作的源泉,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有東西可寫,將“苦差事”變成“愉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