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立道”、“立極”、“立命”新探—— “橫渠四為句”的版本流變及其時代精神

2014-08-15 00:47:52肖發(fā)榮
天府新論 2014年4期
關鍵詞:萬世開立命絕學

肖發(fā)榮

張載不僅是關學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也是宋代理學的奠基者和開創(chuàng)者。他以《正蒙》為核心而建立的氣論哲學,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西銘》所揭示的理想境界,對宋代以后的中國知識階層人格理想的塑造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經(jīng)典的文本之外,張載還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筆者稱之為“橫渠四為句”。自宋代以來,“橫渠四為句”在中國社會各個階層中廣為傳頌。即使論者未曾深究張載哲學之宏旨,或不知《正蒙》、《西銘》為何物,亦能對此略發(fā)議論。“橫渠四為句”流傳之廣,影響之深,于此灼然可見。然夷考其實,古今所引“四為句”的版本流變頗為復雜,其思想內涵及時代精神也值得探討。故拙文擬對此問題略作考述,以求教于海內外方家。

一、“橫渠四為句”流傳情況概述

自張載提出“四為句”之后,它就在以理學家群體為核心的知識階層中廣泛流傳。一直到南宋中后期,“四為句”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版本。

據(jù)筆者所查閱的宋以來文獻,“橫渠四為句”之首句,古代、近現(xiàn)代學者所引均無歧出。1978年,中華書局校點本《張載集》首次出版,并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通。在這個“權威”的版本中,“橫渠四為句”首句卻成了“為天地立志”。〔1〕受此影響,海內外有不少學者將首句都引作“為天地立志”,如臺灣學者陳政揚博士即以“立志”四句分析張載對于生命意義的探尋?!?〕但筆者認為,此“立志”之“志”乃屬“心”字之誤。這本是文獻整理者或排印者的失誤,不必以訛傳訛。我們暫且將此看作是一個“變體”。第三、四兩句,各種版本在文字上略有差別,如第三句“為去圣繼絕學”,或作“為前圣繼絕學”,或作“為往圣繼絕學”;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或作“為天下開太平”。四句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二句,或作“為生民立道”,或作“為生民立極”,或作“為生民立命”。根據(jù)以上考察,筆者將“橫渠四為句”的各種流傳版本劃分為三種版本系統(tǒng),即“立道”系、“立極”系和“立命”系,其經(jīng)典的表達是:

“立道”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立極”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前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立命”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歷史上看,“橫渠四為句”三種版本系統(tǒng)的流傳情況可概述如下:

第一,古今人物,不論是帝王、政要、學者,還是普通民眾,凡引述“橫渠四為句”者,大多屬于以上所述的三種版本系統(tǒng),或屬于《張載集》的“變體”。也就是說,前輩學者所謂的“兩種版本”①關于“兩種版本”說,請詳參張岱年先生《試談“橫渠四句”》,《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之說,并不足以涵括“橫渠四為句”古今版本流變的復雜性。在這三種版本系統(tǒng)中,從文獻存錄的先后關系來看,“立道”系形成最早,收錄于張載《語錄》中,這應當是張載的原話;“立極”系、“立命”系相對較晚。三種版本系統(tǒng)的形成雖有先后,但是到南宋中后期都已成型。

第二,三種版本系統(tǒng)在歷史上的流傳,各有其時代特點。在宋代, “立道”系、 “立極”系和“立命”系均有引述,然稱引“立極”系者最多;引“立道”系者次之,且多為“道學”人物,如朱熹、度正、葉采、王柏等,其文獻依據(jù)則為《橫渠語錄》與《近思錄》;引“立命”系者極少,如陳淳、文天祥等。元人所引,僅見“立命”與“立極”二系,引“立命”者稍多, “立極”系漸趨衰退。明人所引,三者均有,然“立極”、“立道”二系為少見,引“立命”者大有籠罩天下之勢。清人所引, “立命”最多, “立極”、 “立道”雖平分秋色,然亦少見。近代以來,引“立極”者很少見,引“立命”者則遠多于“立道”。從整體上看,“立極”系在宋代最為流行,然而時代愈后愈趨于衰歇,至今則幾于絕跡;“立命”系宋元人引之者極少,但自明清以來,卻最為流行;“立道”系通過《橫渠語錄》 (《張子語錄》)和《近思錄》流傳至今,不溫不火,綿延不絕。

二、三種版本系統(tǒng)溯源

上面,我們對“橫渠四為句”的流傳及版本情況作了簡要的說明,并將各種流傳版本劃分為三種版本系統(tǒng)。那么,這三種版本系統(tǒng)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來,我們將對此問題進行初步考察。

1.“立道”系四句

“立道”系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它源于《橫渠語錄》。從傳世文獻來看,《語錄》的祖本早已亡佚,但是此四句必然出于《語錄》則無疑。原因有二:第一,今人所見,“橫渠四為句”的最早著錄是在《橫渠語錄》中;而今天可見的宋刊本《語錄》,當以1168年以前刊刻流傳的《諸儒鳴道》為最早,②關于《諸儒鳴道》的刊刻時間,詳見陳來《諸儒鳴道略論》,《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田智忠《諸儒鳴道原刻年代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年第2期。吳堅在福建漕治的刻本次之。這兩種版本的《語錄》均錄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③詳參《諸儒鳴道》所收張載《橫渠語錄》,《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年版,第328-329頁;吳堅刻本《張子語錄》收入《四部叢刊》第49冊?!吨T儒鳴道》所收的《語錄》是所有文獻中對“橫渠四為句”的最早存錄,堪稱“橫渠四為句”的“原型”。第二,此四句又見于朱熹與呂祖謙在1175年合編的《近思錄》一書中。在此之前,朱、呂二人曾從四川汪應辰處得到“前所未見”〔3〕的張載后人所保存的《語錄》傳本。根據(jù)《近思錄》所引用的“橫渠先生著作”目錄,我們可以斷定,《語錄》的確是《近思錄》編纂的資料來源之一。而且從時間上看,《近思錄》的編纂要晚于《諸儒鳴道》。也就是說,《近思錄》所輯錄的“橫渠四為句”是源于《語錄》,而《諸儒鳴道》又是傳世《語錄》的最早版本。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立道”系四句不僅是形成于《語錄》之中,而且應當是“橫渠四為句”的最早版本,之后的各種流傳版本都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在歷史上,“立道”系四句的流傳主要是通過《語錄》和《近思錄》兩條途徑。

2.“立極”系四句

“立極”系四句,從傳世文獻看,最早著錄于真德秀《西山讀書記》。真德秀 (1178-1235)說:“張子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前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衷?‘此道自孟子后千有余歲,若天不欲此道復明,則不使今人有知者;既使人有知者,則必有復明之理。’此皆先生以道自任之意,故附焉?!薄?〕這很可能是“立極”系四句的最早版本。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將周密《癸辛雜識》、黃震《黃氏日抄》所錄四句與此作一比較。

周密 (1232-1298)在《癸辛雜識》中引述沈仲固之語作“為生民立極,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為前圣繼絕學”?!?〕不難看出,此四句與《西山讀書記》所載四句在文字上完全相同,僅有先后次序的不同,這說明二者必同源所出?!豆镄岭s識》成書于宋亡之后,但是根據(jù)周密所說,他聽聞此語時“年甚少”,當在1240年左右。周密在書中又稱沈仲固為“老儒”,這就說明,“立極”系四句至少從南宋中后期就已開始流傳。根據(jù)《橫渠語錄》和《近思錄》輯錄“四為句”的先后次序,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沈仲固所引決非“立極”系的原本。因為無論是哪個流傳版本,其基本的先后次序都是“立心”為首句,“繼絕學”為第三句, “開太平”為末句。據(jù)此可知,周密《癸辛雜識》中沈仲固所引四句必為《西山讀書記》所引四句的變體。

黃震 (1213-1280)在《黃氏日抄·論張載之學》中引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與真德秀《西山讀書記》所引相比,其他三句均無異文,差別只在第三句“往圣”與“前圣”的不同。從筆者所查閱的宋人文獻來看,引第三句作“往圣”者,黃震之前僅有文天祥。文天祥雖晚黃震二十三年生,卻與黃同為寶祐四年 (1256)進士。文天祥早在當年的廷試策文中就已引用“橫渠四為句”,而黃震《日抄》則為其中晚年之作?!?〕故黃震“往圣”之說亦必晚出,而且當屬“前圣”之變體。由此看來,黃震《日抄》所引四句的流傳要晚于《西山讀書記》所引四句的流傳。

通過以上對南宋三位學者引述“立極”系四句文獻的考察,我們認為,“立極”系四句的最早版本應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前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真德秀的《西山讀書記》。真德秀是朱熹之后的理學正宗傳人,但是在對“四為句”的引述上,他卻并未完全遵循《近思錄》“立道”系的傳統(tǒng)。據(jù)此我們推測,“立極”系四句很可能是真德秀對“立道”系四句的繼承和發(fā)展。

3.“立命”系四句

據(jù)筆者所查閱的宋人文獻,完整引述“立命”系四句者,最早當屬文天祥 (1236-1283)。寶祐四年五月八日,年僅二十歲的文天祥在廷試策文中曾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這在《文文山先生文集》和《寶祐四年登科錄》中均有記載。①宋代不知何人所編之《寶祐四年登科錄》卷四中亦存錄了文天祥所引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文天祥:《御試策一道 (有題)》,《文文山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217冊。那么, “立命”系四句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文天祥之前,朱熹高弟陳淳在《與朱寺正敬之一》中引此四句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②陳淳書中提到“每思前年更化之初……聞兩年間甚崇尚道學”云云,即此書作于其師朱熹逝世兩年后的1202年,早文天祥三十三年。陳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131頁。比較二人所引,第一、四句文字全同;第三句中,陳淳作“去圣”,文天祥作“往圣”,但其含義并無不同;最為關鍵的第二句“立命”,二人所引也完全相同。從宋人文獻來看,第二句引作“立命”者,陳淳為最早。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作一個可能的推測,即文天祥所引“立命”四句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節(jié)點:一個是以陳淳為代表,從“立道”轉向“立命”,這是一個重大的、關鍵性的變化;另一個是以文天祥為代表,在“立命”的基礎上,把“去圣”變?yōu)椤巴ァ?,最終形成明清以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四為句”版本。何以見得?

我們知道,陳淳是朱熹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按學緣講,陳淳引述“橫渠四為句”應當是源于乃師所編的《近思錄》,即應當屬于“立道”系統(tǒng)。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先將二者作一比較:

《近思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陳淳引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二者在第一、三、四句文字上完全相同,這正是陳淳繼承《近思錄》傳本的結果;第二句差別較大,陳淳所述“立命”可以說是對《近思錄》傳本的發(fā)展。綜合來看,可以說,陳淳所引是對《近思錄》傳本的繼承和發(fā)展,但這還不是后世最為流行的“立命”系版本。

再說文天祥在“立命”系四句形成和傳播過程中的重要貢獻。文天祥引第三句作“為往圣繼絕學”,這是文獻所見引述“往圣”最早者,之后又見于黃震《日抄》。據(jù)黃震所述,他是引自《橫渠語錄》。如果黃震所述不誤,那么他所見《語錄》必為《張子語錄》之別本。也就是說, 《語錄》錄存的四句本身就有“立道”與“立極”兩個版本,而“往圣”之說也是來源于《語錄》。但是,這一假設難以成立。且不說《諸儒鳴道》,即以朱熹來說,不論是以橫渠子孫傳本《語錄》為依據(jù)編纂《近思錄》,還是廣搜異本以校補《橫渠集》,他都持以虔誠和嚴謹?shù)膽B(tài)度,〔8〕也從來沒有提到“四為句”的異文。而且在黃震之前,尚未見有人稱引《語錄》而第二句作“立極”者。這就排除了《張子語錄》有“往圣”之說的可能。因此,“往圣”之說很可能就是文天祥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結果,而“立命”系四句的完整表達也是出自文天祥之手。還值得說明的是,不論是《張子語錄》,還是《近思錄》,主要是通過私家刊刻而流傳,其范圍雖然也比較廣,但是對于“橫渠四為句”的傳播來說,畢竟還是有限的。文天祥則不同,他是寶祐四年 (1256)宋理宗欽點的狀元,而且他對“立命”系四句的最早引述恰好就出現(xiàn)在殿試策文中;他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在宋元戰(zhàn)爭中堅守民族氣節(jié),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名篇;他對宋元之際包括之后的知識階層和普通民眾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些因素都推動了“立命”系四句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說,“立命”系是對“立道”系的繼承和發(fā)展,它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從《張子語錄》的“立道-去圣”到陳淳的“立命-去圣”,再到文天祥的“立命-往圣”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陳淳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即從“立道”轉向“立命”。但是,最終使“立命”系四句得以定型、成為至今廣泛流傳版本的則是文天祥。

三、三種版本所承載的時代精神

現(xiàn)在我們來對“橫渠四為句”的三種版本系統(tǒng)作一評析,從思想內涵、歷史影響等方面以彰顯其時代精神。

1.“立道”系四句

我們在前面已說過,“立道”系四句最初輯錄在《橫渠語錄》中,當屬張載原話,它是“橫渠四為句”的最早藍本,之后的各種流傳版本都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那么,“立道”之說與張載的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發(fā)展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呢?張載作為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一生精思力踐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正蒙》。從歷史因緣看,張載生活在“學絕道喪”、“千五百年無孔子”的儒學衰微之際,他發(fā)憤著《正蒙》,其首要目的就是對抗佛老,將佛老“往而不反”、“物而不化”的痼疾大白于天下;扭轉儒學自秦漢以來“知人而不知天”的局面,為儒學挺立“天道性命相貫通”、“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一整套核心價值及“體用不二”的運思方式。從現(xiàn)實境遇看,張載晚年“妙契疾書”而著《正蒙》,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以其“天道性命相貫通”的“稽天究地之思”,來反襯和對抗王安石熙寧變法“教玉人琢玉”的“茍道”。①關于《正蒙》成書的歷史因緣、現(xiàn)實境遇以及張載哲學思考所突顯的問題意識,可詳參丁為祥《張載為什么著〈正蒙〉—— 〈正蒙〉一書之主體發(fā)生學考察》,《哲學研究》2007年第4期。要理解張載的“為生民立道”,決不能忽視張載所面對的這一歷史機緣和現(xiàn)實境遇。

從張載自身來看,他在自述中曾多次表露出對自己“倡道”的自信,〔9〕以及對“道行于家人”、由“驗之一鄉(xiāng)”到“行之天下”的期待。〔10〕也就是說,張載之提出“為生民立道”,對內來說是“成己”,對外來說即是“成物”,化成天下,化民成俗。但是,這只是從理論上分解言之。實際上,張載屢言“合內外之道”,雖然他的本意是講修養(yǎng)工夫,但不能否認其精思力踐的最終目標是為天下生民樹立一套可以遵循且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司馬光嘗言:“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復三代之禮者也?!薄?1〕欲復三代之禮,就必須有可行之途徑、可遵循之規(guī)范,而這就是張載“為生民立道”之“道”的基本內涵。且不論“三代”是否真的可以復致,僅以張載精思力踐的不懈努力來看,他“以道自任”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從理學的話語系統(tǒng)看,“道”自在天地之間,無所謂“立”與“不立”。張載自己就曾說過:“道德性命,是長在不死之物矣。己身則死,此則常在。”〔12〕從這個意義上說,“為生民立道”的“立”決非是人為地去創(chuàng)立、或建立一個“道”,而只能是去挺立、去顯豁,從而使這一“常在”之“道”真正被老百姓體之于身而踐之于行。因此,我們可以說,張載作為“理學” (或“道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所提出的以“為生民立道”為核心的“四為句”,代表了第一代“理學家”(或“道學家”)為儒學、為百姓、為天下所做出的努力,真正堪稱是“宋儒的集體文化綱領”?!?3〕

2.“立極”系四句

如果說“立道”系四句是張載的原創(chuàng),那么“立極”系可謂是張載之后理學家群體對“立道”系的繼承和發(fā)展?!傲O”系在南宋中后期非常流行,成為“儒者常談”之語?!?4〕前文已說過,真德秀作為朱熹理學的正宗傳人,卻并未完全遵循朱熹《近思錄》“立道”系的傳統(tǒng),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四為句”的理解偏離朱熹理學的視野。

我們知道,朱熹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在建立龐大理學體系的過程中對北宋五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fā)展。在北宋五子中,朱熹的學思路向及為學風格最接近程頤。但從他對北宋五子的道學定位上看,他對周敦頤極為尊崇,將其奉為“道學宗主”。在他的學術生涯中,對周子的《太極圖說》、《通書》等都作了大量的校訂和注解工作,并與同時代的學人展開了一系列的論戰(zhàn)。這些工作未必能令論敵折服,但畢竟極大地推廣和傳播了周子的著作,擴大了周子的道學影響。

周子在《太極圖說》中曾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立人極焉”,朱子解釋說:“(圣人)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fā)之也仁,其裁之也義。蓋一動一靜,莫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焉?!似渌猿晌缓踔?,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也?!薄?5〕“極”為標準、規(guī)范之義。也就是說,周子認為圣人為天下之人樹立了“中正仁義”的道德標準和規(guī)范。朱熹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指出圣人之居處動靜稟全“太極之道”,合乎“中正仁義”,這是世間萬有均不能暌違的。對于從周子到朱子的這些思想遺產(chǎn),作為朱熹理學重要傳人的真德秀,他自然是不能也不可忽視的。

實際上,正如前文所說的, “道”自在天地間,無所謂“立”與“不立”。如果說成是“立道”,其語意難以自足,尚需進一步解釋??赡苷强吹搅诉@一點,真德秀才來了個“移花接木”,巧妙地用周子的“立人極”置換了張子的“立道”之說,從而形成了“為生民立極”。從這個意義上說,既然是要為天下之人樹立標準和規(guī)范,那么,與其說是“為生民立道”,還不如說是“為生民立極”,因為這樣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且,真德秀生活在南宋中后期。此時的宋朝,內部是奸相專權,朝政糜爛;外部是金人、蒙古人的先后南侵,外患不斷。在如此困窘的現(xiàn)實面前,儒家知識分子竭力宣揚“為生民立極”——為老百姓樹立人生的準則和規(guī)范,可能更為貼切和實際一些。這樣一來,謝枋得說“立極”系四句在當時是“儒者常談”之語,就很容易理解了。

可以說,以真德秀為代表的理學家,借用周子“立人極”的思想資源對“為生民立道”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形成了“為生民立極”的表達方式。這不僅豐富了“橫渠四為句”的思想內涵,而且也集中體現(xiàn)了處于內外交困世局中儒家知識分子的學術追求與承擔精神。

3.“立命”系四句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立命”系四句也是在“立道”系四句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陳淳和文天祥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來看待“立命”系四句呢?

首先,此四句與孟子的“立命”思想完全契合。甚至可以說,它是直接承繼了孟子“立命”思想的表達方式和精神內核。孟子說: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6〕這可以說是儒家“立命”思想的源頭。在孟子看來,人對其自然生命是很難掌控的,此所謂“夭壽不貳”;既然如此,人可以致力的是通過修身,挺立自己的道德生命,從而將人的生命提升到“正命”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為生民立命”不僅接過了孟子“立命”的修養(yǎng)工夫,而且把“立命”從個人修為的層次提升到了為整個生民指明人生方向——挺立道德生命——的高度。

其次,此四句雖然并非張載的原本,但與其致思路向是一致的。張載提出“為生民立道”,這是要為生民樹立人生的準則和規(guī)范。但是,這一準則和規(guī)范所導向的終極目標究竟為何,至少在文字表達上還不甚明確。與此不同,“為生民立命”則直接指向了這一目標,即要讓生民挺立其道德生命(正命)。比較二者,一個是突出方法或途轍,一個是突出目標和結果;提供了方法并不一定能達致結果,但在目標的形成過程中卻一定是有途轍可循的。所以說, “立命”隱涵了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比“立道”的內涵更為豐富和全面。從整體上看,二者在進德層次上雖有所不同,但毫無疑問,其基本方向是一致的。進一步說,孟子所指的“正命”,也就是張載所說的“道德性命”。張載認為“道德性命,是長在不死之物。己身則死,此則常在”,〔17〕人應該努力改變或提升的是其道德生命,而非自然生命。因此,“為生民立命”雖然不同于“為生民立道”,但與張載所強調人應追求“道德性命”的致思路向并無不同。

最后,此四句雖然也形成于宋代,但和其他兩個版本系統(tǒng)相比,它的流傳范圍最廣,影響也最為深遠。它不僅是理學家的人格理想,而且是整個宋明理學的精神綱領。它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近一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人格塑造的核心價值與精神象征。它雖然不是張載的原本,但在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塑造上和中國文化精神的豐富上都有重大的意義。

四、結 語

現(xiàn)在,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文作一簡短的總結:

第一,張載作為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他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成為理學的經(jīng)典話語?!皺M渠四為句”在張載著作中僅見于《橫渠語錄》,張載的及門弟子,以及與張載同時代的思想巨子如二程、邵雍、司馬光等人均未見提及。因此,此四句很可能是張載在晚年總結其一生學思歷程時提出的。它既是張載的個人總結,也是其自我期許的理想表達。

第二,“橫渠四為句”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立道”、“立極”、“立命”三個經(jīng)典的流傳版本,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立道”系、“立極”系、“立命”系三種版本系統(tǒng)?!傲O”系在宋代最為流行,時代愈后愈趨于衰歇,今天已很少有人引述;“立命”系宋元人引之者極少,但自明清以來,卻最為流行;“立道”系通過《張子語錄》和《近思錄》流傳至今,不溫不火,綿延不絕。

第三,“立道”系四句作為張載的原創(chuàng),它充分體現(xiàn)了在“道學”崛起時代,第一代理學家“以道自任”勇于擔當?shù)木瘛T趶堓d身后,一代又一代的理學家及其他知識階層人士,都從各自的思想資源和時代背景出發(fā),不論是解釋還是評論,抑或是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這些都可以說是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橫渠四為句”的思想內涵,彰顯了其獨特的思想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時代精神?!傲O”系、“立命”系的形成,可謂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如陳淳、真德秀、文天祥等精思妙契的最好寫照。

第四,“立命”系四句雖然并非張載的原本,但是經(jīng)由陳淳、文天祥等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之后,此四句成為自明清至今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四為句”版本。它所彰顯的挺立道德生命的價值目標,在把人從自然生命提升至道德生命的進德征途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已不僅僅屬于理學或儒學,而是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最后,我想說的是,“橫渠四為句”雖然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版本,但它所承載的儒學真精神卻并未改變,它所彰顯的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責任感則是歷久而彌新的。這種真精神、這種使命感責任感,對如今生活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環(huán)境中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十分稀缺的,也是值得我們認真體之于內并踐之于外的。

〔1〕〔9〕〔10〕〔11〕〔12〕〔17〕張載.張載集〔M〕.中華書局,1978.320,291,384,387,273,273.

〔2〕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174-175.

〔3〕呂祖謙.東萊呂太史文集〔A〕.宋集珍本叢刊:第62冊〔C〕.線裝書局,2004.319.

〔4〕真德秀.西山讀書記〔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6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98.

〔5〕周密.癸辛雜識〔M〕.中華書局,1988.169.

〔6〕黃震.黃氏日抄〔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415.

〔7〕張偉.黃震與東發(fā)學派〔M〕.人民出版社,2003.56.

〔8〕肖發(fā)榮.朱熹作過《橫渠集校補》嗎〔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12,(5).

〔13〕劉夢溪.為生民立命:“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J〕.中國文化,2010,(1).

〔14〕謝枋得.新刊重訂疊山謝先生文集〔A〕.宋集珍本叢刊:第87冊〔C〕.線裝書局,2004.370.

〔15〕周敦頤.周敦頤集〔M〕.中華書局,2009.6-7.

〔1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78.349-350.

猜你喜歡
萬世開立命絕學
珠璣集
青年文摘(2023年24期)2024-01-02 14:34:49
立足傳統(tǒng) 立命時代——賀綠汀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
豆腐是怎么來的?
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和志向
華夏文化(2020年1期)2020-12-01 12:06:00
適合十二星座的武林絕學
少林絕學昭陽拳(一)
——釋德?lián)P法師演示
師父的絕學
儒士文人一為萬世開太平
蒼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魯樞元文學跨界研究略談
怪柳
虎林市| 宝清县| 舞钢市| 闵行区| 平定县| 凤冈县| 石阡县| 柞水县| 汕尾市| 都安| 应用必备| 墨江| 博兴县| 武义县| 华宁县| 金湖县| 罗定市| 龙川县| 梓潼县| 余姚市| 衡阳市| 九龙城区| 洪泽县| 延川县| 洱源县| 贡觉县| 固原市| 墨竹工卡县| 靖江市| 高邑县| 城固县| 卢湾区| 湘西| 普格县| 潜山县| 茶陵县| 大洼县| 新龙县| 西乌| 金坛市|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