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仁
新課標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做了明確的要求:“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但目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決。
筆者歸納了2013年各地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總結(jié)其常見的題型為以下幾種:1.情感類。這類題目圍繞詩歌表達的情感出題,一般要求學生指出某詩句或是整首詩歌所表達的作者情感。更難的題目則要求學生能夠有廣闊的視野,對詩歌進行個性化解讀,做到知人論世、自圓其說。2.內(nèi)容類。這類題目主要考察學生是否讀懂詩歌,考查學生對詩歌表達內(nèi)容的理解。可以是單句詩歌的內(nèi)涵,可以是簡述整首詩的故事,也可以是圍繞詩歌內(nèi)容設問其原因和結(jié)果等。3.手法類。有些題目直接給出了手法,要求學生結(jié)合詩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題目指要求考生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自行確定表現(xiàn)手法,再進行詩歌分析,難度較大。4.形象類。在詩歌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某個形象,有些題目就是圍繞這些形象設問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內(nèi)涵、特點,更難的則是要求學生借形象分析詩人的特點。5.語言類。這類題目通??疾槟硞€字在詩歌中的妙處,需要結(jié)合詩歌整體來分析。6.風格類。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如蘇軾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約派,因此有些題目就圍繞詩歌如何體現(xiàn)作者風格來設問。
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項,高中生應當掌握基本的鑒賞技巧。關于古代詩歌的鑒賞技巧,筆者認為需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必須把詩歌鑒賞當做一個整體。一首完整的詩歌,一般包含標題、作者、正文、注釋四個部分。學生在解答詩歌鑒賞題時,需要從這四個方面入手以讀懂詩歌。首先,標題是詩歌鑒賞的起點,它是詩歌的眼睛。認真研讀標題,可以初步了解詩歌內(nèi)容,推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讀標題可知是借景抒情。其次,讀作者,可了解詩歌的風格、思想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關注點不同,風格流派各異,如李白的浪漫主義、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愛國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處的時代、生平不一樣,因此詩歌鑒賞就要注意聯(lián)系作者的時代背景。再次,讀詩歌正文。這是詩歌鑒賞的關鍵所在,要注意詩歌中的意象和關鍵字詞。意象往往隱含詩人情感,關鍵字詞則有可能表達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詩歌注釋不可忽視。注釋有時會對詩歌中的典故進行解釋,可以降低詩歌的閱讀難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確的審題意識。做到前面所講的,學生可能初步讀懂了詩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還需要樹立正確的審題意識。通過審題,要明白考點是什么,明確問題的指向,再到詩歌中去尋找答案。在審題的過程中,學生一定要明確詩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這時審題就更有指向性,能夠更好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回答問題。
在高考試卷考察方式的引導下,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越來越功利化。在詩歌鑒賞的教學中以解題為導向,注重傳授解題技巧,追求解題數(shù)量。卻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對詩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達、手法等表面的東西,不夠深入,沒有引導學生去挖掘詩歌背后所表達的詩人情感、思想、信念等。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樂趣,沒法體驗詩歌真正的美。正確的詩歌鑒賞教學理念應該是通過詩歌鑒賞教學幫助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審美情趣。
詩歌鑒賞教學方法的落后表現(xiàn)為教師按照程序進行,把詩歌鑒賞分成固定教學模塊。教導學生由題目分析開始,清楚詩歌考察內(nèi)容。然后帶著題目進行詩歌解讀,并要求學生在讀詩過程中注意尋找“詩眼”,體會詩人要表達的主旨。最后,總結(jié)歸納,完成解題。這種套路純粹是為了解題以應付考試,顯得單調(diào)僵硬,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詩歌鑒賞的興趣。另外,現(xiàn)代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相當普及了,不少老師還停留于板書階段。完全可以借用先進的視聽技術,將下載好詩歌背景圖片或者詩歌朗誦的音頻放到課堂上展示。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但目前大部分學生對古代詩歌不感興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學生不愿花太多的時間來鑒賞古代詩歌。古代詩歌的含義充滿不確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意境也比較含蓄,需要讀者慢慢體會。另外,古代詩歌的表達方式和今天已經(jīng)很不一樣。這些都使學生失去鑒賞古代詩歌的興趣,他們更愿意花時間來閱讀淺顯易懂的文章。受此影響,學生在接受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時,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題技巧,而不是發(fā)揮想象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解決高中詩歌鑒賞教學越來越功利化的問題,要求教師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改變以考試為導向的應試教育觀念,明確詩歌鑒賞教學的目的,即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詩歌審美情趣。只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放棄單純灌輸解題技巧的錯誤做法,注重通過誦讀、解讀詩歌內(nèi)容來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古代詩歌表達精煉,字數(shù)雖少,但其內(nèi)容則相當豐富,蘊含的感情也很復雜。如果僅靠學生單純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體會和欣賞詩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或者圖片,給學生一種立體感,幫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詩歌,從而培養(yǎng)學習詩歌、鑒賞詩歌的興趣。其次,反復誦讀,激發(fā)學習興趣。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因此,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在朗讀中,體會到詩歌的押韻美,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詩歌鑒賞教學法注重解題技巧的傳授,教學內(nèi)容程序化、模塊化,較難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讓課堂更加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讀詩歌中的典故。古代詩歌中往往借典故來表達作者情感,可以將典故詳細講授,讓學生在聽故事中領會作者情感。如《行路難》中有“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釣魚與周文王姬昌求賢的故事,后者是先為奴隸后成宰相的伊尹與商湯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詞的妙用,或是比較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的內(nèi)涵。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可以讓學生試著用其他字代替,就會發(fā)現(xiàn)“鬧”字把生機勃勃的春意給表達出來了。又如“樂游春苑斷腸天”中的“斷腸”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與馬致遠的“斷腸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帶領學生體會意象意境。古代詩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創(chuàng)造某種意境,借此表達情感。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呈現(xiàn)出蕭索悲涼的秋景,創(chuàng)造出凄清衰頹的意境,表達了作者離鄉(xiāng)在外的落寞之情??傊瑖@詩歌本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將有效提升詩歌鑒賞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