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奎,張 喆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入,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傳統的人文教育逐漸被專業(yè)技術教育所取代,而對人自身的培養(yǎng)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視,致使人的發(fā)展出現單一化、畸形化的趨勢。這種忽視人自身素質培養(yǎng)的專業(yè)技術教育的弊端越來越明顯,給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許多負效應。因此,加強素質教育,特別是加強高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多方位地培養(yǎng)人的綜合能力,已是當代高職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基本走向。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文明中,只有中國始終保持了文明性質的一貫性。湯因比無論是早期提出21~23 種文明時,還是《再考察》后提出13 種大文明和15 種衛(wèi)星文明時,都指出了這一點,他對中國文明所具有的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的特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1]。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文化”,中國語言系統古已有之的詞匯,本指“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周易·賁卦》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笨梢员豢醋魇恰拔幕钡脑继岱āN鳚h以降,“文”與“化”整合為一個概念。如西漢時期的劉向在《說苑·指武》中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苯裉臁拔幕币辉~的含義與古代不盡相同,是19 世紀末通過日文轉譯于西方的。最早把文化作為專門術語來使用的是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學者泰勒(E.B.Tyior),他在1871 年發(fā)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2]”這個定義對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當代學者大多采納《辭?!穼ξ幕慕缍?“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chuàng)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tài)。[3]”本文以狹義“文化”為范圍,即主要探討精神領域的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中國、傳統、文化三個較小概念組合而成的。國度性、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中華民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她是中國境內由華夏族繁衍而來的漢族及55 個少數民族的總稱。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疆域的擴大、社會的發(fā)展,境內各民族間聯系紐帶日益強化,民族共同體諸要素漸趨完備。至近代,整體意識、族群觀念更加自覺,“中華民族”遂成為包括中國境內諸民族的共同稱謂。孫宏典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作了如下定義:“以中華民族為創(chuàng)造主體,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色和穩(wěn)定結構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4]”
高等教育追求大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20 世紀90 年代初,“素質教育”一詞多次寫入黨和國家的政策文件中,教育部成立了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小組,統一協調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近年來先后出臺過一系列指導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文件,對素質教育作了較為明確的解釋,即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5]。
一般而言,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能力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等。其中文化素質通常是指人們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發(fā)展的能力和品格。文化知識、文化經驗、文化智能、文化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能力,是構成人們文化素質的基本因素。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就要利用人類歷史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讓大學生接受人類文明成果尤其是精神文化成果的熏陶,從而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當我們以現代意識去透視傳統和解釋傳統時,傳統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東西也就被帶進了現代,帶進了我們生存的空間,成為現代的重要組成部分,變成現代人最為需要的精神資源。[6]”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明成果中的瑰寶,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是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文化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必須在客觀理性地分析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久遠,體系宏大,因而在表現形式上也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地看,儒家突出“義”的普遍制約,反對唯利是圖,這對于避免利益沖突的激化,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確實具有積極意義[7]。
人文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和切入點,提升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應著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知識素養(yǎng),提高學生鑒賞的品味,完善其人格的意識和人文的意識。
整合文化課程資源。以文化為主題的課程是大學生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最基本途徑。針對不同學科背景的大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需求層次和理解程度差異較大的現實狀況,有必要研究整合學校有關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課程方面的資源,包括師資、教材、設備和經費等要素,開設面向全體大學生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通識課程。針對此類課程對教師的特殊需求,通過優(yōu)選師資、崗前培訓、專業(yè)進修、文化體驗、課題研究等方式從整體上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同時,要在每一門課程中貫徹人文素質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質教育除了在通識課程教學體系中要有體現之外,各科教師都要注意挖掘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涵,并把它們滲透到專業(yè)課程課堂教學中去,全過程、全方位地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培養(yǎng),這樣說服力更強、作用力更大。另外,要加強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以文化研究基地、文化發(fā)展與傳播研究中心等學術組織為依托,開展以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課題研究和項目建設。
黨團工作隊伍和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效果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水平。要嚴格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隊伍進行選拔,加強對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訓,一方面使其成為直接面對學生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表率和模范;另一方面提高其管理教育的水平。首先依據黨的教育方針、教育的規(guī)律和德育目標的要求,制定出科學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使管理走向正規(guī)化、科學化、制度化;其次,提高管理者管理教育的自覺性,努力使管理者將管理育人的因素融化于具體的管理工作之中;第三,要使管理教育滲透于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既熱情關心,又嚴格要求,從而引導學生在自覺接受管理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自己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四,將管理和教育、獎勵和懲罰有機結合。要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更好地發(fā)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如此方能達到真正教育學生的目的。
大學生絕大部分時光是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中度過的,健康的校園文化生活,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的個性和才能。
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yōu)化、美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促進自我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為突出美德教育的氛圍,使校園環(huán)境形成鮮明特色,可充分利用板報、專欄、廣播,利用文化長廊和展室,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體現道德教育的意義,用民族的道德經典和現代道德楷模的言行,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惡丑,不斷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級趣味。要建設價值導向鮮明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并努力美化學校環(huán)境,完善服務設施等。這樣,學生心情舒暢,身心愉悅,有利于他們心理的調整、情結的緩解、氣質的薰陶、性格的錘煉及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另外,通過各種現代化的媒體傳播手段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等施加影響和作用也是環(huán)境營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傊芙逃咧挥兄蒙碛诹己玫慕逃h(huán)境中,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和身體力行,才能養(yǎng)成教育者所倡導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潔凈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就像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學校除了通過發(fā)展植物造景、建設綠色生態(tài)校園,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賞心悅目的校園環(huán)境外,在校園環(huán)境設計和建設中還注重展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學校的歷史傳統,潛移默化地陶冶大學生的人文情懷[8]。
傳統文化教育使大學生加深對祖國歷史的了解和認識,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學生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現實矛盾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根源,在察古鑒今中樹立人生的目標,探索未來之路。[9]”現代大學作為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人才培養(yǎng)最重要的社會機構,應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價值并為其所用。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思想精華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素材,對于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正如劉新科主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一書中所指出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具有永恒的價值,在當代仍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仍然值得我們弘揚。[10]”
[1][英]湯因比.未來·屬于中國:湯因比論中國傳統文化[M].楊棟梁,趙德宇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15.
[2][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379.
[4]孫宏典.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
[5]王智平,李建民.大學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86.
[6]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60.
[7]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419.
[8]黃展,余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路徑選擇[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6):43.
[9]申作青.當代大學文化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39.
[10]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M].沈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