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慧丹
(上海健康職業(yè)技術學院 護理系,上海 徐匯 200237)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并不乏“海納百川,包容乃大”的思想傳統(tǒng)和社會實踐,例如,儒家將“包容”作為“仁”的重要內容,強調“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道家也同樣主張“常寬容于物”;墨子提出“兼愛”之說。但是,它并不是現代民主意義上的包容。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依然沒有為制度化包容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改革開放后,政治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斗爭”的政治理念逐漸被“和諧”取代,社會生態(tài)發(fā)生逆轉,包容精神的重要性逐漸顯現。但是,轉型期中國政治包容的制度性資源仍處于相對缺失狀態(tài)。筆者試圖從政治價值、社會結構、政治實踐、經濟發(fā)展以及制度建構等五方面剖析政治包容缺乏的原因。
進入社會轉型期,政治價值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意識形態(tài)是政治價值最集中、最核心的表現形式。然而,新時期意識形態(tài)面臨著新矛盾、新問題,其中政治包容理念的缺乏集中表現為意識形態(tài)解釋力的下降。
1.意識形態(tài)對服務對象缺乏包容性。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價值理念。其中“為人民服務”是最能體現我國意識形態(tài)內涵的口號,也是極具政治包容性的號召。但是,在實際運行中,意識形態(tài)往往以“人民”的名義忽視對原子化個體主體性的關注。集體主義傳統(tǒng)的慣性導致意識形態(tài)多以“人民”或者“大眾”為服務對象,政治價值與理念停留在大而空的抽象層次,沒有深入社會和生活當中關注個體成員,尤其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事實上,意識形態(tài)不能以“人民”的名義吞噬和淹沒個別群體的聲音,而是應該從抽象的宏觀世界走向具體而微的現實生活,關注個體、尊重個體、愛護個體,從而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2.意識形態(tài)內容缺乏包容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只有能對人們關心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和提供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才能滿足人們的認知需要,被人們所認同和接受。①中國社會轉型期,政治、經濟、文化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意識形態(tài)相對穩(wěn)定性的特征,導致其與瞬息萬變的社會發(fā)展產生差距,無法及時適應并更新其價值體系,缺乏對新觀念新思潮敏感的洞察力與恰當的解釋力,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穩(wěn)定與新觀念新價值的更新相互矛盾。因此,平衡這一對矛盾的途徑,就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應該增強其解釋力并擴充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充分挖掘各個階層的思想內涵,及時汲取符合社會主義發(fā)展和人民共同利益的價值觀念,擴容意識形態(tài)體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聚人心,達成共識。
3.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度較低。這一方面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內容體系與現實生活的部分脫節(jié)。另一方面,歸結于意識形態(tài)的運行。宣揚主要依靠密集宣傳和理論學習方式,如此不假思索的滿堂灌極易導致人們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熱情降低,致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得不到最有效的貫徹與滲透。僵化和死板的學習方式,不僅不能使意識形態(tài)豐富的內涵得以發(fā)揮,而且還會影響普通民眾對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豐富意識形態(tài)的運行方式,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是增強意識形態(tài)解釋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政治包容的途徑之一。
1.社會斷裂影響社會發(fā)展。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從鄉(xiāng)村社會向城鎮(zhèn)社會轉型;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性社會轉型;從同質的單一性社會向異質的多樣性社會轉型;從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型。社會結構在上述過渡與變遷中呈現的最大特征,即是孫立平教授所說的社會斷裂以及由此形成的階層固化現象。②現代社會結構出現兩極分化趨勢。有學者對“兩極化”提出質疑,認為中國不是斷裂為兩個極端,而是形成社會各階層利益的“碎片化”現象。不論是“斷裂社會”還是“碎片化社會”,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利益固化,社會流動降低,社會缺乏活力。一些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享受到改革成果的人形成既得利益集團,財富與資源在群體內部循環(huán)流動,大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勢,利益階層逐漸趨于封閉化;而另外一些“掉隊”的人卻被社會越拋越遠,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本和信息與社會上層發(fā)生關聯,不利的社會地位只會越來越不利。
2.社會階層固化不利于政治包容性的拓展。社會階層固化呈現出鮮明的“馬太效應”,富裕被壟斷,貧困被“世襲”,社會結構的斷裂與社會階層的固化開始在代際間遺傳,社會空間的剛性特質凸顯,反映在政治空間中,就是階層間缺乏包容精神。上層社會的內循環(huán)趨勢和社會流動阻力的增大,使得底層社會民眾缺乏上升空間,既得利益集團與底層民眾的矛盾沖突越來越大。此時,政治包容難有發(fā)揮效能的空間,矛盾的劇烈化導致階層之間相互包容的可能性降低。媒體上不斷爆出的諸如“我爸是李剛”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就與“貴州畢節(jié)五名流浪兒童在垃圾箱窒息死亡”的事件形成巨大的反差,我們可以看到民眾的極大憤怒與不滿,上層社會與底層社會的矛盾愈發(fā)突出。雖然黨和政府立足于“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正確理念,也非常務實的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并做出具體行動。然而,在實踐當中往往發(fā)生偏離,既得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斷建構階層壁壘,甚至左右政府決策,以防止既得利益流失,不能包容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發(fā)展需要。因此,在社會各個階層積極建構自身利益的實踐中政治包容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有限。
政治包容的實踐主要依賴于政府與民眾的雙向溝通,一方面,公共事務的運行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代表人民的利益,包容人民的訴求。另一方面,民眾的政治參與行為,即是對自身利益的爭取,也是對政府工作的包容與支持。
政治溝通中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達能夠在官方正規(guī)的信息傳達渠道中實現上通下達;而自下而上的民眾信息反饋渠道卻無法保證通暢?,F階段,由公權力機關主導的政治系統(tǒng)的決策,更傾向于反映強勢群體的話語。政治溝通機制不健全、民眾參政能力不足以及一些人為限制,使得普通民眾的政治參與不足,話語表達缺乏力度,公共政策沒有充分包容民眾的利益訴求。而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訪機構由于不是政府權力機關,在實際運行中往往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協(xié)調上訪所反映的問題時常會遇到相關部門的相互推諉。③信訪本應成為調解社會矛盾、緩和社會沖突的“減壓閥”,但有些官員因為維穩(wěn)壓力或者政績考評等原因,打擊、報復訪民,截訪或將上訪群眾送去勞教的情況也時常發(fā)生。正常的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導致民眾的不滿情緒得不到宣泄,民怨累積。迫于無奈,他們選擇通過其他渠道表達利益訴求和不滿情緒,常常通過參與群體性事件來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這樣,非正常的政治溝通渠道維權行為的“井噴”,會給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和諧帶來極大的危害,影響正常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活動,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一旦矛盾凸顯或爆發(fā),就往往會造成官民關系的緊張與僵化,化解矛盾的回旋余地減少。因此,在矛盾醞釀和發(fā)展過程中,政府應當主動疏通政治溝通渠道,在雙方相互包容的基礎上協(xié)商化解矛盾與沖突。
1.市場法則導致諸多社會問題。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四大確定市場經濟制度之后,人們開始轉變觀念、更新思想、放心大膽的追求經濟利益。按照效率第一的市場經濟運行法則,占有一定資源的人,依靠資金、權力或智力等優(yōu)勢資源獲得了巨額的經濟收益,成為社會的既得利益階層。而另外一些沒有獲得經濟收益資源的社會弱勢群體,則被拋棄到市場經濟之外,下崗職工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群體,他們被日新月異的技術和改制整合的企業(yè)淘汰。這些弱勢群體在“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和“競爭才能促進發(fā)展”的市場法則中艱難度日。這樣過度地強調利益和競爭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收入差距拉大,階層分化嚴重,社會問題頻發(fā),穩(wěn)定發(fā)展的局面受到威脅。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接近0.5,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社會進入矛盾突發(fā)期,社會治理的難度和成本大大增高。
2.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建設的制度缺少包容性。由于國家在按照效率分配之后兼顧公平的力度不足,導致一部分人利益受損,無法和權貴階層享受同等的發(fā)展機會和平臺。我們知道,一國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夠起到協(xié)調利益分配、包容付出與收益不對等的作用,然而,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沒有真正充分發(fā)揮其包容性。收入分配制度主要通過對財政收支調節(jié)資源分配,而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是稅收。因此,稅收是影響人民群眾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幾年一直有對個稅起征點的爭議與討論,個稅起征點的高低,直接影響政府的稅收汲取能力和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當前政府的財政汲取力度太強,稅收收入比重過高,但是支出不合理,各級行政部門的支出比重高,而教育、醫(yī)療、社保等方面的支出與同等發(fā)展程度的國家相比,制度比重過低,導致人民收入增長放緩,實際生活水平徘徊不前,沒有很好的發(fā)揮收入調節(jié)的作用。發(fā)展包容性經濟制度能夠為政治包容提供物質基礎和經濟后盾。
包容性經濟制度就是讓所有的人平等的參與經濟活動,享有經濟發(fā)展的成效,而不是犧牲普通民眾的利益,使少數利益集團獲利。包容性經濟制度能夠激發(fā)民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保證其獲得合理收入,避免受到利益集團的壓榨和剝奪。為此,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包容性增加,使更多的人受惠于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生活變化。
轉型期,中國社會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由同質性社會向異質性社會轉變,這種轉變宏觀上體現為異質性社會結構,微觀上體現為異質性社會人格。整個社會從結構到個人都不再是計劃經濟時期要求的“整齊劃一”,市場經濟給社會和個體帶來了充足的自由,人們有了更多選擇、更多發(fā)展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不同意見甚至是沖突。多元化和異質性并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于我們怎么認識和利用這一社會特性。
1.承認差異。我們要正視差異。差異不單是帶來了矛盾和沖突,現代異質性社會的差異還能夠帶來社會活力,因此,我們要謹慎的面對差異,尊重差異,包容差異。
2.謀求共識。共識是不同群體或階層對共同利益的認同,我們現在的改革和發(fā)展不能停留在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從而滿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階段,必須在矛盾和沖突中達成共識?!皢渭兊钠绠悺⒚芘c排斥,只會導致事物的無序與動蕩,反之,和諧,在矛盾中達到的完美的和諧,才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tài)?!雹墚斍埃覈狈δ軌虬莶煌瑐€體的社會政策,有些政策表面上看來是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實際上是為極少數特權利益主體服務。缺少共識的社會政策難以形成政治吸引力,政治凝聚力的減弱又不易于包容“異質思維”,如何打破這一惡性循環(huán),民主協(xié)商機制非常重要。
3.促成協(xié)商。協(xié)商機制提倡通過公民自由而平等的討論、協(xié)商,參與公共生活和政治決策,在此基礎上達成共識。協(xié)商是在各方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引導不同利益主體理性表達意見、要求,雙方通過平等對話,有效溝通包容異見、化解矛盾、謀求共識。政治社會生活可以在協(xié)商和妥協(xié)中達到平衡,政治包容的實現需要制度保障,“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⑤制度化包容的構建能夠增加民眾的政治信任感和對政府政策及行為的包容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不公和社會沖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健全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制度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完善協(xié)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就經濟社會發(fā)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xié)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p>
注釋:
①易小兵:《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的路徑選擇》,《社會縱橫》,2012 年第5 期。
②孫立平著:《斷裂: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版,第59-67 頁。
③于建嶸:《信訪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關于信訪制度改革的調查》,《鳳凰周刊》,2004 年第32 期。
④陳嘉明著:《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233 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