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秋雨
(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25)
“模因”(meme)一詞最先出現(xiàn)在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它是指在文化范圍中人的思想和意識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模仿散播開來并相傳下來。Meme與基因(gene)一詞發(fā)音相似,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導致相似”,故模因指文化基因。翻譯成“模因”是想體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是通過模仿而形成的。模因是靠復制而生存的。“當某種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現(xiàn)在它被復制或 被重復傳播之前,它還不算是模因,只有當這種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傳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何自然),也就是說只有通過人們對一種流行詞、時髦歌曲或者流行時尚大舉推行,并且借著推行而模仿出不同的形式時,模因現(xiàn)象才得以發(fā)生。雖然人們通過對最初的同一流行語模仿出不同的形式,不斷變化著形態(tài),但模因依然具有最初的固有性質和相同的模式。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網絡大肆流行時,市場將為人們提供上網場所的地方稱為“網吧”,這是對已有的休閑場所“酒吧”這一詞的復制,他們具有相同的性質,那就是都是供人們休閑娛樂帶有消費性質的場所。之后“×吧”模因屢見不鮮,如“水吧”“氧吧”“書吧”“健身吧”等等??梢钥闯觯瑹o論這種模仿和復制是否廣泛流行或是否長久,語言模因都是靠對某一種語言形式的模仿和復制而存在的。
語言和模因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是模因的載體之一,模因促進語言的發(fā)展。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單位,而文化傳承固然離不開語言。反過來模因又解釋了語言流行和語言傳播的規(guī)律。模因對語言的影響通過三種方式體現(xiàn):教育和知識的傳授;語言本身的運用和語言交際和交流的過程。第一,教育和知識的傳授。這是語言模因的第一大體現(xiàn),人們通過所接受的教育,學會某個單詞或句型,通過所傳授的知識,掌握這一單詞或句型的使用規(guī)則和意義,之后將所學會的單詞或句型運用到現(xiàn)實語句中,不斷的對其意義和用法進行復制、模仿、傳播,此時大量的語言模因形成了。在如趙本山小品中,對詩句的模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模因成為“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這一語言模因也是基于對古詩句的學習的基礎上而形成的。第二,語言本身的運用。如生活中,我們向幼兒園內的人叫“阿姨”,“老師”“園丁”或是“保育員”,都是同一模因下的不同表達類型。第三,語言交際和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語言模因,是為交際交流更流暢而即興產生的,如英漢的混用現(xiàn)象,“Hello,今天我們的Task很艱巨,希望各位能夠給與足夠的attention”,此語句的說話人運用英漢混用的說法,可能是出于對在場漢語不太好的人的照顧,或是僅為趕時髦,在漢語中夾雜“洋話”。當然這里在交際和交流中產生的語言模因,是隨著說話人個人意愿而產生,建立在說話人原有語言知識水平上的,所以所產生的語言模因偶爾稱不上健康,如上句中英摻雜話語,或僅為趕時髦秀洋話,那就不提倡了。
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分為兩種表現(xiàn)形式?;蛐秃捅憩F(xiàn)型。就基因型而言,就是被復制和傳播的基礎模因內容和形成的內容是一樣的,可兩者形式或相同或不同。例如在可以用名言警句的場合下人們套用的話,如看見一個剛剛被提起的人出現(xiàn)說道“說曹操曹操到”,我們常被老師教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等,這類的語言模因是直接性的,既沒有改變原有語言模因的內容也沒有改變原模因的形式。另一類基因型,就是模因內容沒有變可形式有所改變,這類例子在網絡上比比皆是,如“拜拜咯”復制成數(shù)字“886”,“版主”復制成“斑竹”,“丑女”復制成“恐龍”,“丑男”復制成“青蛙”等等。就表現(xiàn)性而言,就以相同的形式按不同的需要復制不同內容的模因。例如一些俗語或民謠,其具體內容以在現(xiàn)在失去應用價值,但其語言形式依然可以在新的環(huán)境中被得體的應用,并能足夠的表達其新的心意。如某治療痔瘡的醫(yī)院打出廣告“久痔(治)不愈,到××醫(yī)院”等。
在國內,對于語言模因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屬于新的理論。其中,研究語言模因的主要有何自然、桂詩春教授等。他們提出要重視研究模因理論,因其與人腦、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里淺述研究語言模因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模因與翻譯、文化、語言教學三方面的關系。
就語言模因與翻譯的關系而言,最著名的是由Chesterman提出的“翻譯模因論”,他認為有些翻譯模因被人們所接受而存在,有些則不被接受而消亡。翻譯的過程就是對原有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又會產生一定的變異,在變異中發(fā)展。如前面所說,翻譯中存在兩種模因方式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利用模因理論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指導這兩種模因方式在翻譯中的運用。
就語言模因與文化而言,無論是我們講的第一語言還是學習的語言,都會受到我們文化的熏陶。如莎士比亞著名詩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模因成“……是個問題”(跳不跳槽,是個問題;答不答應,是個問題),這說明此時語言模因受到外國流行戲劇這一文化的影響。
就語言模因與語言教學而言,尤其對于外語教學而言,意義重大。根據語言模因理論,外語教學應該提倡多背誦,多輸入原汁原味的語句,以便頭腦中有大量的可運用復制和傳播的資源,從而模因成講話者需要表達的語句。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方式也要求我們即要學會用同一形式表達不同信息,又要學會傳達同一信息時套用不同形式。
[1]何自然.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xiàn)代外語,2003(2).
[2]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
[3]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11).
[4]高媛.基于模因論的網絡語言[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5).
[5]徐曉瑩,包紅芳.基于語言模因論探討英漢互譯策略[J].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