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曙昱
比較閱讀,是為了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的時間,企盼學生“不待揚鞭自奮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文言文兩則》。這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三次接觸文言文,也是跟初中教材作文言銜接的一課,所以,如何讓學生更自主地學習文言文,以應對初中更多、更復雜的文言文,顯得尤為重要。
《楊氏之子》《伯牙絕弦》,是學生在五年級下學期、六年級上學期學過的兩篇文言文,都是經典的故事。這課的兩篇文言文也不例外,《學弈》《兩小兒辯日》同屬經典故事,但前兩篇側重于寫人,而這兩篇則側重于寫事。在閱讀之后,教師可以提煉出一些對比閱讀的“點子”來,讓學生重讀兩則文章,進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閱讀效率。
一、故事內容的比較
從兩篇文章的題目看,各講了什么事情呢?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應各是什么?
再讓學生圍繞“學”“辯”這兩個關鍵詞提出問題,學生提出以下問題:誰向誰學?誰和誰辯?怎么學的?怎么辯的?學的結果如何?辯的結果是什么?
這些問題是由學生提出的,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和文本對話,對比著閱讀,在問題情境下閱讀,課堂的效率提高了,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故事內容。
二、主要人物的比較
兩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二人”與“兩小兒”各是怎樣的孩子呢?筆者讓同桌兩個同學分角色朗讀,再請朗讀、表演好的同學上臺展示。有了這樣的角色體驗,學生不知不覺讀進去了,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專心致志的孩子,聚精會神、一絲不茍;自己就是那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東張西望、魂不守舍。而參加辯論的兩個學生更是紅光滿面,各說各有理。
在這樣的比較閱讀與角色對比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逐漸在學生們的頭腦中清晰起來、豐滿起來、靈動起來。此時,再讓他們背誦課文,大家邊背邊表演,就容易得多了。
三、蘊含道理的比較
課后練習的第4題,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從這兩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對故事蘊含的道理的感悟,首先要回顧整篇故事,回顧主要內容與情節(jié),這是對學生整體感知的又一次檢閱。如果說“故事內容對比”和“主要人物對比”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閱讀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推斷解釋”的閱讀能力,那么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訓練學生“聯(lián)結運用”的閱讀能力。通過聯(lián)系生活進行對比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學弈》給人的啟示只有一個,而《兩小兒辯日》卻給人多種啟示。
另外還可增加一些彈性閱讀,讓學生讀一讀《夸父逐日》《執(zhí)竿入城》這兩個文言故事,說說其中蘊含的道理。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豐富閱讀面,增大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比較閱讀,關鍵還是要教者深入理解教材、開發(fā)教材,精心設計閱讀中可比較的、能增進閱讀效果的“點子”,這樣學生“學”起來才能感到有趣味,學得有效率。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小學 51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