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臨床上, 患者在藥物性治療的過程中因為藥物及其藥物代謝物等所造成的肝臟結構和功能損壞的醫(yī)源性疾病叫做藥物性肝?。?]。藥物性肝病的發(fā)病毫無規(guī)律可尋, 它既可能發(fā)病在毫無肝病史的健康患者身上[2], 也可能會發(fā)病在有嚴重肝病的患者身上, 而且一經發(fā)病就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危害[3]。藥物性肝病的發(fā)生機制具有多樣性, 因此在治療的基礎上必須配合有效的護理方式予以干預, 才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治愈患者。本研究中,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分別配合常規(guī)和優(yōu)質護理的方法予以干預, 并對護理過程作出了分析和研究。
1.1 一般資料 本院收治的這144例藥物性肝病患者當中,男79例, 女65例。患者的最高年齡78歲, 最低年齡36歲。在所有患者中有肝細胞損傷患者59例, 混合型患者47例,膽汁淤積型患者38例。經過診斷發(fā)現(xiàn), 因為抗癆藥致病的患者有19例, 抗癌藥致病的患者21例, 抗生素致病的患者27例, 甲亢藥致病的患者32例, 免疫抑制劑致病的患者25例, 雌激素類藥物致病患者11例, 其他藥物致病患者9例?;颊叩淖铋L病程為29個月, 最短病程為3個月, 平均病程(11.4±0.7)個月。分組后,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和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予以干預。①治療前護理:需要對患者的病情做出評估, 采集患者的各個方面信息情況。做好治療前的準備工作, 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和生命指標的變化情況;②治療中護理:需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做出觀察和記錄,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需要有護理人員時刻守在患者的床邊。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不適反應等情況作出記錄, 并且需要立即采取干預措施;③治療后護理:需要對患者的意識和身體等繼續(xù)做出觀察, 如果發(fā)現(xiàn)患者的身體出現(xiàn)異常, 應該立即向患者的主治醫(yī)師報告并申請及時的處理;④心理護理:因為患者病情的特殊性, 致使患者一直處在患病階段, 這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有的患者會表現(xiàn)出悲觀的情緒,產生絕望和恐懼的心理, 因此需要多與患者進行攀談, 在心理上給予患者鼓勵。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比對照組患者,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更為顯著, 護理有效率為94.44%,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為52.78%, 觀察組患者所出現(xiàn)的護理并發(fā)癥比對照組更少且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綜合比較兩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 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比較(n, %)
在本研究中, 兩組患者的基礎治療基本上相同,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差異,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決于護理方式的干預,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 雖然對患者的正常指標和相關情況做出了護理, 但是不能夠更好的覆蓋到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而觀察組患者采取的是優(yōu)質護理的干預手段,優(yōu)質護理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 每一個患者的護理方式和護理特色都具有特殊性, 這樣就能夠使護理更加接近與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實際需求, 從而有助于患者的康復。從表1又可以得出,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要更加的明顯, 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稍稍有待于提升。而表2又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這從正面進一步驗證了優(yōu)質護理能夠對藥物性肝病患者起到強大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 在臨床對藥物性肝病進行治療配合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能夠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復, 降低患者的復發(fā)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更容易得到臨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薩百艷.藥物性肝病的分析及護理.臨床肺科雜志, 2011,15(04): 265.
[2]梁艷儀, 王凌云, 張碧娟.藥物性肝病79例臨床分析和護理.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4, 12(03):2365-2366.
[3]魯小梅, 王曉青, 周薇.藥物性肝病的臨床分析與護理.護理研究, 2012, 02(08):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