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攝影/李忠民
[中國傳統(tǒng)村落系列之一]北京 岔道村
——橫臥長城下四百載的京郊古村
撰文/孟杰 攝影/李忠民
編者按:傳統(tǒng)村落的歷史、文化、建筑、故事等都是一部部頗具興味的古老史書。近年來,充滿中國味道的傳統(tǒng)民居越來越多的走入了人們的視線,也有越來越多的山中村莊迎來了從城市走出的人群,來到古村探幽。從本期開始,古鎮(zhèn)古村欄目將持續(xù)介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上的村莊,供讀者賞鑒。
說起城市的生活,該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吧,從呱呱墜地到垂垂老矣,大部分人都在走著一條按部就班的路子,像是玩具里漸漸生銹的發(fā)條,只要沒有壞掉的一日,就只好在機械的“滴答”中重復著乏味的每天。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吧,很多都市里呼吸的人喜歡到外面尋找來自農(nóng)家的空氣,而我,正是其中渺小的一子,因此才有了與岔道古村邂逅的可能。
從北京的清晨出發(fā),一路是安靜不愿說話的旅程,說來也巧,大地正迎接陽光,我正從忙碌中開始了逃離,在兩者的夾縫里,我端看著一個個工裝出發(fā)的人,慨嘆幸運的我沒有參與這樣的一天。
一路不斷地查閱著有關岔道村的種種,但可以得到的信息不多,看來岔道村是一個神奇的所在,半路上車的大媽講,要在八達嶺下車,整個路程大概花掉一個半小時。公車慢慢騰騰地走著,像是一座綠色不倒翁,因為廢熱的緣故,城市溫度總是要高一點,前些日子的積雪早已經(jīng)融化在馬路牙,沿著崎嶇的路,看著冬季干枯在山石上的野草,期盼開春是悄然而至的生機,心思也一點點隨著暖了起來。
岔道村位于北京的遠郊,屬于延慶縣八達嶺鎮(zhèn)的一處村莊。
岔道村位于北京的遠郊,屬于延慶縣八達嶺鎮(zhèn)的一處村莊,不知道與明長城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但是看著車門上下的老者與青壯年,竟然想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鄉(xiāng)黨”,許是因為他們身上都有一種來自土地的樸實吧。
車子有一段要路徑高速線,速度便開始快了起來,一旁的火車軌道被輪子拋在了車窗的后面,聽說那條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遺筆,沒想到歷史課本中的人事有一天會與自己擦肩而過,激動之余,更多的是關于世界變遷的感慨。生活在首都的角落,我固然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蜉蝣,但在感受外在的同時,眼見了遠郊的歷史底蘊,我想這也是只有北京才有的情節(jié)。
路的兩側開始有了可作石料的山丘還有被凍土抱住的矮峰,這是與黃土高原絕不相同的風貌,在我所成長的山西,高處的蒼涼與悲壯自是獨有的記憶,那些因為風吹日曬而留下痕跡的山群,身體總是尖尖而上,而此處卻是泛白與褐色相間的石料山,不由讓人想及有多少曾服務帝王這樣的歷史淵源。
看著看著,一陣倦意襲來,不知道什么時候我竟然入了夢鄉(xiāng),只記得最后一眼是留給了遠處鱗次櫛比的山群,許是那一座座藏著山神的高丘太過安詳與靜謐,在這樣的氛圍里把我?guī)肓伺c歲月和天地的一色中。
售票員是個大嗓門的女性, 加之我潛意識的作用,昏昏沉沉的乘客陸續(xù)醒來,準備迎接八達嶺一站的土地。停車的地方是幾個站牌交錯了的岔口,再往下的車子都是行去延慶縣城的機動車輛,路兩旁有許多所謂的“面的”,操著一口偏近“唐山”的口音。背后是一個很大的加油站,廁所的大叔告訴我,要到岔道村千萬不要坐車,因為它就在不遠的對面。
我是方向感極差的人,看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可以跨過鐵路的小道,一旁是不斷蠱惑打車的“面的”師傅,就在這個防線即將崩潰的前一刻,隱約看到了有人在向我示意,聰明如我,自是明白這個關頭的用意,便順著那人的足跡跨過了高低不平的斜道,幾步遠是看不盡的鐵網(wǎng),攔著密密麻麻的鐵軌,那個老人已經(jīng)在對面等著。仿似做了虧心事的我小心的跟著老人,又下了一個緩坡后,老人說,這里就是岔道村。
山風凜冽,吹動我額頭的劉海。謝過了好心的大爺,我便把自己所有的身心都放在了腳下的這片土地。這是冬季的最后一道掠影還沒有隱退的時候,對于熱愛旅游的人是還不到解除蟄伏的關頭,但對于放松心境的人來說,卻是最不會出現(xiàn)打擾的節(jié)點,得到的也就因之變得最為純粹。
遠處沒有農(nóng)家飼養(yǎng)的牲畜,也沒有你來我往的車輛,空空的田野上面,只是幾個落難的不知名飛鳥,在依舊有些冷的土地上尋找吃食。經(jīng)過空曠的停車場,右手是農(nóng)村才可以見到的紅磚剁子,也不知道是哪家要用。意外的是,我沒有在這個村口看到等待作肥的糞堆,卻看到頗有具有農(nóng)家特質(zhì)的拴在發(fā)動機上的大狼狗,不斷地狂吠著我的到來。
村子很有復古的格調(diào),排排列列著“農(nóng)家樂”之類的旅游廣告。整整齊齊的屋檐流出一種藏在深山的味道,我想這就是我會短暫的離開北京所要尋覓的東西。順著山勢而走,這是村子的走向,也是我所喜歡的路徑,偶爾走到高處,還會橫生一種睥睨群雄的錯覺。
座座老屋,像是化掉了晨霜的小家碧玉。
青磚矮墻,翹角飛檐,我到了一個被時間遺忘了的國度,仿若被舊日炮火轟掉的城墻就那樣靜靜地坐在廢墟之中,突出已然沒有了雉堞的城頭和不知名的書法藝人寫下的“岔道雄關”。此種寂寥里面,包圍著這座看上去有點與世隔絕的村落。穿過門洞,看不到一個行走的人,腳下是磨掉了韶華的花崗巖石路不知要通向何方,一眼看不盡的高低不平,在兩側歇業(yè)了的商鋪的包夾下,似乎要告訴我另一個等待踏上足跡的未知。兩旁的路基很高,顯然是為了躲避從山而下的石流,一座座被墊得很高的老房子還在玻璃窗般的外墻里,還有被朱紅色門扉鎖住了的春秋與冬夏,墻檐上盛開的蓮花和斂翅的仙鶴磚雕,大概只有一個方磚那么大,門楣什么的也不是屬于深宅大院的富麗堂皇,而像是化掉晨霜了的小家碧玉。
路過一個還在修葺的院子,門口變成了網(wǎng)狀的障礙欄,或許這是農(nóng)人用來捕捉夢的麻花集合,對面是蓋著石盤的水井,一側支撐打水的立石已經(jīng)卸掉了曾經(jīng)幫助轉木的軸,正如石盤上的刻紋一樣沒有年齡,這個老掉的井已經(jīng)停下了滋養(yǎng)村莊的使命了吧。再走看到斜插向上的路,有點斑駁,扶手也有點低,卻被修成了長城雉堞的樣子,只是小了許多號兒,讓人心生了出乎意料的俏皮。若是抬眼望向遠處,不知名字的小丘上,隱約是土質(zhì)的碉堡,大概是有那么幾個,星星點點在“高低不一”的曠野上的至高點坐落,據(jù)說這些已經(jīng)壽終正寢的遺堡是當年抵擋外族的樊籬,只是和平年代后,最大的敵人成了烈士暮年的寂寞,這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短暫的游歷山村里的種種,簡單卻是樸實的一切,我折轉回程,找了一家比較小的旅店,這時候夕陽的最后一道余暉已經(jīng)照在了瓦房下的木窗,老板很是殷勤的把飯菜端到了屋子里面,恐怕已經(jīng)看出我怕冷的本性,因為游客還不太多,在我的請求下,也就坐下聊了起來。
村子的原型是嘉靖年間的驛站,距今已經(jīng)有450多年,當下的岔道古村之所以發(fā)跡,依靠的就是那時候邊關十分普遍的驛站貿(mào)易,在那年頭,驛站是諜報機構“錦衣衛(wèi)”的外圍組織,因為離得八達嶺太近,往來傳遞信件的士兵常常出沒在這條必經(jīng)之路上,漸漸就形成了一處落腳的所在,吸引了前來入住的岔道祖先。迄今為止,老板一家至少已經(jīng)傳了四代,從起初的車馬店,到今日的農(nóng)家樂旅館,老板一家迎來送往了不知道多少像我一樣打尖的客人,許是從事的年代有些久遠,老板的性子已經(jīng)不單單只是隨和,在竭誠歡迎的同時,給人一種多年未見的親近之感。
村子一共有300多戶人家,靠著這些年的進項,許多已經(jīng)在城里買了房子,也有一些搬到了別的村子,旅館老板不知道自己的兒女還會不會繼續(xù)這樣一份祖業(yè),至少現(xiàn)在的岔道村還有他們一家的存在。村子的背后曾經(jīng)是大片的玉米地,現(xiàn)在的季節(jié)肯定是看不到了,但想想該是一種與電影《紅高粱》殊途同歸式的景狀。
旅館的外部很舊,大概是15間的樣子,最大的一個被改成了飯莊,中間的小院子里已經(jīng)是青石鋪就,沒有電視里常有的棗樹。屋子里很暖和,電視被掛到了墻上,除了電腦,岔道村的種種已經(jīng)不可能與外面的世界無關,看似與世隔絕,走近后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的東西所打扮了的生活。
村子是嘉靖年間的驛站,距今已經(jīng)450多年,往來傳遞信件的士兵常常出沒在這條必經(jīng)之路上,漸漸就形成了一處落腳的所在。
夜里睡得很香,只是山風的呼嘯聲有點意外的大,嘩啦啦的吹著有點搖晃的木窗,倒成了小孩子離不開的催眠曲,而我就是在這樣的交響里迎來了岔道村第二天的日出。許是早睡的緣故,我醒來的時候,剛好看到了初日照入頂窗,沒有摸到也給人一種溫暖,可惜沒有想象中的雞鳴。
吃罷了白米粥,我順著街道向城隍廟走去,老板說旅游的旺季要等到每年的7、8月份,故而現(xiàn)在還沒有開的必要,大概會遇到大門緊鎖的窘狀,關帝廟,奶奶廟也是八九不離十。我沒有死心,倒不是想進去,只是不想錯過這里的一切。
一路是昨天沒有注意的路燈,頂部的太陽能吸收板已經(jīng)開始了工作,宮燈狀的燈罩不知道幾點會照亮這里的夜晚,我摸了摸還有點涼的燈桿,有的地方已經(jīng)掉落了黑色的油漆,突然后悔晚上沒能出來看看。城隍廟門口的兩尊石獅子不是很高大,但對于這樣一個村子已經(jīng)是一種奢侈的信仰,廟門果然緊閉,紅色的墻皮下,是高高的路基,上下要走大理石的梯子。廟不大,門戶沒有那種三門四柱的牌樓,只有并不寬敞的廟門和兩側砌死了的石質(zhì)假窗。
村子的變化在這些年到底有多大,我想這是沒有一個準線可以供給衡量的疑問。就像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努力保護的老村子一樣,其實并沒有幾個人可以區(qū)別保護同守舊間的距離。走著走著,我突然地上了最外圍的高墻,沿著這條可以看盡山村的路,也不知道到底想要干些什么,只是莫名其妙的準備整理自己的心情,然后踏上離開岔道村的路。最后的時間總是令人懷念吧,尤其是在高處的自己。
岔道村的人家沒有多少會把自己的天線還有電線露在外面,那些或者掩蓋或者埋藏的能源“管道”甚至不如村郵員顯眼。人在散步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很多,也就顯得有點凌亂,以致沒有對村委會的二層古樓產(chǎn)生任何的興趣,獨獨想到坐落在城關口前“中國美麗鄉(xiāng)村”的標志,我想,大概那些具體的東西是最難拽住的回憶,倒不如將岔道村的徽章留在心底來得簡單。
城墻越見斑駁,似在道別著一絲離殤,又在寒風習習中吹盡情長,讓人忍不住得回首遠眺,用眼睛來定格岔道全景。這時想起了旅館老板模糊的話語,他說在他小時,村子常常會有草臺班子的光臨,不知道什么時候來,但總有一天會走。我想我也一樣吧。
依托了八達嶺的岔道村該有一個很美好的未來,甚至是一種更加區(qū)別北京的存在,就像在我心里渴望有一個不同于工作日的周末一般,因為特別的總是好的。告別了老板,我又走上了來時的緩坡。
這時,我猛然地發(fā)現(xiàn),之前腦中閃過想要留住岔道村景的念頭,卻被我忽略了這里最為不舍的氣息,這作為所有古代鄉(xiāng)村持有的靈魂雞湯香味兒,不才是我短暫逃離到這里最值得留住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