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高校的世界史教學有其特殊的意義,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僅應教會學生學什么,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以實現(xiàn)教學質(zhì)量的突破。
關鍵詞:民族高校;世界史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86-02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一切過往的自然、社會和精神現(xiàn)象都是它研究的對象。作為世界史教學,它涉及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歷史發(fā)展紛繁復雜,以及各個民族思想、文化以及習俗的差異都加大了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難度。如何提高世界史教學水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世界史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積極轉(zhuǎn)變學生的思維定式
運用世界的思維學習世界史,是學生學習世界史的一個重要前提。所謂世界的思維也就是任何兩個不同的區(qū)域或兩種不同的文化都可能導致歷史結(jié)構(gòu)的不同。比如宗教和王權問題。在古代中國王權是置于宗教之上的,宗教服務于王權,同時也聽命于王權。但在西方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卻迥然不同。西方世界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前,王權是非常軟弱的。尤其是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后,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宗教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市民生活的全部,教權遠高于世俗王權。羅馬教皇有權宣布取消一國國民對該國國王的效忠,使世俗國王成為“孤家寡人”。教皇成為超國家的最高權威,而非世俗政權。這種現(xiàn)象和中國歷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則有很大差異。此外,對于“帝國”的含意,中西方也有很大差異。在古代中國皇帝是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絕對的權力。但這一點在西方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并無實權。當諸侯國的貴族不支持皇帝的時候,他便面臨著被取代的危險。因此,學生只有轉(zhuǎn)變固有的定式思維,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歷史中各個不同國家政治文化的特點,并了解各種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
二、積極調(diào)整教學的手段
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手段。教師應主動運用這些新的技術。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往往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講義,再加上一言堂,其結(jié)果往往是教師言之鑿鑿,學生充耳不聞。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歷史文化的差異性以及教學內(nèi)容巨大信息量,使得部分學生很難完全接收并消化所學到的這些知識,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不久便忘卻了。多媒體教學能夠很好地將文字和實物影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能有感官的刺激,而且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講述古希臘建筑藝術時會提到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如果只是運用文字描述這三種柱式的不同則很難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對這三種不同風格的文字介紹分別為:“多立克式形態(tài)厚重樸實,石柱無柱基,柱頭無裝飾;愛奧尼柱式典雅秀逸,石柱有柱基,柱頭刻有渦卷形裝飾;科林斯式風格趨于華麗,柱頭刻有精美的葉狀裝飾?!蓖ㄟ^這些文字的描述,我們大體能知曉這三種風格的差異:從樸實到華美。但很難想象具體的樣式為哪般,甚至在我們見到實物時也無法辨認到底是哪種風格,如位于中南民族大學不遠處的“東湖開發(fā)區(qū)海關”的石柱建筑便是采取了科林斯式風格。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配以圖片,就能讓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三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形態(tài)。如圖:
圖片影像不僅可以用于展示建筑、藝術、人物肖像等固態(tài)形象,還可能通過視頻影片等展示歷史樣貌。如講述古代羅馬由奴隸制共和國向帝國過渡時,如果借助《凱撒大帝》、《埃及艷后》等經(jīng)典名片,去除文學作品合理想象部分,可以再現(xiàn)歷史事實、文化、風土人情等,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合理有效運用多媒體手段能提高學生學習世界史的效果和興趣。
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教學觀念的陳舊必然導致教學形式的單一。只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才能讓學生很好地學習知識,因此有必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雙方“你講,我聽”的模式。首先,教師要變知識傳授者為學習指導者。傳統(tǒng)的世界史教學模式強調(diào)信息的單向交流,教師是支配者,學生是服從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fā)揮,而改變現(xiàn)狀的突破口就在于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多樣化。課堂教學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一個良好的討論必須課前做大量的準備,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做準備時所獲取的知識量可能比教師課間教授的量還要大。這樣,世界史的學習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每個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內(nèi)容同他人進行交流,起到知識互換的作用。由此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上課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遇到相對平淡的內(nèi)容學生很容易走神,甚至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通過教學形式的變化,使學生始終人在教室內(nèi),心在課堂上。當然教學形式的變化也需要和同學進行事先的溝通,運用學校許可和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此外,教師還是應當作為教學的主體,并具有良好的問題意識。
四、加強國際關系史和世界民族問題的教學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穩(wěn)定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某些西方國家仍不斷制造條件破壞我國的民族穩(wěn)定。近年來,境外反動勢力不斷策劃境內(nèi)小股反動勢力從事破壞社會穩(wěn)定的事件。加強國際關系史的教學能讓學生很好地了解一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所在,認識到部分西方國家在外交中所提的“民主”、“人權”的實質(zhì)。同時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我國目前所處的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同時世界民族問題也應當成為世界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比如,歐洲是一個民族成分非常復雜的地區(qū)。從民族結(jié)構(gòu)上講他們可以分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有東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即高盧人)、猶太人、匈牙利人、芬蘭人、羅馬尼亞人等。這些不同的民族分別散居在不同的國家,使歐洲國家也成為多民族國家。對于這些國家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有利于我們從中借鑒有益的因素。同時,歐洲也有部分國家因為民族問題而分裂成幾個國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該國主要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最終該國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此外對于南歐諸多小國的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也能使我們對民族問題的形成以及對策提供良好的借鑒。
作者簡介:方長明(1982-),男,安徽安慶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世界民族問題研究。endprint
摘要:民族高校的世界史教學有其特殊的意義,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僅應教會學生學什么,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以實現(xiàn)教學質(zhì)量的突破。
關鍵詞:民族高校;世界史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86-02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一切過往的自然、社會和精神現(xiàn)象都是它研究的對象。作為世界史教學,它涉及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歷史發(fā)展紛繁復雜,以及各個民族思想、文化以及習俗的差異都加大了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難度。如何提高世界史教學水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世界史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積極轉(zhuǎn)變學生的思維定式
運用世界的思維學習世界史,是學生學習世界史的一個重要前提。所謂世界的思維也就是任何兩個不同的區(qū)域或兩種不同的文化都可能導致歷史結(jié)構(gòu)的不同。比如宗教和王權問題。在古代中國王權是置于宗教之上的,宗教服務于王權,同時也聽命于王權。但在西方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卻迥然不同。西方世界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前,王權是非常軟弱的。尤其是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后,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宗教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市民生活的全部,教權遠高于世俗王權。羅馬教皇有權宣布取消一國國民對該國國王的效忠,使世俗國王成為“孤家寡人”。教皇成為超國家的最高權威,而非世俗政權。這種現(xiàn)象和中國歷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則有很大差異。此外,對于“帝國”的含意,中西方也有很大差異。在古代中國皇帝是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絕對的權力。但這一點在西方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并無實權。當諸侯國的貴族不支持皇帝的時候,他便面臨著被取代的危險。因此,學生只有轉(zhuǎn)變固有的定式思維,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歷史中各個不同國家政治文化的特點,并了解各種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
二、積極調(diào)整教學的手段
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手段。教師應主動運用這些新的技術。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往往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講義,再加上一言堂,其結(jié)果往往是教師言之鑿鑿,學生充耳不聞。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歷史文化的差異性以及教學內(nèi)容巨大信息量,使得部分學生很難完全接收并消化所學到的這些知識,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不久便忘卻了。多媒體教學能夠很好地將文字和實物影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能有感官的刺激,而且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講述古希臘建筑藝術時會提到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如果只是運用文字描述這三種柱式的不同則很難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對這三種不同風格的文字介紹分別為:“多立克式形態(tài)厚重樸實,石柱無柱基,柱頭無裝飾;愛奧尼柱式典雅秀逸,石柱有柱基,柱頭刻有渦卷形裝飾;科林斯式風格趨于華麗,柱頭刻有精美的葉狀裝飾。”通過這些文字的描述,我們大體能知曉這三種風格的差異:從樸實到華美。但很難想象具體的樣式為哪般,甚至在我們見到實物時也無法辨認到底是哪種風格,如位于中南民族大學不遠處的“東湖開發(fā)區(qū)海關”的石柱建筑便是采取了科林斯式風格。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配以圖片,就能讓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三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形態(tài)。如圖:
圖片影像不僅可以用于展示建筑、藝術、人物肖像等固態(tài)形象,還可能通過視頻影片等展示歷史樣貌。如講述古代羅馬由奴隸制共和國向帝國過渡時,如果借助《凱撒大帝》、《埃及艷后》等經(jīng)典名片,去除文學作品合理想象部分,可以再現(xiàn)歷史事實、文化、風土人情等,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合理有效運用多媒體手段能提高學生學習世界史的效果和興趣。
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教學觀念的陳舊必然導致教學形式的單一。只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才能讓學生很好地學習知識,因此有必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雙方“你講,我聽”的模式。首先,教師要變知識傳授者為學習指導者。傳統(tǒng)的世界史教學模式強調(diào)信息的單向交流,教師是支配者,學生是服從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fā)揮,而改變現(xiàn)狀的突破口就在于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多樣化。課堂教學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一個良好的討論必須課前做大量的準備,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做準備時所獲取的知識量可能比教師課間教授的量還要大。這樣,世界史的學習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每個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內(nèi)容同他人進行交流,起到知識互換的作用。由此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上課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遇到相對平淡的內(nèi)容學生很容易走神,甚至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通過教學形式的變化,使學生始終人在教室內(nèi),心在課堂上。當然教學形式的變化也需要和同學進行事先的溝通,運用學校許可和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此外,教師還是應當作為教學的主體,并具有良好的問題意識。
四、加強國際關系史和世界民族問題的教學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穩(wěn)定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某些西方國家仍不斷制造條件破壞我國的民族穩(wěn)定。近年來,境外反動勢力不斷策劃境內(nèi)小股反動勢力從事破壞社會穩(wěn)定的事件。加強國際關系史的教學能讓學生很好地了解一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所在,認識到部分西方國家在外交中所提的“民主”、“人權”的實質(zhì)。同時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我國目前所處的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同時世界民族問題也應當成為世界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比如,歐洲是一個民族成分非常復雜的地區(qū)。從民族結(jié)構(gòu)上講他們可以分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有東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即高盧人)、猶太人、匈牙利人、芬蘭人、羅馬尼亞人等。這些不同的民族分別散居在不同的國家,使歐洲國家也成為多民族國家。對于這些國家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有利于我們從中借鑒有益的因素。同時,歐洲也有部分國家因為民族問題而分裂成幾個國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該國主要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最終該國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此外對于南歐諸多小國的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也能使我們對民族問題的形成以及對策提供良好的借鑒。
作者簡介:方長明(1982-),男,安徽安慶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世界民族問題研究。endprint
摘要:民族高校的世界史教學有其特殊的意義,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僅應教會學生學什么,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以實現(xiàn)教學質(zhì)量的突破。
關鍵詞:民族高校;世界史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86-02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一切過往的自然、社會和精神現(xiàn)象都是它研究的對象。作為世界史教學,它涉及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歷史發(fā)展紛繁復雜,以及各個民族思想、文化以及習俗的差異都加大了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難度。如何提高世界史教學水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世界史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積極轉(zhuǎn)變學生的思維定式
運用世界的思維學習世界史,是學生學習世界史的一個重要前提。所謂世界的思維也就是任何兩個不同的區(qū)域或兩種不同的文化都可能導致歷史結(jié)構(gòu)的不同。比如宗教和王權問題。在古代中國王權是置于宗教之上的,宗教服務于王權,同時也聽命于王權。但在西方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卻迥然不同。西方世界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前,王權是非常軟弱的。尤其是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后,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宗教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市民生活的全部,教權遠高于世俗王權。羅馬教皇有權宣布取消一國國民對該國國王的效忠,使世俗國王成為“孤家寡人”。教皇成為超國家的最高權威,而非世俗政權。這種現(xiàn)象和中國歷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則有很大差異。此外,對于“帝國”的含意,中西方也有很大差異。在古代中國皇帝是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絕對的權力。但這一點在西方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并無實權。當諸侯國的貴族不支持皇帝的時候,他便面臨著被取代的危險。因此,學生只有轉(zhuǎn)變固有的定式思維,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歷史中各個不同國家政治文化的特點,并了解各種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
二、積極調(diào)整教學的手段
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手段。教師應主動運用這些新的技術。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往往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講義,再加上一言堂,其結(jié)果往往是教師言之鑿鑿,學生充耳不聞。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歷史文化的差異性以及教學內(nèi)容巨大信息量,使得部分學生很難完全接收并消化所學到的這些知識,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不久便忘卻了。多媒體教學能夠很好地將文字和實物影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能有感官的刺激,而且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講述古希臘建筑藝術時會提到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如果只是運用文字描述這三種柱式的不同則很難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對這三種不同風格的文字介紹分別為:“多立克式形態(tài)厚重樸實,石柱無柱基,柱頭無裝飾;愛奧尼柱式典雅秀逸,石柱有柱基,柱頭刻有渦卷形裝飾;科林斯式風格趨于華麗,柱頭刻有精美的葉狀裝飾?!蓖ㄟ^這些文字的描述,我們大體能知曉這三種風格的差異:從樸實到華美。但很難想象具體的樣式為哪般,甚至在我們見到實物時也無法辨認到底是哪種風格,如位于中南民族大學不遠處的“東湖開發(fā)區(qū)海關”的石柱建筑便是采取了科林斯式風格。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配以圖片,就能讓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三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形態(tài)。如圖:
圖片影像不僅可以用于展示建筑、藝術、人物肖像等固態(tài)形象,還可能通過視頻影片等展示歷史樣貌。如講述古代羅馬由奴隸制共和國向帝國過渡時,如果借助《凱撒大帝》、《埃及艷后》等經(jīng)典名片,去除文學作品合理想象部分,可以再現(xiàn)歷史事實、文化、風土人情等,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合理有效運用多媒體手段能提高學生學習世界史的效果和興趣。
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教學觀念的陳舊必然導致教學形式的單一。只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才能讓學生很好地學習知識,因此有必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雙方“你講,我聽”的模式。首先,教師要變知識傳授者為學習指導者。傳統(tǒng)的世界史教學模式強調(diào)信息的單向交流,教師是支配者,學生是服從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fā)揮,而改變現(xiàn)狀的突破口就在于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多樣化。課堂教學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一個良好的討論必須課前做大量的準備,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做準備時所獲取的知識量可能比教師課間教授的量還要大。這樣,世界史的學習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每個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內(nèi)容同他人進行交流,起到知識互換的作用。由此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上課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遇到相對平淡的內(nèi)容學生很容易走神,甚至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通過教學形式的變化,使學生始終人在教室內(nèi),心在課堂上。當然教學形式的變化也需要和同學進行事先的溝通,運用學校許可和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此外,教師還是應當作為教學的主體,并具有良好的問題意識。
四、加強國際關系史和世界民族問題的教學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穩(wěn)定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某些西方國家仍不斷制造條件破壞我國的民族穩(wěn)定。近年來,境外反動勢力不斷策劃境內(nèi)小股反動勢力從事破壞社會穩(wěn)定的事件。加強國際關系史的教學能讓學生很好地了解一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所在,認識到部分西方國家在外交中所提的“民主”、“人權”的實質(zhì)。同時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我國目前所處的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同時世界民族問題也應當成為世界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比如,歐洲是一個民族成分非常復雜的地區(qū)。從民族結(jié)構(gòu)上講他們可以分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有東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即高盧人)、猶太人、匈牙利人、芬蘭人、羅馬尼亞人等。這些不同的民族分別散居在不同的國家,使歐洲國家也成為多民族國家。對于這些國家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有利于我們從中借鑒有益的因素。同時,歐洲也有部分國家因為民族問題而分裂成幾個國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該國主要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最終該國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此外對于南歐諸多小國的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也能使我們對民族問題的形成以及對策提供良好的借鑒。
作者簡介:方長明(1982-),男,安徽安慶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世界民族問題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