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一個小學教師,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一個大學教師,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教育的畸形,讓人們所學越來越精專,很多人在學問上越來越“窄小”;時代的發(fā)展,也讓很多人直奔金錢而去,在品德上越來越“矮小”。無論是小學還是大學的發(fā)展,中國教育的進步只能寄希望于無數(shù)“大”教師的身上。郭英劍就是這樣的一位教師。
英劍兄是在業(yè)界頗具影響力的學者。他擔任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又一直躬行于教學第一線,擔負著具體的教學工作,是英美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和教育家。
我與英劍兄結(jié)緣,卻是因為他另外兩個不為人熟知的身份:民進會員和閱讀推廣人。
英劍兄曾任民進河南省委委員。因此,在他來京工作后,我們圍繞著教育,在我民進中央的辦公室里有過多次愉快的交流。還記得2011年年底的一天,他說起自己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研究》一書中,把文學放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審視;他說起正在外國語學院進行去行政化的改革嘗試,強化開學與畢業(yè)典禮的神圣儀式等。在說到大學的功能時,他更是慷慨直言:大學改變社會,而不是社會改變大學!這就是大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大學應該是思想交集之地,培養(yǎng)人才之所,是人思考人類生存意義、學問真諦的地方。當時我就感受到這位年輕的民進會員不僅學問精進,而且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想到王守仁教授認為他“在眾聲喧嘩的公共話語中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不由得深有同感。
除此之外,英劍兄也是熱衷于推動閱讀的有識之士。他擔任中國閱讀學會副會長,不僅在自己任職的學院推動閱讀,組織了比如新生“同讀一本書”等閱讀活動,而且在得知新閱讀研究所要開展大學生閱讀書目研制工作后,欣然擔綱,率領團隊積極研制書目。我也在他的邀請下,參加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新生開學典禮,作為演講嘉賓做了《一個人的世界有多大》的致辭,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講了閱讀、行走和理想三個方面的問題,并參與了他們閱讀活動的啟動。
就這樣,我和英劍兄漸漸熟悉起來。我常說走近才會尊敬,對他也不例外。一位“大”教師,必然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英劍兄正是如此。他身為英語專業(yè)的專家學者,卻扎根在中國教育的大地上,用他深切的人文關懷,不斷搬他山之石以攻玉。他描述境外高校的重要事件,絕不是簡單地獵奇,也不是為了抨擊而抨擊,而是希望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有所借鑒和啟發(fā)。對我國高等教育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他更是結(jié)合著現(xiàn)狀與問題,力圖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梳理與建言。
正如英劍兄自己所言,他這些年來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么是大學?大學的使命是什么?大學的意義何在?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大學該走向何方?人文學科的大學生,應該或者能夠從大學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作為人文學科的學者,應該教給學生些什么?又怎樣去反饋社會?”有時候,問題本身就已經(jīng)是答案。從這些問題中,我們不僅能看出他的追尋方向之高遠,也能看出他眼下追尋所得之可能。
閱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英劍兄的中國高等教育思考之果,早已經(jīng)通過報刊專欄刊登,通過文摘轉(zhuǎn)載,通過網(wǎng)絡流傳,它們的妙處不用我多說,需要讀者細加品味。對我來說,能在教育路上與英劍兄相識,與像英劍兄這樣不囿于專業(yè)所困,積極主動思考探索中國教育的同好相識,的確是一件非常幸運和開心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guī)?,與這些“大”教師遭遇,也讓我不斷得到長“大”的機遇,有了長“大”的可能。
當然,學無止境,“大”也無止境。從英劍兄孜孜不倦潛心向?qū)W的筆耕不輟中,從他投身大學生閱讀書目研制、熱衷推動閱讀的行動中,我相信,英劍兄一定會在成長強大自我的路途上繼續(xù)前進。我們期待著。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