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梅
摘 要: 《老子》文中的“水”具有特殊的涵義,“水”幾乎承載了所有老子要表達的美德,“上善若水”作為老子美善理想的表達,含蓄優(yōu)美、至善至美。
關(guān)鍵詞: 上善若水 審美品德 《老子》
文學最重要的本質(zhì)屬性之一就是審美,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且是一部先秦文學典籍,善于描繪形容,富有形象性,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兜赖陆?jīng)》規(guī)避了儒家經(jīng)典崇尚質(zhì)樸的風格,突出了先秦文學說理同時兼具抒情的功能,將審美與說理融于散文詩一般的形式中,隱秀深華、簫疏淡遠,顯示出道家自成一脈的獨特風格。下面從老子“上善若水”的觀點出發(fā)發(fā)掘其審美意蘊和美善品質(zhì)。
一、含蓄優(yōu)美,溫柔敦厚
“水”以獨有的審美藝術(shù)特征吸引歷代文人,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見意象之一,水象征時間的流逝是最具約定性的一個涵義,同時因作家不同的個體特征和境遇又使之具有豐富的情感意蘊。在中國先秦哲人的思想中,水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的對象或最重要的隱喻。今古文《尚書》、《詩經(jīng)》、《易經(jīng)》、《國語》和《左傳》等著作中,有許多內(nèi)容涉及古人對水的認識和思考。如《尚書·洪范·九疇》中的第一疇是五行:水、火、木、金、土,水列為五行之首。屈原《九歌》中祭祀山神的只有《山鬼》一篇,卻有《湘君》、《湘夫人》、《河伯》三篇是祭祀水神的。老子、孔子、孟子、管子、莊子等哲人,更是對水有一些鞭辟入里的名言,古人從對水的思考和對水的豐富多樣的詮釋中引發(fā)許多深邃的思想。老子特別鐘情于水,老子認為為人要像水那樣深沉寧靜、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欲的約束,不貪圖、不強求,順應自然。
“水”寧靜而柔和,毫無張揚,無私無畏地滋潤著萬物,與萬物和諧共處。“水”的美學特征即為優(yōu)美、柔美,老子在文中多次提及“水”,可見他特別鐘情于水,崇尚水的陰柔之美,中華民族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特征可見一斑,以及溫柔敦厚的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和表情達意的方式。
二、情思浪漫,胸懷寬廣
“水”在《老子》中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第八章中,老子以“上善若水”作為本章的開始。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崩献釉谶@段話中對水有高度的贊揚,水是“上善”,它滋養(yǎng)萬物卻不居功。接著列舉了水的七種善性,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的家鄉(xiāng)在河南鹿邑渦水邊,相傳渦水是一條美麗的河流,從童年時代起,老子就對水產(chǎn)生了特殊的感情。當人們看到水哺育萬物,于是想到水是人類的生命本源,沒有水就沒有人類,從而樹立了“敬水”的觀念,老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悟出“水道”,并引出他的“水德”思想:“上善若水?!笨梢娎献痈挥谙胂螅钣谒伎?,情思浪漫,“水”在老子筆下具有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和豐富而睿智的哲理思考視角。
在老子的文中,水超越了物質(zhì)的自然屬性,水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屬性,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喻體。老子曾經(jīng)在書中多次提到水的意象,以水為喻,水幾乎承載了所有老子要表達的美德,所以他才說“上善若水”。老子在此其實是以水喻道,“道”超越人的感官把握,恩澤很大卻從不與物相爭,作為萬物之本原的水亦具相似屬性,故曰:“水幾于道?!逼浯危献右运杂魅诵?,正如河上公所云:“水性如是,故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陳鼓應引河上公注云:“上善之人,如水之性。”老子以水性比人性,用七“善”比喻上善的為政之道,提倡人們小至為人處世、大至治國平天下都應效法水之“善”。
“上善若水”涵蓋了水的所有美德,可謂老子人生哲學的總綱。顯然,老子崇尚水的無為與不爭,水的屈卑低下,水的淵深清明,水的潤澤萬物,水的如影照形、不失真實,水的凈化污穢,水的能方就圓、曲直隨形,水的涸溢隨時、隨順天時。正因為水具有上述“七善”,所以老子說人們對水沒有怨尤。這些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老子睿智、大度的人生境界,也是老子對理想人格的內(nèi)在要求。學習水大度能容的胸懷,保持心胸寬廣、眼光深遠,這是一種不問收獲、只知耕耘的精神,古今之成大事者,均有賴于這種大度能容的胸懷。若能做到此七“善”,便能進入“無尤”的境界。
三、虛懷若谷,至樸至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雖然有至善之功,卻默默無聞地流向低處,甘愿處在謙卑的地位,這是說水具有“至謙之德”之品格。
“水”的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第二十八章中,在此章中,“水”以“谿”(溪)、“谷”字出現(xiàn),原文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薄柏G”與“溪”同義,“谿”與“谷”也同義,皆水所歸。老子在此推崇和強調(diào)的是尚柔、不爭、謙退、處下等思想與原則。如此,才能最后歸于“樸”,即宇宙本體,也即“道”。
“水”的第三次出現(xiàn)是在第六十六章中,在此章中,“水”以“谷”、“江?!钡淖盅鄢霈F(xiàn)。原文是:“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贝苏滤v的意思與第八章大致相同,仍是強調(diào)水的不爭、屈卑低下與吸納包容。老子以水喻道,也以水喻修道,道既如水,修道者也當如水,如水一樣甘處下位。圣人或圣王若能通過體察水的運動并從中抽取相似的道德準則,虛懷若谷,才能使得天下萬民歸順。
四、至大之量,柔之勝剛
“水”的第四次出現(xiàn)是在第七十八章中,原文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薄叭帷?,會意字也,從木,矛聲?!懊睘楣糯囊环N直刺兵器,其柄需以柔韌之木制成;“矛”者,剛猛、尖銳、進取,為陽剛之意?!澳尽敝笜淠?、木材;“木”者,陰柔,柔弱也?!懊痹谏?,“木”在下,會意陽上陰下,陰陽相濟,剛?cè)岵⒂?,曲直相易,是為“柔”也。可見,“柔”的特征是軟、是弱,與“剛”相對。然而柔并非一味地柔弱,而是柔中有剛——“柔”中有“矛”,正體現(xiàn)了這一特性,因此“柔”以其軟弱而獲得韌性,為自己贏得生存的時間和空間。老子認為水看上去是天下最柔弱的,然而,水能勝過天下最堅強的,無論水與何者相遇,它總是屈從不爭,然而它從未被強者打敗。檐前滴水、水滴石穿,老子通過水的比喻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比的強大可以通過無比的柔弱達到。endprint
其次,老子之所以如此崇尚水的柔弱,是因為這種柔弱與生命緊密相連。第七十八章接下來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處下,柔弱居上?!崩献訌娜祟惡筒菽镜纳娆F(xiàn)象中說明其初生時都是柔弱的狀態(tài),而死亡時卻是堅硬的狀態(tài)。老子從萬物由生到死的變化得出結(jié)論: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個結(jié)論的含義指明堅強的物體已失去生機,柔弱的物體則充滿了生機??梢娎献由兴?,是對水的柔弱不爭之性中蘊涵的頑強生命力的崇尚。
五、大方無隅,至善至美
至善是人對自身內(nèi)部及自身與外部之間各種關(guān)系進行恰當追求的過程,老子把追求善的過程歸結(jié)為七個方面: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實現(xiàn)老子的美善理想,這種思想始終貫穿在《老子》全書之中。
所謂居善地,在老子看來,“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圣人如水一樣,不同于世俗之人,從不與他人爭高下,甘居眾人所憎惡的卑下之地,具有崇高的謙卑美德。水“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水“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八章);正因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所以,“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八十一章),這就是老子提倡的“不爭之德”(《老子》六十八章)。
所謂心善淵,是說水總是隨遇而安,居于不爭之地,故能水平如靜。圣人應如水一樣,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壓力和誘惑都能保持心態(tài)平靜。圣人心境無私無心,既能容事,又能容人,具有大度寬容的美德。這也是老子大力提倡的“上德若水”的內(nèi)涵。大江大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是因為它能對沿途的河流、小溪兼容并蓄,不論河流清與濁、大與小皆能接納。
所謂與善仁,是說水善養(yǎng)萬物,無論植物還是動物皆受水的恩惠,而水只施恩,不求回報。圣人亦應如水那樣,以仁慈之心待人接物。對待他人如同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相親相愛。這是一種可貴的仁慈精神,也是老子的三寶之一:慈德。
所謂言善信,是說水是言而有信之物。江河汛期來往有時,海水潮起潮落應時而至,這叫“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老子》七十三章)。所以,古人將它稱為“信水”,圣人說話也應如水那樣,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誠實守信。老子在書中多次談到“信”的問題,如“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二十三章)、“輕諾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善”(《老子》四十九章)。
所謂正善治,正者即清靜無為之正道也。水利萬物,若大匠取法,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皆順其自然而為之。圣人治國要選擇“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切不可出于私心,以奇用兵、以智治國?!独献印妨逭轮赋觯骸懊裰y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薄笆ト酥?,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態(tài),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夫使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所謂“無為而治”,形象地講,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六十章),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所以,“清靜可以為天下正”(首領)(《老子》四十五章)。
事善能的含義即隨圓就方。水無常形,水能根據(jù)客觀環(huán)境的差異性而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如水在杯里即為杯形,在盤中即為盤形,在葫蘆里即為葫蘆形等。因此,圣人做事應像水那樣,在不同的客觀環(huán)境里,應做到隨圓就方,達到方圓有致的人生境界,這叫為人處世的方圓之道。如果只有方而無圓,必然就會碰壁,一事無成;只有圓而無方,成為圓滑的墻頭草,也會一事無成。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圣人方而不割”(《老子》五十八章)的辯證法思想。圣人雖方正無私,但能夠與世推移,隨俗方圓,做到忍讓而不軟弱,融通而不圓滑,這是大方無隅的人生藝術(shù)。
所謂動善時,河上公釋曰:“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圣人行動應像水那樣,善于發(fā)現(xiàn)機遇,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做到動靜有時。水在流行中,遇阻則讓,逢高繞行,從不強求。圣人遇強則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動靜皆隨機而行,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綜上所述,從《老子》談水的各種美德、發(fā)揚美善理想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邏輯上的聯(lián)系,那就是先要努力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功德,施行至善,但是有了功德不能高高在上、得意洋洋,而要保持謙卑的低調(diào)姿態(tài),繼而才有這樣謙虛恭謹?shù)膽B(tài)度,才會有寬容的開闊的心胸,繼而在這樣海納百川的肚量中不斷積累知識能量,最后不斷積累匯集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而任何人經(jīng)過這樣一個人生修煉過程,不但可以安身立命,而且必將大有作為。所以,老子詩性的智慧、詩人般的理智和浪漫的情懷影響《道德經(jīng)》的創(chuàng)作,“水”由此獲得無盡的審美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王孺童.《道德經(jīng)》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3.4.
[2]胡經(jīng)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3]賀璋瑢.《老子》的性別意識及其歷史影響[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1.
[4]葛榮晉.老子的“上善若水”與管理者的人格塑造[J].唐都學刊,20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