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濤濤
“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如是說。為什么呢?
有人曾對百余名杰出青年的童年生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之所以杰出,除了人格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再看看我們周圍,有人勤奮,有人懶惰;有人認真,有人馬虎;有人惜時如金,有人揮霍光陰。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zhàn)。
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對我們有著巨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常年累月地支配著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效率,左右著我們的成敗,可以說,它主宰著人的一生。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chuàng)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習慣是如此重要!
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教師就是學生成長的一面鏡子,是學生做人做學問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無聲的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無疑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便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培養(yǎng)好習慣,需要榜樣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教師,必須明白孩子的行為習慣都是后天學習形成的。教師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樹立自己的形象,給孩子以榜樣和示范作用。當要求孩子上課不能遲到時,教師自己就要做到課前早準備,按章辦事;在要求孩子保護書本,愛惜學習用具時,教師先要把自己的辦公桌擺放整潔有序,不隨便亂丟東西。其實這樣一來,教師的行為已經無形中變成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榜樣,“其身正,不令則行”,孩子會不自覺地朝著教師的示范去努力,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二、培養(yǎng)好習慣,需要循序漸進
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教師要正確認識孩子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征,切合實際,要求不能太高,要引導學生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比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上課認真聽講,勤于思考,積極回答問題上做起;也可以從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上做起;更可以從寫好每一次作業(yè)做起。教師要有耐心,有恒心,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樣久而久之,相信孩子會形成自己良好的習慣。
三、培養(yǎng)好習慣,需要批評教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行為、不良習慣是正常現(xiàn)象,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不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作為教師,需及時發(fā)現(xiàn)、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從而正確引導,加以鼓勵和啟發(fā)。認真對待孩子不良行為的第一次出現(xiàn),及時懲罰,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為什么錯誤行為被責罰的,同時他應該改正什么。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復、反復地實踐才能養(yǎng)成。只有教師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才會感到輕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痛苦而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
四、培養(yǎng)好習慣,需要溝通家長
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里逐漸形成的,它貫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孩子身上不少習慣都是直接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父母勤勞儉樸,家務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也會勤于家務,一絲不茍;家長隨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會講公共衛(wèi)生;大人如果打罵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別打罵小朋友;孩子身邊的大人自私就不會有寬厚仁愛的孩子……作為教師,應該及時跟家長溝通,讓父母參與到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當中來。相信老師、父母雙管齊下,示范表現(xiàn)好的行為習慣,定會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給以熏陶。
孩子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要想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立足、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成就、讓自己活得更踏實、更快樂,重要的并非是讓他們在才藝上與他人進行比拼,而是在“習慣”上的培養(yǎng)。
這,便是教育的真諦!
(作者單位 山西省孝義市第五小學)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