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琴
新課改實施以來,更加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因此,學習數學應當回歸生活的本真。特別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階段,作為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始發(fā)點的重要學習時期,讓生活問題走進小學數學課堂對學生來說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此舉不僅能將學生深層次的興趣激發(fā),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聯想能力和應用能力,以及數學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充分領略數學的生活魅力。在本論文中,筆者精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深入探索以生活化問題培養(yǎng)小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生活問題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更側重于引發(fā)學生提問。因此,讓生活問題走進小學數學課堂不失為教學良策。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旦被喚醒、被激發(fā),內心就會有更強烈的欲望去解決問題。數學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人物,應該提升問題實效性,尋求凸顯特色化、效率化的教學途徑。而引進生活問題的數學課堂正好為數學教學注入一股新力量,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特色化、效率化途徑。
一、創(chuàng)設生活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數學問題意識
小學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掌握數學概念、簡單運算,而且這一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所以如果沒有一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通的教學渠道,那將會把學生阻擋在創(chuàng)想的大門外。課堂情境教學模式是一個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的導入點,教師通過巧妙地設置生活問題情境,能夠增加學生的熟悉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自然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生活問題情境教學一定要用學生完全接觸過、能夠理解的生活內容來進行引導。以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圖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家庭場景作為教學切入點,家庭中的各種不同形狀的家具和其他物體都是學生每天接觸并且非常熟悉的事物。師:同學們,你們家里都有些什么家具和物體呢?想一想這些家具和物體都有哪些形狀呢?生:我家的冰箱是長方形的、足球和籃球是圓的、杯子是圓的……師:同學們很聰明,那你們能利用一張白紙來折成你所認識的圖形嗎?此時,學生開始通過折一折來得出問題答案,并且在折的過程中發(fā)現更多圖形,心里的疑問也隨之增多。在創(chuàng)設生活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工具,比如多媒體展示、平面畫冊等,因為具體化的展示配合情境描述更易被理解和吸收。
二、設置生活化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敢于提問
相比其他科目,數學學習過程多了一份嚴謹、少了一份感性,所以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數學學習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誤區(qū),比如公式、法則等。除此之外,小學生長期處于枯燥的學習中,容易喪失學習數學的激情,問題意識也逐漸弱化,更談不上在數學領域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針對這樣的現狀,數學教師應該多組織生活化游戲,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寬松的游戲環(huán)境下敢于提問,沖破難關。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位置》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數學教師以游戲“拍手操”導入前、后、上、下有關位置的學習。數學教師用愉快的聲音念著:我的小手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我的小手舉起來。念的過程配上相關動作,讓學生跟著一起做拍手操。師:在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能告訴老師有哪些詞是關于位置的嗎?生:上、下、前、后。以生活化游戲導入新課后,數學課堂氛圍越來越寬松。師:在游戲中,我們了解了位置詞,那同學們觀察一下教室,還能想出什么與位置相關的句子呢?生:老師,你在我們前面(一名學生隨即大膽回答)。生(另外一名學生):老師,那是不是也可以說我在你后面呢?師:非常棒,我們繼續(xù)深入探討有關位置的知識,答案就在你們心中。實踐證明,數學教師可以設置生活化游戲,營造寬松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學生只有真正敢于提問,問題意識才會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最后,在設置課堂游戲的時候,數學教師要注意游戲和知識點的緊密結合程度,還要注意游戲的目的是鞏固還是導入,因為二者決定了游戲在課堂中所占據的時間段,以及課堂節(jié)奏的快慢。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游戲還應注意其是否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游戲教學當中。
三、改編生活問題練習,提高解決數學問題能力
教材是聯系教學和學習的最基本工具,但是教材內容往往重理論,而對生活實踐的結合卻不那么理想。小學階段的學生常常會覺得和教材有距離感,如果教師不具備對教材自如靈活的駕馭能力,那么這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加強對教材的關注度,在教學準備工作中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在教材指導思想的基礎上,總結出適合當前學生接受程度的教學語言和教學鞏固內容。尤其是在習題練習方面,教師可以嘗試跳出教材的框束,改編或者新編習題練習。數學教師可以以學生熟悉、便于聯想的生活內容形式來牽引學生的思維;也可以通過接觸生活型問題習題,減低學生對應用練習的抗拒感,將解決數學問題能力有效提高。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課的習題改編為例。數學教師緊密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1)春節(jié)即將到來,兩位小朋友來你家做客。你想把四塊糖果公平地分給兩位小朋友,每個人應該得多少塊呢?(2)媽媽讓你帶著五元錢去小商店買鹽,鹽的價格是每包3元,你付了5元給小商店老板,她應該找回你多少元呢?(3)假如你請最好的朋友去商店吃冰激凌,每個冰激凌兩塊錢,兩個冰激凌一共需要多少錢呢?(4)家里總有五個大蘋果,你分給了爺爺一個,奶奶一個,媽媽一個,那你還剩多少個蘋果呢?實踐證明,將習題改編成學生熟知的生活問題,對于學生應用數學問題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但數學教師在對教材內容調整、重組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合理性,不能脫離教材進度的基礎范疇。
總之,數學學科規(guī)律、縝密,但它從來沒離開過生活的浸潤,也從來不止步于為生活服務。數學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讓生活問題逐漸走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敢于探究,不斷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此外,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大有裨益,還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可行之路,更有著扭轉學生數學學習目的、加深學科熱愛的意義。在這一實施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生活氣息,讓有限的課堂時間更具價值性。
參考文獻:
[1]李文靜.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充滿魅力[J].新課程學習(上),2011,(03).
[2]郝建春.展新課標理念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01).
[3]吳美英.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學習數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