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沃爾策的政治哲學是多元主義的和特殊主義的,他反對任何一種正義原則支配所有分配領域。如果我們深入分析沃爾策關于分配正義的各種著述,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三個原則在不同的領域發(fā)揮作用,即平等、需要和應得。它們是分配正義的原則,因為它們規(guī)范了資源、機會和財富的分配。但是,這些分配正義的原則是有限的,因為它們各自只適用于某些領域。
〔關鍵詞〕沃爾策;分配正義;平等;需要;應得
〔中圖分類號〕B712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4)02-0115-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正義與善”(09BZX045)
〔作者簡介〕姚大志,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長春130012。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確定某種分配正義的原則,以規(guī)范各種資源、機會和財富的分配。當代的政治哲學家基于不同的立場,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分配正義觀念。對這些具體的分配正義觀念進行歸納,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存在三種基本的原則,即平等、需要和應得。大體而言(并非總是如此),當代自由主義者通常以平等為原則,馬克思主義者以需要為原則,而社群主義者則以應得為原則。
沃爾策(Michael Walzer)通常被看作社群主義的主要代表,然而他認為自己的思想是多元主義的和特殊主義的。沃爾策主張,分配正義的原則是多元的,分配的內(nèi)容、方式、機構和標準是特殊的和各種各樣的。雖然多元主義和特殊主義在涉及分配正義原則的問題上談不上是一種理論優(yōu)勢,但是它卻有可能為我們提供一種特別的、難得的機緣:把平等、需要和應得放在一起加以討論。事實正是如此。如果我們深入分析沃爾策關于分配正義的各種著述,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三個原則在不同的領域發(fā)揮作用,即平等、需要和應得。它們是分配正義的原則,因為它們規(guī)范了資源、機會和財富的分配。這些分配正義的原則是有限的,因為它們各自只適用于某些領域。
一、平等
讓我們首先來討論平等。在當代政治哲學中,平等主義大行其道,在某種意義上,幾乎所有派別的政治哲學都是平等主義的。作為分配正義的原則,平等有兩種含義,即“結果平等”和“機會平等”。當代政治哲學家大都接受“機會平等”的觀念。“機會平等”有兩層意思。從廣義上說,它意指平等主義的一種類型,以與“結果平等”相區(qū)別。從狹義上說,它作為分配正義原則所涉及的主要領域是機會和權力,如就學和就業(yè)的機會,以及與各種經(jīng)濟、政治和學術的職位聯(lián)系在一起的權力。在這里我們是在狹義的意義上來討論“機會平等”的。無論是就學和就業(yè)的位置,還是與各種權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官職,它們有兩個特征:第一,它們向所有公民開放,每個公民都可以有申請得到它們的權利;第二,它們是有限的,無法保證每個申請者都能夠得到。因此,我們可以把這些有限的公共資源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職位”。所謂機會平等是指對于各種各樣的職位,所有公民作為申請者的機會是平等的。
雖然每個人得到職位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因為其名額有限,所以只有其中的一些人才能夠得到它們。如果這樣,那么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在眾多申請者中間分配職位。這意味著需要有一種正義的原則來規(guī)范職位的分配。這個原則應該是“結果開放的”,它規(guī)定了一種分配職位的程序,而任何人通過這種程序而得到它,都是正義的。這種程序性的分配原則不關心得到某個職位的人是誰(X或Y),只要具備了該原則規(guī)定的條件,X得到這個職位是正義的,Y得到它也是正義的。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通常認為這種分配職位的原則就是“業(yè)績制”(meritocracy),其目標體現(xiàn)為法國大革命的一句口號——“職業(yè)向才能開放”。每個人都擁有得到某個職位的平等機會,但是只有候選者中最有才能的人能夠得到它。才能是人的一種品質(zhì),在通常情況下,最有資格的人也是最有才能的人。由于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人們也許應得或不應得其品質(zhì),但是他們應得這些與其品質(zhì)相符的職位。
沃爾策是一位平等主義者,而從平等主義者的觀點看,“業(yè)績制”是有問題的。對于沃爾策,“業(yè)績制”的問題可以分為事實和規(guī)范兩個方面。從事實方面看,嚴格地說并不存在“業(yè)績制”這樣的東西,因為職位的分配是復雜的,對于很多職位,資格的要求很低,從而會有很多候選者,而且對于眾多的候選者,才能只是需要加以考慮的眾多因素之一。從規(guī)范方面說,“業(yè)績制”以應得為原則來分配職位,但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應得強調(diào)的東西是候選者的先前行為,而職位的分配不僅應該考慮他們先前的行為,而且應該考慮以后的行為。沃爾策主張,機會平等意味著按照資格而非應得來分配職位。這種機會平等體現(xiàn)為兩個要求:首先,每一位合格的候選者都應該得到平等的考慮;其次,職位的具體分配只能依據(jù)相關的品質(zhì)。〔1〕
即使按照機會平等或者資格來分配職位,也會產(chǎn)生嚴重的問題。在沃爾策看來,所產(chǎn)生的問題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平等的問題。從平等主義看,機會平等是一個形式的原則,這里的平等實際上是一種權利的平等,即每個人有權利謀求職位、參與市場競爭和競選政治職務。盡管這個原則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然而由于人們在自然天賦和社會文化方面的差別,通常會導致不平等的結果。問題與其說在于機會平等往往會產(chǎn)生出結果的不平等,不如說在于結果的不平等反映了自然的不平等(人們之間在智力和體力方面的差別)和社會的不平等(人們出身于不同的家庭、種族和階層)。長期以來,機會平等一直是自由主義的分配原則。
第二個方面是職位的擴張?,F(xiàn)代國家出現(xiàn)了職位擴張的現(xiàn)象,公務員的系統(tǒng)越來越大,國家所管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沃爾策認為有兩個原因?qū)е铝寺毼坏臄U張:一是國家對各種事物的政治控制,而這些事物對共同體的福祉至關重要;二是與“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有關,這個原則的實行需要國家更多干預以及負責更多的事情。職位的擴張趨向于建立普遍的公務員系統(tǒng),而普遍的公務員系統(tǒng)意味著國家權力的集中。因此,追求機會平等的努力造成并強化了權力的集中?!?〕
第三個方面是伴隨職位而來的各種利益和特權。在沃爾策看來,職位是一種支配性的善,如果一個人得到了某種職位,其他的善會隨之源源而來。職位是有報酬的。沃爾策把這些報酬分為四類:首先是職位本身,因為有很多人想得到它,所以得到它的人會感到滿足和榮耀;其次是物質(zhì)利益,一個人得到的職位越高,他得到的收入和財富也越多;再次是地位,職業(yè)化是一個等級制的階梯,人們渴望在這個階梯上越爬越高,從而占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最后是權力,擁有了職位,就擁有了權力,而隨著職位的提高,其權力也更大,并進而擁有了特權和權威?!?〕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原則上來說,沃爾策主張對機會平等的原則加以限制,對“業(yè)績制”和“職位向才能開放”加以限制。至于具體的解決方法,在不同的時期,沃爾策提出的解決方法是不一樣的。
在《正義諸領域》中,沃爾策似乎認為,主要的問題在于機會平等原則更有利于那些更有才能者,因為得到職位的實際上是他們,而這種才能的不平等只不過反映了人們之間自然的不平等和社會的不平等。因此,需要對機會平等原則進行限制,例如,對于很多并不要求特殊技能的職位,可以采取抽簽的方法來分配,也可以采取輪流任職的方法,甚至可以采取政治委任的方法?!?〕
在另外的地方,沃爾策似乎認為,主要的問題在于伴隨職位而來的財富和特權,因此,解決方法是限制職位人員的財富和特權。一方面,這種限制意味著職位不能太高和權力不能太大,需要用各種民主的程序和機構來制衡官僚機構。另一方面,限制也意味著不允許在職位、財富和權力之間進行交換,不允許把更高的職位轉變?yōu)楦嗟呢敻缓透蟮奶貦??!?〕
問題的關鍵在于:不是機會平等的觀念本身是有問題的,而是沃爾策的機會平等觀念是有問題的。沃爾策承認機會平等是一個分配機會和權力的正義原則,盡管這個原則是自由主義所一直主張的。對于自由主義,機會平等意味著“職位向才能開放”,也就是說,機會平等蘊涵了對機會的競爭。雖然沃爾策試圖降低競爭的激烈程度,但是只要機會是吸引人的和排他性的,競爭就仍然不可避免,仍然會有競爭中的勝利者和失敗者。正義要求真正的機會平等,而真正的機會平等不僅僅是降低競爭的激烈程度,而且應該要求競爭本身就是公平的。機會的競爭本身現(xiàn)在是不公平的,這是因為競爭者的條件是不平等的,即競爭者之間在社會條件和自然天賦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如果某些競爭條件(如社會條件)的不平等是可以解決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創(chuàng)造出平等的條件(如通過平等的教育來改變社會條件)。如果某些競爭條件(如自然天賦)的不平等是不可解決的,那么就必須用某些政策措施(諸如分配正義之類的東西)來加以補救。質(zhì)言之,沃爾策的分配原則是“機會平等”,但它不是“公平的機會平等”。
二、需要
需要(need)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種分配正義的原則,特別是對于像沃爾策這樣具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政治哲學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有一句名言,“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按照一般的理解,這句名言的含義是:每個人應該盡其所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從社會領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對于左派知識分子,需要作為一種分配正義的原則具有直覺上的吸引力。
沃爾策接受馬克思的這句名言,承認需要產(chǎn)生了一個特殊的分配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中,需要自身成為一種合適的分配原則。但是,馬克思的這句名言似乎意味著社會創(chuàng)造的所有財富都應該按照人們的需要來分配,盡管他沒有具體規(guī)定人們的需要都包括哪些東西。而且,按照馬克思的思想,這個原則所適用的是理想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而當代社會顯然還沒有達到這種理想的階段。這樣,盡管沃爾策接受馬克思的這句名言,把需要看作一種分配正義的原則,但是他對這個原則適用的領域進行了限制。他認為,權力和機會,榮譽和聲名,以及各種貴重、稀缺和奢侈的東西,這些東西都不能按照需要來分配,因為嚴格地說,它們不是人人都需要的東西。〔6〕
什么是人們的需要?更準確地說,什么是作為一種分配正義原則的需要?簡略地說,沃爾策所說的需要是指“社會承認的需要”。在他看來,人們不僅有需要,而且也有關于需要的各種觀念;人們不僅有各種各樣的需要,而且在其中有更優(yōu)先的需要和更急迫的需要;這些更優(yōu)先和更急迫的需要不僅與人性相關,而且也與他們的歷史和文化相關。〔7〕那么究竟什么東西決定了某種需要是“社會承認的”?按照沃爾策的理解,決定社會承認的東西主要有三種,即文化、宗教和政治。沃爾策沒有提到自然的需要,這是因為他在談論社會需要時已經(jīng)默認了自然需要,也是因為關于什么是自然需要是有爭議的,并且最終取決于“社會承認”。因為決定“社會承認”的東西是文化、宗教,特別是政治,所以作為分配正義原則的需要不是自發(fā)的和固定不變的,在任何特定時刻,它們都服從于公民的公共辯論。
沃爾策認為,“社會承認的需要”是各種各樣的,如安全、福利和醫(yī)療的需要。從社會成員說,這些東西是他們的需要。從國家說,這些東西是公共供給。也就是說,社會承認的需要應該由社會(國家)來供給。沃爾策把公共供給分為兩類:當公共資金的使用有利于所有成員或大部分成員而沒有分配給任何個人時,這種公共供給是一般的;當各種各樣的利益實際上被分配給了每個成員或任何成員時,這種公共供給是特殊的。通常,一般的公共供給是指只能共享而不能分給個人的東西,即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梁、公交系統(tǒng)、國家公園、大眾傳媒、學校、博物館等等。特殊的公共供給是指實際上分配給個人成員的東西,即各種各樣的消費品,如食物、衣服、住房、醫(yī)療甚至金錢?!?〕
即使對于那些承認需要是一種分配正義原則的哲學家(其中包括沃爾策),他們也都認為它是有限的,只適用于某些領域。在需要作為一種正義原則所適用的領域中,醫(yī)療是最典型的例證。按照一些道德哲學家的觀點,醫(yī)療保健分配的唯一適當標準是醫(yī)療的需要。因為每個人的醫(yī)療需要是不同,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非常需要,因此,應該按照需要的不同來分配醫(yī)療保健服務。
沃爾策贊同這種觀點,即按照醫(yī)療的需要來分配醫(yī)療保健服務,而且他也提出了支持這種觀點的主張?!?〕首先,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公民,健康長壽是一種“社會承認的需要”,因此人們做出極大努力來促進醫(yī)療保健服務更廣泛地和更平等地分配,以使每個公民都有平等的機會過一種健康長壽的生活。其次,現(xiàn)代醫(yī)院的醫(yī)療費用是昂貴的,很多嚴重疾病的治療費用都超過了個人的負擔能力,從而需要一種政府支持的公共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來幫助他們。最后,沃爾策特別對美國社會的醫(yī)療保健現(xiàn)狀提出了批評。在他看來,美國的醫(yī)療保健服務不是按照需要來分配,而是按照財富來分配。富人擁有私人醫(yī)生而且更經(jīng)常去醫(yī)院,而窮人則缺醫(yī)少藥,有病得不到足夠和連續(xù)的治療。雖然美國在醫(yī)療保健方面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但是它們主要花在資助醫(yī)學和醫(yī)藥研究、補助醫(yī)院和私人開業(yè)醫(yī)生方面,而沒有使所有公民都平等地受益,更沒有建立服務于所有人的全國性醫(yī)療保健體系。
并非所有的政治哲學家都承認需要是一種分配正義的原則。對于像諾奇克(Robert Nozick)這樣的自由主義者,需要根本不能成為一種分配原則,因為所有的東西或者是通過勞動得來的,或者是通過自由交換得到的,除此之外的其他方式都是不正義的。如果沃爾策主張需要是一種分配正義的原則,那么支持其主張的正當理由是什么?為此,沃爾策提出了兩種論證,一種是社群主義的,另外一種是契約主義的。
按照社群主義的論證,需要作為一種分配正義的原則發(fā)揮作用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某種東西(如福利)確實是人們的需要,另外一個條件是需要這種東西的人必須是某個共同體的成員。福利必須提供給需要它們的人,但這些人必須是共同體的成員?!?0〕原則上,每個政治共同體都是一個“福利國家”,其官員具有提供安全和福利的義務,其成員具有承擔所需負擔的義務。不僅是當代的福利國家,而且包括歷史上的所有國家,都對其人民的福利給予了承諾。國家必須照顧其人民的安全與福利。如果人們沒有能力照顧自己,那么國家必須通過公共供給制度來滿足他們的福利需要。國家是一個福利國家,“這對于所有國家都是普遍的真理,是一個道德事實?!薄?1〕
如果社群主義論證的前提條件是成員資格,那么契約主義論證的前提條件是契約。按照契約主義的論證,人們(他們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同一個共同體的成員)就共同生活達成了一份社會契約,而社會契約是就哪些東西對于我們的共同生活是必需的問題達成了協(xié)議,從而能夠相互提供這些東西。這些簽約者彼此負有比“互助”更大的義務,而“互助”是一種任何人對任何人負有的自然義務。由于他們簽訂了社會契約,所以他們脫離了人類整體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政治共同體,從而負有為彼此提供公共供給的義務。〔12〕
如果社群主義論證的道德力量在于同一共同體的成員們擁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那么契約主義論證的道德力量在于簽約者的承諾。對于社群主義,因為我們屬于一個共同體從而是“一家人”,所以我們能夠共同分享社會的善。國家有義務滿足其公民(具有政治共同體的成員資格)的需要,而沒有義務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對于契約主義,因為我們簽訂了社會契約并承諾履行契約,所以我們能夠共同分享社會的善。
如果社群主義論證的核心是共識,那么契約主義論證的核心是同意。契約主義以人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為基礎,強調(diào)人的自由選擇。我是一個自由的主體,同意簽訂社會契約是我自主選擇,因此我才有履行契約的道德義務。雖然社群主義和契約主義都需要共識,但社群主義的共識是通過共同體的歷史和文化逐漸形成的,而契約主義的共識是經(jīng)過談判、討價還價以及公共辯論才達成的。因此,契約主義的共識不是既定的和自發(fā)的,而是服從于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公共辯論。
如果說沃爾策為需要的原則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論證,那么問題不是在于兩種論證中哪一個更為合理,而在于這兩種不同的論證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并且它們之間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沖突的。
首先,社群主義論證的背景是共同體,基于共同體的歷史和文化,社群主義論證主張共同體的成員對彼此負有相互扶助的義務。但是,契約主義論證的背景是個人,而對于作為個人的主體,人們只有“互助”的自然義務,對于超出這種“互助”的更多義務,則取決于他們是否能夠做出這樣的承諾。
其次,社群主義論證的主體是共同體的“成員”,因為我們是同一共同體的成員,所以我們對什么是“社會承認的需要”有共同的理解,對什么是相互扶助的義務有一種共識。社群主義在“我們”與“他們”之間進行了區(qū)分,而公共供給只提供給“我們”的人。但是,契約主義論證的主體是“陌生人”,因為我們相互是“陌生人”,所以才需要簽訂社會契約。因為我們簽訂了社會契約,我們才擁有提供公共供給的計劃。對于契約主義,人們相互而言都是“他者”,而把“他者”聯(lián)合在一起的是社會契約。
最后,社群主義論證的道德基礎是共識,而對于每一位共同體的成員來說,這種共識是既定的,是他不得不接受的。因為在共同體的內(nèi)部存在這樣的共識,所以共同體有道德上 理由來實行相互幫助的再分配,實行普惠于所有成員的公共供給制度。但是,契約主義論證的道德基礎是同意,而只有所有的個人都同意,才能夠產(chǎn)生出共識。對于每個人,他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這種公共供給制度,這完全取決于他的自主選擇。原則上說,每個人對于社會契約都擁有否決權。
沃爾策沒有說明社群主義論證與契約主義論證之間的這些沖突如何能夠消解,而且我們也看不出他如何能夠緩和這兩者之間的張力。
三、應得
按照一種由來已久的觀點,通過市場進行的分配是最有效率的,而市場的分配原則是應得(desert)。因為市場是自由的,所以它給予每個人的東西正是他應得的。按照這種觀點,市場給予我們的回報與我們?yōu)楸舜说母l硭龅呢暙I是一致的:我們?yōu)槭袌鎏峁┑纳唐坊蚍沼上M者來評價,而這些評價合在一起就決定了我們能夠得到的價格。這個價格是我們應得的,因為這個價格表達了我們?yōu)槭袌鎏峁┑纳唐坊蚍盏膬r值,即它們對消費者的價值。這種觀點也能夠承認市場是不完善的,從而需要用平等的原則和需要的原則來矯正。
沃爾策反對這種觀點。在他看來,一個人為市場提供了商品或服務,但是他能夠從市場得到什么樣的回報,具有決定作用的東西與其說是應得,不如說是運氣。市場如同賭場一樣充滿了風險,在市場上投資如同賭場下注,一個人能夠得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氣(好運或壞運)。首創(chuàng)精神、積極進取、技術創(chuàng)新和努力工作,這些東西有時會得到回報,有時則不會。用沃爾策的話說:“市場并不承認應得”?!?3〕
沃爾策認為,不僅市場不承認應得,而且在大多數(shù)社會利益的分配中,應得所起的作用也很小。即使在職位和教育領域,它的作用也是間接的和最低限度的。對于成員資格、福利、財富、休閑、艱苦工作、家庭之愛和政治權力的分配,它根本就不起作用。那么應得意味著什么?應得起作用的領域是什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沃爾策的應得觀念?!?4〕
首先,應得不是市場分配財富或收入的標準,而是社會分配獎勵和懲罰的標準。這里所說的獎勵(以及懲罰)是寬泛的,如獎金、獎品、獎章、嘉獎和桂冠等等。沃爾策把它們統(tǒng)稱為公共榮譽,而公共榮譽的標準是應得。其次,應得作為公共榮譽的標準不是個人的,而是公共的。一個人是否應得其獎勵或懲罰,這不是從個人(作為朋友或敵人)的觀點來看待的,而是從客觀的觀點,由某個機構宣布的。這個宣布公共榮譽的機構通常是國家,但是也可以是民間機構,如諾貝爾獎。最后,應得的理由不應該是個人的,而應該是公共的?;趹媒o予某個人以獎勵或懲罰,應該有正當?shù)睦碛?,而只有公共的理由才是正當?shù)摹R虼?,當國家的官員出于政治考慮把某種公共榮譽授予某個人時,這個榮譽便貶值了,而我們也會批評說這個人是不應得的。
反對應得作為一種分配財富和收入的標準,對此沃爾策與其他的平等主義者是相同的,比如說羅爾斯(John Rawls)。但是在對待應得觀念本身的問題上,沃爾策與羅爾斯這樣的平等主義者是不同的。平等主義者(如羅爾斯)認為,造成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出身和自然天賦,那些出身更好家庭或具有更好天賦的人通常也會有更高的收入;但是這些人擁有這樣的家庭出身或自然天賦是偶然的,從道德的觀點看,這不是他們應得的。與此不同,沃爾策只是把應得適用的領域限制在公共榮譽之內(nèi),他并不否認應得的觀念本身。沃爾策批評說,平等主義者的反應得的觀點與對人的尊重的觀點是沖突的,因為如果把人們的自然天賦看作他們偶然穿戴的衣帽一樣,這不是對他們的尊重?!?5〕另一方面,平等主義者主張,在民主的政治共同體中,每個公民有資格獲得平等的尊重。沃爾策反對這種平等尊重的觀點。在他看來,當公民們向政府請愿時,他們有資格得到平等的關注;當分配的是職位時,他們有資格得到平等的考慮;當分配的是福利時,他們有資格得到平等的關心;但是當分配的是尊重時,尊重則屬于應得它們的人,而非每個人?!?6〕在應得的領域,沃爾策不是一個平等主義者。
政治哲學家所以關注應得,不是因為公共榮譽,而是因為收入。除了饋贈和福利制度之外,人們獲得收入的主要途徑是市場,是通過投資(資本市場)或工作(勞動力市場)得到的。如果市場分配的原則不是應得,那么它是什么?沃爾策認為,市場的分配原則是“自由交換”(free exchange)。自由交換創(chuàng)造出市場,而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在這里通過貨幣的媒介進行交換。
在沃爾策看來,人們的收入是按照自由交換的原則來分配的。對于大多數(shù)人,所謂收入就是工資。人們要靠自己賺錢來養(yǎng)活自己,這樣他們就要作為人力資源進入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源的價格是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假如一種工作被認為是“好工作”,那么就會有很多申請者,從而這些工作的薪酬就會降低。假如一種工作被認為是“壞工作”,那么其申請者就會很少,從而它們的報酬就會提高。如果市場是完善的,那么人們的工資就完全是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而且收入的不平等也會較小?!?7〕對于沃爾策,這里起作用的分配原則不是應得,而是自由交換。
一方面,實際的市場都非完善的,除了供求關系之外,其他的因素也會對人們的收入產(chǎn)生影響。另一方面,沃爾策關心的東西與其說是決定收入的東西是什么,不如說是導致收入不平等的東西是什么。在沃爾策看來,導致收入不平等的因素有兩種:一種是自由市場,那些擁有特殊才能或技能的人們會得到更多的收入;另外一種是政治權力,地位等級、組織結構和權力關系產(chǎn)生出人們之間收入的差別。沃爾策認為,對收入的不平等產(chǎn)生更大作用的是政治權力而非市場。〔18〕
對于其他的平等主義者,如果人們的收入之間存在著較大的不平等,那么他們就會認為這是不正義的,需要國家來加以矯正。最有效率而且代價最低的矯正方式是再分配,以縮小人們之間的貧富差別,防止社會的兩極分化。對于沃爾策,因為導致不平等的因素有兩種,即市場和政治,所以矯正不平等的再分配也有兩種,一種是財富的再分配,另外一種是政治的再分配。
市場肯定會造成收入的不平等。在勞動力市場上,人們的收入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對于那些供應很少的工作,如需要極高才能或技巧的工作以及非常艱苦或危險的工作,市場必然會提供很高甚至極高的報酬。沃爾策對市場造成的不平等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作為平等主義者,他反對任何不平等,其中包括市場導致的不平等,贊同以再分配的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市場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只要存在著市場,只要市場的供求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就會存在收入的不平等。這樣,雖然沃爾策并不反對通過財富的再分配來矯正市場導致的不平等,但是他更為關注的東西不是財富的再分配,而是市場的完善,因為在他看來,市場越完善,所產(chǎn)生的不平等也越小。
讓我們回到應得的問題上來。人們通常認為應得是分配收入和財富的正義原則,如果一個人的收入是其應得的,那么這份收入就是正義的。然而沃爾策認為,應得不是一種分配正義的原則,分配正義的原則是自由交換。因為在他看來,財富和收入的分配是通過市場進行的,而市場不承認應得,它承認的東西是自由交換。但是,應得實際上與自由交換有一種對應的關系:如果一個市場不承認應得,即人們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那么這個市場也會不承認自由交換,即這個市場中的“被迫交易”非常普遍;反過來,如果一個完善的市場承認自由交換,即雇傭雙方各自得到了自己滿意的東西,那么這個市場也就會承認應得,即每個人得到了自己應得的東西。應得與自由交換是對應的,但它們不是同一的。應得是收入的道德基礎,而自由交換是市場的道德基礎,兩者不是一回事。沃爾策把市場的道德基礎當成了收入的道德基礎,這是錯誤的。
那么沃爾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錯誤?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這種錯誤非常容易發(fā)生。因為在當代政治哲學中,應得常常被理解為“道德的應得”(moral desert),無論是對于自由主義者(如羅爾斯),還是對于社群主義者(如沃爾策)。由于應得被理解為“道德的應得”,所以在羅爾斯看來,應得與分配正義無關。由于應得也被理解為“道德的應得”,所以在沃爾策看來,應得只是公共榮譽的標準。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有道德的應得,也有非道德的應得,而非道德的應得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基于市場的分配正義原則?!矃⒖嘉墨I〕
〔1〕〔2〕〔3〕〔4〕〔7〕〔10〕〔13〕〔14〕〔15〕〔16〕〔17〕〔18〕Michael Walzer, Spheres of Jus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3,p.144,p.160, pp.155-156,pp.161-163,pp.65-66,p.78,p.109,pp.259-260,p.261,p.267,pp.116-117,p.117.
〔5〕〔8〕〔11〕Michael Walzer, “Justice Here and Now”, in Thinking Politically: Essays in Political Theory, edited by David Mill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75-76,pp.69-72,p.71.
〔6〕〔9〕〔12〕Michael Walzer, Spheres of Jus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3, p.25,pp.87-90,p.65.
(責任編輯:顏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