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強
?
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現(xiàn)狀與策略*
彭國強1,2*
(1.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常州 213164;2.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
目前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總收入仍相對處于較低水平,多數(shù)市民沒有一味強調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應該是完全免費的,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運作模式共有差額預算管理、全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種模式。提出采用市場運行機制,按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經營運作,提高大型體育場館的“自身造血”功能等建議。
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體育服務
體育場地是增強人民體質,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競技水平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促進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有力支撐,也是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載體。隨著常州市體育事業(yè)的全面開展以及“10分鐘健身圈”、“農村中小學運動場地塑膠化建設”等專項工程的實施,并以成功承辦江蘇省第十七屆運動會等重要賽事為契機,全市體育場地數(shù)量、規(guī)模和水平均有了跨越式發(fā)展。為更好的掌握常州市體育場地現(xiàn)狀,摸清現(xiàn)有體育場地的建設、經營和使用情況,開展體育場館的公益性體育服務調查工作十分必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以及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科學研究方法,設計了《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活動開展現(xiàn)狀的調查問卷》,選取常州市奧體中心、常州武進體育館、常州市中天鋼鐵體育館、清潭體育館、飛龍體育館、武進健身廣場體育館等10個公共體育場館為調查對象。共向體育場館管理人員和體育活動參與群眾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為96.3%,其中有效問卷281份,問卷有效率為93.7%。
體育場館是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國家和省有關扶持服務業(yè)發(fā)展各項政策。各地要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結合實際,細化完善體育產業(yè)政策,進一步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實,促進體育公共服務與市場服務相結合、體育事業(yè)與體育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努力開創(chuàng)體育工作新局面。
表1 常州與蘇南其他城市標準體育場館數(shù)量比較
地區(qū) 第四次普查 第五次普 增加數(shù) 增加百分比(%) 江蘇省 30915 25614 -5301 -17蘇州 1877 3919 2042 109無錫 1986 2363 377 19常州 1601 2819 1218 76南京 1955 3288 1333 68
公共體育場館的發(fā)展與各個地區(qū)經濟的發(fā)達程度密切相關,一般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大型體育場館數(shù)量多、質量好,呈現(xiàn)出持續(xù)增長的良性發(fā)展勢頭,并且體育場館的項目結構分布合理,能突出鮮明的地區(qū)特色,體育場館的產業(yè)化運作較好,較好地適應了體育發(fā)展的需要。由表1可見,在第四次體育場館普查中,江蘇省共有場館30915個,常州市有1601個,而在第五次普查中江蘇省公共體育場館卻減少了5301個,常州市增加了1218個,增加幅度達到了76%,僅次于蘇州市。近年來,常州市以承辦第十七屆省運會為契機,集中精力推進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大力發(fā)展群眾體育工作,構建了以市、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行政村(社區(qū))四級公共體育設施為重心的網(wǎng)絡平臺,建設了多個功能齊全的全民健身中心,如常州市奧體中心的建立后,舉辦了世界跳水系列賽、中國羽毛球大師賽、江蘇第十七屆運動會等國內外大型賽事共20余次、10余項、600余場,參賽運動員超過3萬人,觀眾近100萬人次,承辦比賽的規(guī)模、級別、場次、密度都創(chuàng)下了國內同類城市新高,極大的促進了群眾體育工作的開展,基層全民健身設施遍布城鄉(xiāng),形成了100%的縣(市、區(qū))建成“新四個一”工程,2008年率先創(chuàng)建成為江蘇省首批體育強市。根據(jù)2003年第五次場地普查數(shù)據(jù),常州市共有體育場地4052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35㎡。據(jù)初步估算,現(xiàn)有體育場地數(shù)量將會翻倍甚至更多,人均體育場地設施面積已納入江蘇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
表2 公共體育場館開展的體育類經營項目 (n=10)
開展的體育類經營項目數(shù)量(n)百分比(%) 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和節(jié)目表演10100.0 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體育服務660.0 開辦體育技能培訓班770.0 為當?shù)剡\動隊訓練880.0 其他550.0
從表2可以看出,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在開展體育類經營最多的是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和節(jié)目表演,多數(shù)體育館都提供比賽或表演類公共服務,之所以提供這類服務,主要原因是可以為體育場館帶來雙贏效益,通過舉辦比賽或節(jié)目表演獲得相應的經營收入,還可以通過這一契機很好的對體育館進行宣傳,提高體育場館的知名度。為當?shù)剡\動隊訓練這一公益性體育服務排在第二位,有八個體育場館涉及此類服務。開辦體育技能培訓班居于第三位,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體育技能類培訓班正開展的如火如荼,公共體育場館提供的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體育服務越來越多。可以說目前常州市的公共體育場館已經走向市場,公共體育場館的職能正在轉換,從原來只提供比賽提供場地、專業(yè)隊訓練為主,轉變?yōu)闉樯鐣蟊姷捏w育健身休閑娛樂等公益性體育服務,逐步貼近人們的生活。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體育健身、競賽、培訓、娛樂、表演等為內容,公共體育場館面向社會提供非體育經營活動日益豐富,經營項目和經營規(guī)模不斷發(fā)展。通過商標冠名、房屋出租、以及開辦餐飲等非體育類服務增加創(chuàng)收[4],使體育在社會化、產業(yè)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表3 公共體育場館開展的非體育類經營項目(n=10)
非體育類經營的項目數(shù)量(n)百分比(%) 展銷會、博覽會、促銷會等場地出租 9790.070.0 休憩場所 220.0 商場或小賣部440.0 為一些文藝演出提供場地550.0 餐飲服務330.0 其他110.0
從表3可以看出,承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促銷會等非體育類經營項目在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中開展最多,涉及這個方面服務的體育場館占到了總數(shù)的90%,通過舉辦展銷會、博覽會、促銷會等非體育類服務不僅可以為體育場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展示體育場館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處于第二位的非體育類服務是場地出租,隨著體育場館的市場化發(fā)展,一些閑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場地對外承包,從而可以提供體育場館的創(chuàng)收。此外,一些體育場館如常州市奧體中心每年都有一些文藝演出,一些大型演唱會等非體育類服務占據(jù)體育場館收入的半壁江山,展示了體育場館能夠很好的規(guī)劃與利用自己的資源。但也有一些場館由于選址與布局不合理,場館設計功能單一,存在閑置時間太多和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這些場館需要進行重新的設計與規(guī)劃,從而能夠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健康有益的公益性體育服務對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著積極的一面。但隨著公共體育場館的市場化管理,在開展體育經營活動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由圖1可見,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方式中市民認為應該是免費的占43%,認為公共體育場館要象征性收費的占31%,認為優(yōu)惠收費的占24%。認為象征性收費的認可度最高,市民沒有強求體育場館的公益性體育服務是免費的。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是公共體育場館主要宗旨,然而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實施路徑。被調查的市民并沒有一味強調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應該是完全免費的,群眾認為,對于消耗物質資產和專門服務不大的體育場館,可以免費向社會開放,同時對于消耗電、水、氣較大,或對人力需求較大的體育場館就應付出部分場館維護費用[3]。但是公共體育場館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過程中往往缺乏統(tǒng)一的服務規(guī)范或標準,從而造成在公益性體育服務的形式、對象、時間、項目等方面自成一體。
圖1 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方式
體育經營活動是指以營利為目的,以體育活動為內容和手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現(xiàn)在人們對于自我健身意識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公共體育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渴望體育場館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體育服務,在這種情勢下,公共體育場館逐步開拓了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進行經營的活動,包括各類體育健身、娛樂、訓練、競賽、培訓、表演等經營活動。
表4 公共體育場館應該提供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
應提供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頻數(shù)百分比排序 提供健身咨詢9856.001 提供健身輔導8347.422 提供健身培訓8347.423 提供健身場地7341.714 體質健康測試6336.005 運動處方咨詢3117.716 陪練陪打服務2313.147 競賽組織編排2212.578 其他服務21.149
從表4可以看出,提供健身咨詢、健身輔導和健身培訓是目前常州市民認可度最高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這說明目前市民開始以健康為中心,已經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公益性體育服務的項目中競賽組織編排、運動處方等項目的需求較低,這說明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的健身理念不斷更新,健康意識提高,廣大市民對公益性體育服務的需求不斷拓展,一些市民甚至把體育運動當成了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從而對公共體育場館提供的健身咨詢、體育健康輔導與培訓等公益性體育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目前一些公共體育場館的運營模式已經發(fā)生了轉變,正逐步從行政管理方式轉為企業(yè)經營方式,經營管理走向市場,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公共場館的管理模式單一,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落后以及利用率低等弊端[5]。
表5 公共體育場館場館運作模式(n=10)
運作管理模式數(shù)量(n)百分比(%) 差額預算模式全額預算模式106100.060.0 自收自支模式220.0 其他模式220.0
從表5可以看出,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運作模式主要是差額預算、全額預算和自收自支管理。其中采用差額預算管理的場館最多,每一個體育場館在運營過程中都采用這一方式。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場館最少,只占到了總數(shù)的20%。采用全額預算管理的有6家,占到了60%。這說明,隨著我國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政府職能在體育場館管理中進行了重新定位,公共體育場館已經走向市場化管理,政府職能由開始的主導者逐步過渡到了宏觀調控,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體制也轉向了經營型管理。公共體育場館成為一個獨立的或相對獨立的經營實體。這種管理體制是以市場化運營為主體,在運營過程中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fā)展。這種方式符合我國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公共體育場館的良性發(fā)展。
3.1.1公共體育場館的發(fā)展與各個地區(qū)經濟的發(fā)達程度密切相關,常州市人均體育場地設施面積已納入江蘇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在開展體育類經營最多的是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和節(jié)目表演,多數(shù)體育館都提供比賽或表演類公共服務。
3.1.2在非體育類經營項目方面,承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促銷會等經營項目在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中開展最多。提供健身咨詢、健身輔導和健身培訓是目前常州市民認可度最高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而競賽組織編排、運動處方等服務項目的需求較低。
3.1.3常州市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運作模式共有三種,分別是差額預算管理、全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認為象征性收費的認可度最高,市民沒有強求體育場館的公益性體育服務必須是免費的。
3.2.1進一步促進場館管理運營模式的轉變,使公共體育場館走入專業(yè)經營領域,建立健全相應法規(guī)條例,規(guī)范公共體育場館的運作管理,采用市場運行機制,按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經營運作,以規(guī)范和引導公共體育場館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3.2.2依據(jù)常州市不同體育場館的特征,進一步促進公共場館管理運營模式的轉變,加強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整合場館的各種資源,培育公共體育場館的消費主體,建立衡量公共體育場館社會效益高低的考核指標,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
3.2.3深化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降低場館的運營成本,加強服務意識,合理統(tǒng)籌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與開展經營性活動之間的關系,扶持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與開發(fā)。進一步促進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運營模式的轉變,構建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價值補償機制,激發(fā)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張大超.彭金洲等.中外現(xiàn)代大型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比較[J].體育學刊,2004(3):13-15.
[2]譚剛.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公益與經營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6):12-13.
[3]陳明.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模式[J].體育學刊,2004(3):31-34.
[4]李桂林,等.濟南市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現(xiàn)狀的調查[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3:47-98.
[5]章苗英.關于我國公共體育設施若干問題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1,4:14-31.
[6]朱志強,劉石等.大型體育場館后期經濟效益影響因素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0,3:10-36.
[7]史兵,等.西安市體育場館現(xiàn)狀及利用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10:98-99.
[8]張曉波.四川高校體育場館經營效益現(xiàn)狀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16-52.
The Status Quo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provided by Public Sports Venues in Changzhou City and the Strategy to It
PENG Guo-qiang
(1. Dept. of PE,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China;2.Institute of PE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The total operating income of public stadiums in Changzhou city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The majority of the public does not blindly emphasizes on public sports service provided by public sports venues should be complete free of charge. There are 3 kinds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of public gymnasiums, namely the balance budget management, the full budget management and the management mod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public stadiums should be operated adopt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with the mode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o improve the "self hematopoietic " function of stadiums and so on.
Changzhou city; public stadiums; public sports service
常州市體育局2013年度體育科研局管課題,編號:CT201320115。
彭國強(1983-),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