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士君 圖/格格
【采風】
石鼓寺:惟聞鐘磬音
——大黑山文化之旅”之六
□文/季士君 圖/格格
清晨,唐朝詩人常建來到常熟虞山的興福寺。陽光普照著參天古木,沿著曲折幽深的林蔭小徑,去往佳木蔥蘢的禪院。面對一泓碧水,看山色旖旎,賞水光瀲滟,聽鳥鳴怡然,天地人心湛然空明。此時,鳴鐘敲磬之音在山寺之中抑揚頓挫地回響著,余音裊繞,禪意空遠。于是,詩人留下了千古名句《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每當我來到石鼓寺,身處詩中描寫的意境,會恍然感覺常建的這首詩就是為石鼓寺而寫的。
石鼓寺,據考證創(chuàng)建于隋唐時代。清代乾隆五十年,金州漢軍正黃旗人鞠行金曾募化重修,后嘉慶、道光和民國初年又多次修葺。早年,寺前曾有兩塊圓石,山風吹動,兩石相擊聲如擂鼓,因此得名石鼓寺。又因傳系隋末唐初大將尉遲敬德為李世民所修,故亦稱唐王殿。據清道光十年(1830年)碑文記載:“金州大赫山群峰之中,石墻一路,土名唐王殿,原立佛堂,曰石鼓寺?!北闹兴岬氖瘔χ傅木褪潜吧吵?,而當時石鼓寺只是唐王殿中的一處佛殿?,F(xiàn)在經過重修之后,唐王殿又變成了石鼓寺整體建筑的一部分。
佛寺主要有伽藍、浮屠祠、精舍、道場、招提等名稱,至明清時期通稱寺廟,并逐漸形成兩種建筑風格。一種是官建的大寺,規(guī)模宏大且多位于城市或其附近,地勢平坦開闊,風格華采富麗,整飭嚴肅;另一種是山林佛剎,多建于名山勝境風景佳麗之地,或飛架于山峰之巔,或隱臥于密林之中,風格純樸淡素,清新雅致。石鼓寺就是一座山林古剎,位于“遼左東南一隅之勝境”大黑山南麓,背負主峰,南臨關門寨口山谷,是山中海拔最高兼具莊嚴氣質和自然情趣于一體的佛教寺院。由于四周林木蔥郁,群山懷拱,流泉飛瀑,浮云迷霧,使古寺愈加深邃而清幽,神秘而古樸。
自山腳下去往石鼓寺,南可從關門寨口經十八盤攀援而上,北可從朝陽寺沿盤山路再穿過卑沙城循徑而至。無論走哪一條路,都繞不過大唐鐵蹄曾經踏過的印痕,因為卑沙城和關門寨都存留唐軍征打高句麗時的遺跡。既然無法繞過,那么就索性走進一個王朝為一座山以及一座寺院所播撒的諸多故事。
唐朝經過十余年的“貞觀之治”,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于是唐太宗決定攻打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麗“殘虐其民”、“侵暴鄰國”、“違我詔令”為由,憑借“遼東本中國之地,今朕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雪君父之恥耳”的話語,說服了眾人,于是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自己率軍從洛陽出發(fā),御駕親征高句麗。
傳說當年李世民帶領軍隊就駐扎在大黑山,一天他登上山峰向西遠眺,看見一片汪洋大海,心想若是海潮退下便是一片沃野,百姓也可以在此安居樂業(yè)。當天晚上,李世民做了一個夢,夢里有位神仙告訴他,他的箭射出多遠,海就會退出多遠。第二天,他又爬上了大黑山山頂,用一支金色的箭射向西海,海水逐漸退下去,露出了廣闊的平原,越來越多的百姓在這里繁衍生息,從此便有了金州。
如果說“一箭射金州”夸張成分太多,更接近于一則神話,那么廣為流傳的唐王與石鼓寺的傳說,就會讓人覺得虛實難辨了。因為石鼓寺周圍許多景點風物,為各種傳說做了最為生動形象的注解。
譬如養(yǎng)病床。寺院西側一方巨型黑石,方正光滑,傳說唐太宗東征時,偶感風寒,巨石就是大將尉遲敬德從山谷中搬來,供他養(yǎng)病休憩之“床”。再譬如扳倒井。一口位于海拔三百多米的水井,井壁為巖石結構,非人工所砌,直徑約一米。相傳唐朝千軍萬馬曾匯聚于此,為解決戰(zhàn)馬飲水困難,唐太宗命令尉遲敬德將井扳倒而得名。
石鼓寺周邊的自然風貌還有相傳久遠的“三奇”。一奇是這里的石頭都是圓的。此處的圓石與山上其它地方的石頭形狀完全不同,傳說當年唐太宗駐蹕此地,正為守城矢石不足而發(fā)愁,忽然從天上落下無數圓溜溜的石頭,正好作為守城之用,敲打石頭會發(fā)出“嗡嗡”的回聲,如擊鼓作響,洪亮震耳,士兵都稱圓石為石鼓。二奇是不管山外的風多大,石鼓寺內總是清風拂面。某日,李世民正在養(yǎng)病床上休息,一陣狂風猛然吹來,將他披在身上的龍袍吹向遠處的一棵大樹上。皇上勃然大怒,氣沖沖地喚來風神,一陣斥責之后,下令不準在這兒刮大風。從此不管外面如何狂風怒吼,這邊總是和風習習。三奇是這一帶山棗樹的刺兒順著枝條長。傳說當年唐太宗怕刮壞守城將士的戰(zhàn)袍,命令山棗樹的刺兒長成這樣。
唐太宗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興修水利,發(fā)展經濟,實行科舉制度,全力固守疆土,維護統(tǒng)一。繼隋朝征打高句麗之后,李世民也多次對高句麗進行東征,并收復大量失地?;蛟S是一代天子因政績顯赫深得百姓擁戴,或許是唐王征東這一歷史事件本身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總之在遼南地區(qū),與唐太宗有關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各種風物與傳說彼此呼應相得益彰最為密切的當屬石鼓寺。
為了表達內心的崇敬與紀念,后人便修建了唐王殿。因為是為皇帝而建,所以建筑風格參考了皇宮建筑形式,為歇山式結構,黑瓦紅墻,四角飛檐,富麗堂皇的外表彰顯了一種至尊氣勢。大殿內部結構也頗似金鑾殿,“貞觀宏圖”的巨匾高懸墻壁,李世民威嚴地端坐龍椅,左右分列著他的麾下重臣魏征和徐懋公,這二人都曾鼎力輔佐過唐太宗,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東西兩側均為唐王手下戰(zhàn)將,東廂是李靖和尉遲敬德,西廂是薛仁貴和張亮,這幾位戰(zhàn)將均足智多謀,驍勇威猛。魏征、徐懋公、李靖、尉遲敬德、張亮位列唐代凌煙閣上的二十四功臣。薛仁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等故事。這些名將中,只有張亮到過大黑山,率兵攻打卑沙城并取得大捷,《資治通鑒》等史書均有記載。后人借助這一史實演繹出唐王親征遼南發(fā)生的故事,這是名副其實的“張冠李戴”。其實唐太宗從未踏上遼南這片土地,史書記載他只到過今遼陽附近。在攻破遼東古城之后,他曾于夜里登上城頭,面對一輪明月而詩興大發(fā),寫下《遼城望月》:“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云光暫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p>
無須過多計較和考證其中的真?zhèn)?,因為任何傳說都是在移花接木的構思中,讓史實與想象保持若即若離的依附關系。將真實的人物加以神化,然后放在殿堂供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至高無上的膜拜與榮耀,唐太宗當之無愧地享受著這種尊崇。大黑山唐王殿,蘊含著邊陲地區(qū)對中原王朝及先進漢文化的向往,也承載著百姓對平安盛世的美好愿景。
一物一景處處浸染著王者雄風,也彌漫著千軍萬馬縱橫馳騁的煙云。我走進石鼓寺,在一個又一個傳說中與唐朝不期而遇,在追尋之中展開一場淳樸與神圣的對話,然后用聯(lián)想縫補著歲月的殘片,讓內心被一道隱秘的火光擦亮。在這里,帝王的雄圖,平民的慰藉,以及連綿的鐘聲鼓角馬嘶征塵,早已為山川收留和典藏。一個王朝打馬馳過的輝煌,如今以一座寺院的形式,矗立成長卷中的雄渾與遼遠、挺拔與高峻。
石鼓寺四周林木蔥郁山路蜿蜒,群峰輝映氣象宏偉,石壁怒聳云天,藤瀑飛掛接地。晨曦為巍峨的峰巒勾畫出一處仙山瓊閣的剪影,晚霞斜過飛檐,讓佛光仙影在蒼茫的仰望中映現(xiàn)。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東配殿供奉著觀音菩薩,西配殿供奉著彌勒佛。石鼓寺還設有達摩寶殿,達摩祖師為大乘佛法第二十八代傳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其不但佛學造詣冠蓋群倫,而且武學成就獨步天下。歷史上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在石鼓寺供奉達摩老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黑山地處戰(zhàn)略要地,須在軍民之間倡導一種尚武精神。
無論怎樣的寶相莊嚴和氣質軒昂,無論最初賦予了多少理想的意蘊,石鼓寺總會讓我們找回對一座建筑的民間視角和平常情懷,讓敬意和崇拜歸結于世俗的希冀、傳說、祝福和生活。
石鼓寺院內有兩株古樹,皆歷經數百個寒暑,一株為棠梨樹,現(xiàn)已枯萎,另一株銀杏樹,至今仍枝繁葉茂,綠蔭蔽日,用飽經風霜的相守和依戀,為古寺?lián)纹鹨黄甯叩h的天空。
還有一處牡丹園。牡丹是著名的傳統(tǒng)花卉,雍容華貴,姿色萬千,古今花譜無一可與之倫比。傳說中的牡丹是被武則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貶去洛陽,于是洛陽的街巷園林千萬株牡丹競相綻放,冠壓群芳。不知何時,有緣人在這里辟出一圃芳苑,將多個品種的牡丹移栽于此,而這里溫潤的氣候和水土也正適合牡丹的生長?!按簛碚l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陽春時節(jié)牡丹盛開,姚黃魏紫絢麗嬌艷。此時的石鼓寺,看云卷云舒隨意,心事無牽即般若;聽花開花落無聲,萬緣放下便涅槃。
石鼓寺每一天都會迎著鳥鳴醒來,醒在一片祥和之中,醒在萬道霞光之中。由于所處地勢較高,這一帶常常霧氣氤氳,云煙繚繞,宛如人間仙境。從這里登上大黑山主峰峰頂,極目海天,心胸豁然,浪花若在身邊澎湃,白云似在手中翻卷。靜靜地凝望近山遠水,會感覺到目光比山峰更高,襟懷比大海寬闊,而所能看到的遠方,其實就在腳下。
張朝墉,四川奉節(jié)人,少有“夔門才子”之稱,他曾在《宿石鼓寺》寫道:“一雁破溪煙,群峰近暮天。石床猶可坐,銀杏不知年。野寺秋寒重,澄空海氣鮮。唐王窈何許,望古意茫然?!蔽痕凭?,字子亨,遼寧鐵嶺人,自幼耕讀,不慕名利,在金州供職時,曾多次游覽大黑山,留有《題石鼓寺》:“訪問舊唐基,聽僧說故事。遺址不可尋,佛剎即其地。到此稱僻幽,人跡真罕至。夕陽歌下山,又上紅塵騎?!?/p>
鐘鼓常常用于禮佛敬神、祈禱和感化眾生,在許多名剎古寺里,大殿前的左右兩方都建有鐘鼓樓,晨鐘暮鼓能夠“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生生不息,輪回過往,石鼓寺因為鼓聲浩蕩而傳世揚名,更因鐘磬神韻而意深境遠。
常常,石鼓寺都會處在靜謐之中,用悠遠綿長的鐘磬之聲喚醒發(fā)現(xiàn),喚醒感動,喚醒孑然世外的超脫,喚醒拈花一笑的明月清風。就像此刻,我坐在寺前,坐在靜謐里,梵音時隱時現(xiàn),松濤或起或落,屋檐的風鈴叮當作響,鐘磬鏗然在天際縹緲回蕩。這是脫離一切金屬與木器的天籟,是穿過時光與信仰直抵人心的清音,聆聽既是洗禮,來過便會共鳴。
責任編輯 董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