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主義關注人的生存困境,關注人的生命本體,而對情欲與死亡的關注尤其表現(xiàn)突出,這使其創(chuàng)作具有末世頹廢之感而呈現(xiàn)出“荒原”意識;新感覺派作為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上唯一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流派,情欲與死亡在其創(chuàng)作中有重要表現(xiàn),這使該流派呈現(xiàn)出“荒原”意識,這是一種生命的凋零狀態(tài),是生命個體在情欲刺激與癲狂之后生命的頹廢末世之感,并呈現(xiàn)出一種死亡氣息;新感覺派這種“荒原”意識,實際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末世頹廢情調的影響與反映,這在中國現(xiàn)代主義書寫中有一定普適性。
關鍵詞:現(xiàn)代主義;新感覺派;頹廢;“荒原”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2575833(201)03017907
作者簡介:胡希東,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四川成都610106)
人類在情欲與死亡的糾纏中掙扎,并深深嵌入人的集體無意識中,這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母題。文學是人學,情欲與死亡,以及情欲與死亡的糾纏自然成為文學表現(xiàn)的重要母題,這更成為現(xiàn)代主義的重要主題?,F(xiàn)代主義關注人的生存困境,關注人的生命本體,而對情欲與死亡,以及情欲與死亡的糾纏之關注尤其表現(xiàn)突出,這使其創(chuàng)作具濃厚的“荒原”意識與末世頹廢之感。新感覺派作為現(xiàn)代中國文壇唯一的現(xiàn)代主義都市小說流派,現(xiàn)代上海,這座締造在“地獄上的天堂”所滋生的男女情事,以及他們對欲望的追逐是該流派作家關涉的主要對象,情欲與死亡,以及情欲與死亡的糾纏是該流派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這使新感覺派的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頹廢之感,呈現(xiàn)出“荒原”意識。本文以新感覺派代表作家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的創(chuàng)作為對象,對其頹廢之感的“荒原”意識給予具體探討。
一
情欲,即劉吶鷗所謂的“戰(zhàn)栗和肉的沉醉”①是新感覺派作家關涉的重要主題,這使得新感覺派作家筆下的人物,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多被“情欲”主宰,他們成了“情欲”驅遣的奴隸。先看劉吶鷗張揚的戰(zhàn)栗和肉的沉醉:“兩個肢體抱合了。全身的筋肉也和著那癲癇性的節(jié)律,發(fā)抖地戰(zhàn)栗起來。當覺著一陣暖溫的香氣從他們的下體直撲上他的鼻孔來的時侯,他已經沉醉在麻痹性的音樂迷夢中了”,在這沉醉的音樂迷夢中,是這位都市男性對這位女性情欲的觀摩與想象:
“她那高聳起來的胸脯,那柔滑的鰻魚式的下節(jié)……他巴不得把這一團的肉體即刻吞下去”(劉吶鷗《游戲》),這就是劉吶鷗筆下被“情欲”支配的都市男女;再看劉吶鷗所描繪的女體,這已成了“情欲”的符號:“她的全身從頭至尾差不多沒有一節(jié)不是可愛的。那黑眸像是深藏著東洋的熱情,那兩扇珍珠色的耳朵不是Venus從海里出生的貝殼嗎?那腰的四圍的微妙的運動有的是雨果詩中那些近東女子們所沒有的神秘性。纖細的蛾眉,??!那不任一握的小足!比較那動物的西歐女是多么脆弱可愛??!這一定是不會把薔薇花的床上的好夢打破的?!保▌鳃t《熱情之骨》)正是這位女性激起了厭棄男女兩性關系的外交官比也爾的生命激情。在劉吶鷗筆下的女性都被欲望主宰,這使得她們在男女兩性關系上張揚而自由,《兩個時間的不感癥者》中的女性不習慣與一位男性過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男性在她身邊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她嘲笑她身邊約會的兩位男性只懂吃冰激凌陪女孩散步,而不知道郊外綠蔭正是lovemaking之地;這在《風景》中,就有火車上邂逅的陌生男女,會在中途下車然后在大自然青山綠水的懷抱中忘情性愛。
情欲對人的主宰照樣存在于施蟄存筆下。施蟄存的《梅雨之夕》中的都市男性不是下班直接回家,而是在街頭漫游,渴望邂逅美麗的女性。在梅雨淅瀝的傍晚,他主動與一位剛下車沒帶雨傘的美麗少女搭訕并送她回家,在他一路護送少女的途中是他對該女性白日幻夢的漫游,直到這少女作出端莊辭謝,他還沒從這粉色迷夢中蘇醒。顯然,施蟄存在該作品中對這位都市男性的“情欲”幻夢做了調侃而又不乏詩意的想象。事實上,“情欲”在施蟄存筆下更顯示出強烈的非理性力量,于是《四喜子的生意》中,老實巴交的車夫會被情欲的非理性支配而強暴女乘客。施蟄存更把這種情欲的非理性延及他的歷史小說。他的歷史小說是典型的欲望敘事,《將軍的頭》中那位已被砍掉頭的將軍,被情欲所支配信馬由韁的奔跑到他的心愛的姑娘面前;《鳩摩羅什》中的高僧因為情欲會結婚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即使在妻子死去,也不會為聲譽、倫理所束縛,他抵擋不了長安名妓的誘惑,他會接受皇帝賞賜給他的宮女。《石秀》則消解了《水滸傳》中石秀的正義英雄形象,他實際是一個被情欲折磨驅遣善妒的凡夫俗子。
情欲表現(xiàn)是新感覺派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這也是它被淹沒于“海派”且名聲不佳的重要原因。根據(jù)弗洛伊德觀念,情欲是生命的原動力,它支配著生命的繁衍,努力奮斗與進取。情欲,它實際是人類生命歷程的重要一極,但生命歷程的終端是死亡,情欲與死亡常常是生命的兩極表現(xiàn),它們常常相互糾纏,這就是弗洛伊德稱謂的生的本能與死亡本能。在新感覺派作家筆下的人物,生命一端被情欲牽引,而另一端則是被死亡籠罩。閱讀新感覺派作家的小說,會發(fā)現(xiàn)死亡意識充溢其間,這使其創(chuàng)作具濃厚的“荒原”意識。劉吶鷗的小說具強烈的“荒原”意識,這多是現(xiàn)代都市擠壓而造成都市人的無所適從感。在劉吶鷗的《游戲》中,那位同時享受兩個男人性愛的女性,感覺“這個都市的一切都死掉了,塞滿街路上的汽車,軌道上的電車,從我的身邊,摩著肩,走過前面去的人們,廣告的招牌,玻璃,亂七八糟的店頭裝飾,都從我的眼界消失了。我的眼前有的只是一片大沙漠……”。而對都市燈光的感受是“兩排的街燈在那朦朧的白霧里露著像肺病的患者的臉一樣的微弱的光線”(劉吶鷗《游戲》)。在劉吶鷗《殺人未遂》中,現(xiàn)代都市充溢出濃厚的死亡氛圍與氣息,這主要源于現(xiàn)代都市堅硬、森嚴、冰冷的環(huán)境:“場內的空氣是極靜的,只有鋼鐵的感觀,冰冷,森嚴,人和物都化石化了。”這樣的環(huán)境造成都市女性的病態(tài):“白皙的臉貌現(xiàn)得她是高層建筑物的棲息病患者”,她是“一尊飄渺的無名塑像,沒有溫的血,沒有神經中樞,沒有觸角,只有機械般無情熱的軀殼而已”。(劉吶鷗《殺人未遂》)在這樣的氛圍中,人與人的感情是一片“荒原”,可這位病態(tài)女性卻激起這位都市男性莫名的情欲,這情欲奇特的魅惑使他喪失理智,向這位女性施暴并以殺人未遂罪而鋃鐺入獄。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人受兩種本能驅使:生的本能與死亡本能,令人窒息的都市環(huán)境,使施暴者被死亡本能糾纏、驅使,這使他喪失了理性,而這位女性都市的病態(tài)反而會產生一種魅惑的美,它刺激與誘惑著這施暴男性的神經。《殘留》中的女性被情欲與死亡糾纏,丈夫的死亡激起了這位女性生的本能,看這位女性深夜獨自步行街頭:“我出來在大街上了……越沒有人越好的,干脆的這都市盡變了沙漠吧!讓我一個人來領略深夜的寂靜,啊。這大氣真爽快!這是活力素,很有裨益。我這肺腑被醫(yī)院里的藥氣浸壞了。此刻給它吸收點新鮮的補藥吧!啊,胸膛不時這樣豎挺著多好。你看,連這兩朵乳峰都像得到了甘露一般地活動起來了。這么高聳聳地搖動著,多么好看呵!”(劉吶鷗《殘留》)難得的都市清爽的夜晚、清新的空氣帶給這位女性新的生命氣息。endprint
現(xiàn)代都市是欲望的淵溯,而現(xiàn)代上海的非正常性、畸形性更加深了都市人情欲與死亡的糾纏,這是新感覺派具濃厚“荒原”意識的主要根源?,F(xiàn)代上海作為殖民化大都會的畸形繁榮對當時鄉(xiāng)土中國的影響是多維的,它不僅僅以一種都市生存狀態(tài)影響于生活于此的都市人的日常起居與生活方式,更在精神狀態(tài)與心理上造成深厚影響。因此,在新感覺派作家的筆下,現(xiàn)代上海成了都市人非正常精神狀態(tài)的根源。觀察施蟄存筆下的現(xiàn)代都市人,多是一些非正常的人,特別表現(xiàn)為在現(xiàn)代都市壓抑下現(xiàn)代都市人的非正常心理——人的精神變態(tài)、人格分裂,都市人始終被無可名狀的恐怖所威脅,這種精神病態(tài)正是死亡意識的表現(xiàn)?!赌У馈分?,那位被現(xiàn)代都市生活壓抑的都市人本希望能在寧靜郊區(qū)朋友的家中尋求心理的平靜與安寧,可在火車上就被對面座位不知什么時候上車的一位奇丑老婦攪得心神不寧,他懷疑她是一位妖婦,他想象她的手能夠脫離臂腕在夜間飛行去攫取人的靈魂。他想通過欣賞窗外景色來擺脫這恐怖,可眼見的景色卻幻化為王妃的陵墓,里面裹著白綢的美貌王妃的木乃伊……這老婦幻化的妖婦折磨著他的神經,使他恐怖、戰(zhàn)栗……到了朋友家,從窗戶欣賞野外的自然景色,他又看見竹林下那隱身的妖婦。他的意淫對象朋友的妻似乎也是妖婦幻化。他逃回城里,卻得到他女兒死亡的噩耗,他把電報一丟走向露臺,在對街綠色的煤氣燈下,使他毛骨悚然的是他又看見一個穿了黑衣的妖婦蟄進小巷里去了。顯然,作品中死死糾纏男主人公的“妖婦”,正是情欲與死亡的象征意象。此外,相類似的作品還有《夜叉》、《旅社》、《兇宅》等。在施蟄存筆下,無論《魔道》中那苦苦擺脫不了的“妖婦”,還是《夜叉》中始終糾纏人的白衣女子“夜叉”、《旅社》中所幻想的“魔鬼”、 《兇宅》中那令女性無緣無故自殺身亡的“兇宅”,等等,都是情欲與死亡的象征意象,它們象征現(xiàn)代都市人被情欲主宰,以及對死亡的苦苦掙扎,這是現(xiàn)代人始終無法擺脫的精神困境。
據(jù)精神分析的觀點,施蟄存筆下的這些人物有兩個明顯特征,那就是無緣無故“焦慮” 與遭受“恐懼”的威脅,有學者對這兩大特征作了如下分析:“恐懼和焦慮都是對危險的不當反應,在恐懼的情形中,危險是一種透明的、客觀的東西,而在焦慮的情形中,危險是一種深藏不露的主觀的東西”[美]卡倫·荷妮:《我們時代的病態(tài)人格》,陳收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頁。,無論他們的“焦慮”與“恐懼”都是對現(xiàn)實不適當?shù)姆磻嗍撬麄儗ΜF(xiàn)實的主觀臆想,形成這精神變態(tài)的原因是現(xiàn)代都市的壓抑,情欲不能正常宣泄,于是人因過分緊張、壓抑而產生“焦慮”,由過分焦慮而趨于精神分裂,即使白天也疑神見鬼。這種意識具有強烈的主宰力量,它穿行于現(xiàn)代都市的時間與空間,即使是美麗寧靜的大自然,也不能擺脫它的陰影。因此,《魔道》中的主人公在欣賞竹林美景時總是擺脫不了“妖婦”的糾纏,而《夜叉》中的男性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卻看見了“夜叉”,即使逃回現(xiàn)代都市也被這“魅影”所糾纏,而都市住宅變成了“兇宅”。有人對這種現(xiàn)象做了這樣解剖:“大都市的居民和自然界隔得遠遠的,即使他們決定回到自然去享受自然的‘治療,都市人的概念仍然控制他們,使他們不能和自然做真實的相遇?!币虼?,“人甩不掉都市的影響,即使是面對自然的美景……人仍然是停留在疏離、無聊、挫折、恐懼之中”孔志文:《現(xiàn)代人的焦慮和希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年版,第68—69頁。。而就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造成這些都市人程度不同的死亡意識追根溯源都是他們本能欲望即情欲遭受壓抑而未能正常宣泄的具體表現(xiàn),在《魔道》、《夜叉》與《旅社》中男性所遭遇的“女性”都變成了“妖婦”、“夜叉”、“女鬼”,這“妖婦”、“夜叉”與“女鬼”成為施蟄存作品中的重要意象,是都市男性情欲與死亡的集體無意識外在呈現(xiàn)。在傳統(tǒng)志怪小說中的“女鬼”就有“善鬼”(多情女性的化身)與“惡鬼”之分,如《聊齋志異》等,男性因愛不成而生恨,于是就有“妖婦”、“夜叉”與“女鬼”的原型。上面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典型的現(xiàn)代都市人,這是施蟄存有意識地表現(xiàn)都市人被情欲與死亡苦苦糾纏所帶來的人的非正常精神狀態(tài),這使其創(chuàng)作具濃厚的“荒原”之感。
二
情欲與死亡,以及情欲與死亡的糾纏在新感覺派創(chuàng)作中具普適性,而在新感覺派作家中,穆時英小說創(chuàng)作的這一主題表現(xiàn)最為強烈。穆時英早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情欲與死亡的糾纏主要表現(xiàn)在下層人物身上,這體現(xiàn)在這些人物被人的原始食、色本能所驅動,以及人的食、色生命處境被剝奪而帶來的可怖性?!对蹅兊氖澜纭分械暮1I李二,自小父母雙亡,當時的社會剝奪了他的生存權利,而做了海盜,在這個海盜世界里,食、色的本能使這伙特殊的群體的行為帶上了暴力性、瘋狂性與毀滅性。這伙殺人越貨的海盜,喪失了現(xiàn)實準則的約束,他們到了“死人洋”殺人,奸淫女人。聽作品中李二的口氣:“啊,老兄,殺人真有點兒可憐,可是殺那種人真痛快。”當他奸淫了委員夫人而發(fā)出了這樣感嘆:“我活了二十年,直到今兒才算做人?!保聲r英《咱們的世界》)生命完全遭到了扭曲。這種帶原始食、色本能驅遣的暴力性,毀滅性在《生活在海上的人們》中達到了極致。這群生活在海上的人們,靠打漁、曬鹽為生。他們的行為體現(xiàn)了其生命力的野蠻、粗獷與雄強。他們內心騷動不安,隨時找人作為發(fā)泄對象,打架斗毆成為他們的家常便飯,他們言語粗魯,體現(xiàn)人性的原始性、野蠻性。當外在因素影響他們生存處境,死亡本能使人性的原始性轉化為暴力性、毀滅性。由人的暴力性、毀滅性所體現(xiàn)的人性的瘋狂,以及人的死亡本能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嗜血性:
“瞧我的。”陳海蜇背著槍,左手拿著把刀子,血還在往下掉,嚷著跑了進來?!澳闱?!”他一揚右手,拿出一顆心來,還在那兒碰碰的跳,滿手是血?!八麐尩?,那家伙的心也是紅的!怎么說他心黑呀!”他把那顆心往地上一扔,四五條狗躥上來就搶,我也把眼珠子一扔。
顯然,對人原始食、色本能,尤其是這種本能深處隱藏的人性可怖性的挖掘是穆時英早期創(chuàng)作注目的焦點。楊義對此這樣評價:“人性被殘酷壓抑而扭曲,化作獸性爆發(fā)出來,正義性中夾雜著令人震栗的邪惡性,而作品是毫無約束地把這盆正義、邪惡混雜的濁水向讀者迎面潑來的?!睏盍x:《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688頁。(穆時英《生活在海上的人們》)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這種邪惡性正是人的死亡本能的外在表現(xiàn)。正是情欲與死亡的糾纏,這使穆時英的早期創(chuàng)作本質上區(qū)別于當時的左翼文學,這也是他后來轉向現(xiàn)代主義都市書寫的主要原因。endprint
情欲,以及情欲與死亡的糾纏在穆時英后來的現(xiàn)代主義都市書寫中表現(xiàn)尤其明顯,在他筆下的男男女女多被情欲主宰,《被當做消遣品的男子》中的男男女女被情欲所支配,他們成為互相追逐的玩物與消遣品;穆時英《CRAVEN“A”》中的交際花,在男人眼中只是情欲的化身或符號,她的肉體,成為交際娛樂場中男人偷窺與色情想象凹凸有致的“女體”地貌圖。此外,《上海的狐步舞》、《夜總會的五個人》、《白金的女體塑像》、《圣處女的感情》等作品中書寫的男女情事莫不如此,這使其作品中的末世頹廢之感尤其濃厚。在穆時英的創(chuàng)作中,他更多的是寫出了情欲與死亡的苦苦糾纏,《白金的女體塑像》中的謝醫(yī)師面對的女體:“把消瘦的腳踝做底盤,一條腿垂直著,一條腿傾斜著,站著一個白金的人體塑像,一個沒有羞慚,沒有道德觀念,也沒有人類的欲望似的,無機的人體塑像。金屬性的,流線感的,視線在那軀體的線條上面一滑就滑了過去似的。”這種金屬性的女體實際是“死亡”病態(tài)的象征,再看她躺著接受太陽燈照射的女體:“她仰天躺著,閉上了眼珠子,在幽微的光線下面,她的皮膚反映著金屬的光,一朵萎謝了的花似的在太陽光底下呈著殘艷的,肺病質的姿態(tài)?!保聲r英《白金的女體塑像》)在穆時英看來,這種現(xiàn)代都市中帶“死亡”病態(tài)的女體美,正是過度性欲的結果。具反諷意味的是,這種病態(tài)女體卻具有強大的魅惑,過去不為女性所動的謝醫(yī)師卻被這帶死亡意識的病態(tài)女體激起一陣陣原始的情欲之流,他改變了以前的生活觀念,過著結婚的正常人的生活。顯然,在穆時英筆下的“白金女體”成了情欲與死亡糾纏的象征意象。
穆時英筆下現(xiàn)代都市人的生命歷程,常常是一端被欲望(包括情欲)牽引,另一端則連接著死亡,這中間則是生命的寂寞、生命的疲倦、生命的枯竭與生命的萎頓,這種末世頹廢之感是他現(xiàn)代都市寫作高于劉吶鷗等其他作家的地方?!兑箍倳奈鍌€人》中的男男女女充滿著欲望,但他們漫長的生命旅途的最終結果是生命的寂寞與生命的疲倦,于是他們來到夜總會做死亡的舞蹈,最后是金子大王胡均益開槍自殺,他們給他送葬……以下是送葬人的對話:“我真做人做疲倦了!”“他倒做完了人咧!能像他那么憩一下多好啊!”“我也有顆老人的心了!”(穆時英《夜總會的五個人》)這些人的談話充溢著死亡意識。再看作品的結尾:
一長串火車駛了過去,駛過去,駛過去,在悠長的鐵軌上,嘟的嘆了口氣。
遼遠的城市,遼遠的旅程??!
大家嘆息了一下,慢慢兒地走著——走著,走著。前面是一條悠長的,寥落的路……
遼遠的城市,遼遠的旅程啊!
這段帶象征性的文字意味深長,“駛過去,駛過去,在悠長的鐵軌上”,這其中“駛過去,駛過去”中的“駛”讓人聯(lián)想到諧音“死”,無論生命的旅程多么遼遠,無論你做怎樣徒勞的掙扎,其終點都是“死亡”的歸宿。相類似的情緒,在作品《CRAVEN“A”》中的舞女CRAVEN“A”,對生命的寂寞感與疲倦感,就好像《初夏的最后一朵玫瑰》的民謠所唱的調子那樣,“獨自的開著”,“又獨自的凋謝”,這種生命的萎謝也出自作品中人物的心扉:“真是寂寞,又是夏天,那么長的夏天……寂寞??!我時常感到的……一種徹骨的寂寞,海那樣深大的,從脊骨那兒直透出來……那樣的寂寞啊!我是老了嗎?還只二十歲呢!”(穆時英《PIERRI》)或如《黑牡丹》中女人成了萎謝的牡丹,而這位男性則有被生活壓扁的味道,感覺生活瑣碎得像螞蟻,像號碼3字似的排列著,沒完沒了的四面八方地爬來,趕不開,跑不掉。這種生活的壓迫感,已使人無立錐之地,不知何去何從:
站到哪兒去呢?哪兒都是寂寞的!人在母親的胎里就是個孤獨的胎兒,生到陌生的社會上來,他全受崇拜,受責備,受放逐,可是始終是孤獨的,就是葬在棺材里邊的遺骨也是孤獨的,就是遺下來的思想,情緒,直到宇宙消滅的時候也還是孤獨的?。。≒IERRI)
而在穆時英的一些作品中則直接描繪死亡,這具體表現(xiàn)為生命濃重的疲倦感以及生命的衰竭感,且人們面對生命的凋零與終結毫無辦法。《舊宅》寫一個家族的衰落,蘊涵著生命的衰竭?!陡赣H》中的“家”只是一個古舊的織著蜘蛛網,陰郁而潮濕的寥落的代名詞。年輕的“我”不愿面對寂落的父親,父親終于在落寞而憂傷中死去?!豆埂犯且黄獛劳鲆庾R的作品,這種死亡意識卻在純潔青春戀情生命中加以表現(xiàn)。作品中兩位純真的少男少女都在墓園中憑吊自己的母親,特別是他們失去母親的相同處境使他們相識,并將他們緊緊維系在一起,都在心中萌生出純潔愛的情愫,由于男性少年的羞澀,他始終不敢說出那個“愛”字。而這位純潔姑娘最終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留給這位少年的是枯萎凋謝的紫丁香記憶,以及這位少年在墓園中對少女刻骨銘心的相思。文本的深層帶有象征性,那就是青春、生命、愛情常常是與死亡相伴?!渡徎洹穼懺趹?zhàn)亂年代一對漂泊流浪的人走在一起,成了相濡以沫的戀人,一幅檀板,一把胡琴,他們唱著《蓮花落》這樂曲四處漂泊,翻過一重重山,涉過一道道水,走過一座座城;幾十年過去了,但就在昨天,他的這位戀人卻已死了。以上只是表層文本的解讀,而在這文本的深層,則是兩位四處漂泊流浪的戀人生命道路的坎坷與漫長,以及這漫長路上人的生命的疲倦、凋零與死亡。而這種生命的疲倦感延及的死亡意識正是作家心聲的流露:“人生是急行列車,而人并不是舒適地坐在車上眺望風景的假期旅客,卻是被強迫著去跟在車后,拼命地追趕列車的職業(yè)旅行者。以一個有機的人和一座無機的蒸汽機車竟走,總有一天會跑得精疲力盡而頹然倒畢在路上的吧!”而“我是在去年突然地被扔到鐵軌上,一面回顧著從后面趕上來的,一小時五十公里的急行列車,一面用不熟煉的腳步奔逃著的,在生命底線上游移著的旅人……‘再過一秒鐘,我就會跌到在鐵軌上,讓列車的鋼軌把自己輾成三段的吧”穆時英:《白金的女體塑像·自序》,載樂齊主編《穆時英小說全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73頁。。這種急行列車對人的碾壓感深徹作家的骨髓,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他的作品具強烈的死亡意識與生命頹廢的“荒原”之感。endprint
三
以上敘述可看出,情欲與死亡的糾纏是新感覺派創(chuàng)作的重要表現(xiàn),這在與新感覺派有重要聯(lián)系的“現(xiàn)代派”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有明顯的表現(xiàn)。比如,藍棣之先生對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癥候式解讀中指出,其《雨巷》的開頭與艾略特的《荒原》有著相似性,這是詩人“欲望”與“回憶”的融合藍棣之:《現(xiàn)代詩歌理論:淵源與走勢》,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頁。。其實,都市、情欲、死亡是現(xiàn)代主義表現(xiàn)的重要母題,這些重要母題最先可從象征主義先驅詩人波德萊爾的詩作中可讀到。這位游蕩于巴黎的象征主義詩人,對巴黎充滿了死亡的感受:“熙熙攘攘的都市,充滿夢影的都市,/幽靈在大白天里拉行人的衣袖!”(波德萊爾《七個老頭子——獻給維克多·雨果》)而在他的多數(shù)詩作中,情欲與死亡相互糾纏,且更表現(xiàn)出死亡對美麗生命的蠶食:“我陰郁的美人,/當你將去睡在/用黑大理石做成的墓碑之下,/只有漏雨的地窖做你的老家,/只有空洞的窀穸做你的住宅;//當墓石壓住你那膽怯的胸房,/你那意懶情慵的裊裊纖腰,/阻止你的芳心的跳動和愛好,/拖住你的腿,/不讓你馳騁情場,//……/——蛆蟲將象悔恨般咬你的肌膚?!保úǖ氯R爾《死后的悔恨》)而他的另一些詩作,表現(xiàn)了生命的最終完結而最終歸于自然:“太陽照著這具腐敗的尸身,/好象要把它燒得熟爛,/要把自然結合在一起的養(yǎng)分,/百倍歸還偉大的自然?!保úǖ氯R爾《腐尸》)再看他筆下的巴黎:“內心高興我登上山崗,/居高臨下把寬闊的城市俯瞰;/到處是監(jiān)獄、煉獄、地獄,一片片醫(yī)院、妓院。//這一切猶如一朵巨大的鮮花,/在萬家之上絢麗開放”[法]沙爾·波德萊爾:《結束語》,載沙爾·波德萊爾《巴黎的憂郁》,亞丁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年版,第175頁。,這種死亡意識可以說是他詩集《惡之花》所蘊含的重要“母題”。
波德萊爾所表現(xiàn)的這種死亡意識在其他現(xiàn)代主義詩人中有一定普適性,艾略特所表現(xiàn)的“荒原”意識,實質是一種死亡意識,請看《荒原》中《死者的葬禮》一節(jié)所描繪的:“四月最殘忍,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動著呆鈍的根。”這是典型的“情欲”與“死亡”的糾纏。再看艾略特對倫敦的感受:“不真實的城,/在一個冬日破曉的棕色大霧之下,/一群人流過了倫敦大橋,這么多,/我從來沒有想到死亡釋放了這么多。/嘆息,短促而稀少,被噓出,/而每個人將目光釘在他的腳前。/流上山丘再流下威廉王大街,/走向圣瑪麗·伍爾諾斯教堂通告時間之處/用一種死掉的聲音為九點撞上最后一響?!保ò蕴亍痘脑罚┰谠娙说南笳鞴P下,整個西方世界呈現(xiàn)為一片“荒原”,它充滿著濃重的死亡氣息。
作為現(xiàn)代主義的重要“母題”,這種死亡意識其實是世紀末頹廢情調在文學上的反映,這也反映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寫作中,魯迅在翻譯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所寫的引言中引作者的話說:“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xiàn)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此處的生命力乃是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欲魯迅:《引言》,載《魯迅譯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頁。;而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則是生命力受壓抑的象征主義力作,他說該集中的作品“大半是廢馳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魯迅:《〈野草〉英文譯本序》,載《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頁。,詩作《影的告別》、《墓碣文》、《死后》、《秋夜》等作,均具濃厚的死亡意識。象征主義詩人李金發(fā)在他的詩作中更對死亡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如殘葉濺血在我們腳上,生命便是死神唇邊的笑”(李金發(fā)《有感》)。事實上,由情欲與死亡的糾纏,以及進一步延伸的“荒原”意識在創(chuàng)造社、張愛玲、徐訏、無名氏等帶現(xiàn)代主義傾向的小說寫作中,以及1930年代的“現(xiàn)代派詩派”、190年代的“九葉”詩派的詩作中,可看出一根精神黑線。丹尼爾·貝爾曾對現(xiàn)代主義有如下描繪:“現(xiàn)代主義重視的是現(xiàn)在或將來,決非過去。不過,人們一旦與過去切斷聯(lián)系,就絕難擺脫從將來本身產生出來的最終空虛感。信仰不再成為可能。藝術、自然或沖動在酒神行為的醉狂中只能暫時地抹煞自我。醉狂終究要過去,接著便是凄冷的清晨,它隨著黎明無情地降臨大地。這種在劫難逃的焦慮必然導致人人處于末世的感覺——此乃貫穿著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一根黑線。”[美]丹尼爾·貝爾:《現(xiàn)代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97頁。這種“末世”感覺像一根“黑線”貫穿現(xiàn)代主義始終,這是現(xiàn)代主義創(chuàng)作具“荒原”意識的重要原因,此種對現(xiàn)代主義的述說可同樣驗證由“情欲”與“死亡”的糾纏所帶來的新感覺派的“荒原”意識,以及新感覺派之外的其他中國現(xiàn)代主義寫作也具一定的“荒原”之感。
(責任編輯:李亦婷)
Abstract: Lust and death is the double motif about human civilizations development, it i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collective human unconscious, it became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modernism, an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latterday decadent emotional appeal and wasteland consciousness he new sensational school as the only modernism fiction school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double theme about lust and death in its creation have been fully performance, this makes it present a strong wasteland consciousness, this kind consciousness is a life of dies state, it is the individual life in the flesh out the vitality of stimulation after fatigue and decline, it presents a kind of death breath he new sensational schools wasteland consciousness, it is the last days decadent emotional appeal and wasteland consciousnesss impacts about western modernism And it has certain universality about the other Chinese modernism writing
Keywords: Modernism;he New Sensational School; Decadent ; Wasteland Consciousnes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