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海鷹
獨生子女大多受到長輩和父母的溺愛與嬌慣,視接受別人的愛為理所當然,卻不懂得感恩回報,這樣下去將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一個缺少愛心的人,在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都會存在著很大的缺陷。2013年11月25日,重慶長壽區(qū)“女孩電梯摔童”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該事件引發(fā)社會輿論關注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們對幼兒愛心教育的思考。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呢?
一、愛心教育要從小抓起
關于當前的教育有這樣一種說法: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學中學的東西,中學學大學的東西,到了大學再返過頭來學幼兒園應該學的東西。這種說法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這不是越學越倒退了嗎?但恰恰說明目前幼兒教育存在著被忽視的短板,比如缺乏愛心教育。所以在教育幼兒時,一定要把愛心教育放在首位,注意從小抓起。父母和幼兒在一起時要經常愛撫,對其微笑,讓其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是幼兒萌生愛心的起點。隨著幼兒一天天的長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幼兒的伙伴,陪他們游戲、聊天、學習,讓幼兒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被愛的幸福,為幼兒奉獻愛心打下基礎。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不是命令就能做到的,是幼兒從小在生活中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結果。讓幼兒置身在家庭關系溫馨、鄰里關系和睦、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的氛圍中,幼兒耳濡目染、點滴效仿,慢慢內化為自己的良好品行,這是幼兒愛心教育中關鍵的一步。
二、激發(fā)幼兒的感恩意識
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要注意激發(fā)幼兒的感恩意識。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父母養(yǎng)育之恩、教師教育之恩、社會關愛之恩、軍隊保衛(wèi)之恩、祖國呵護之恩等等,這不是給予嗎?但凡這樣說的人,是沒有感恩之心,從小沒有受到感恩教育,沒有感恩意識。所以讓幼兒有愛心首先要讓他懂得感恩,有感恩意識。幼兒太小,給他講大道理是不行的,可以利用他們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給他聲情并茂地講有關感恩的故事,激發(fā)他們的感恩意識。如“孔融讓梨”“小的留自己”“弟弟摔倒后”等故事,聽感恩歌曲《小烏鴉愛媽媽》等。此外,幼兒父母平時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老人、關心孩子、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等,讓幼兒覺得父母是富有愛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三、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在生活中,幼兒父母要善于抓住時機,利用當時的情境進行移情,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比如讓幼兒把自己痛苦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使幼兒學會理解別人;又如看到小朋友摔倒時,父母可以啟發(fā)幼兒:“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這個小朋友摔倒了,他一定也很疼,把他扶起來,看有沒有受傷。”再如在電視上看到某地發(fā)生地震或洪澇災害時,父母可以引導幼兒說:“發(fā)生了這樣的災難,那里的小朋友一定很可憐,我們捐點衣服和食品給那里的小朋友,讓他們度過難關,好不好?”
四、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
很多幼兒的父母只知道一味地去疼愛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受委曲,卻忽略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因為接受愛和施予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幼兒只是接受而不去施予,那么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就會漸漸喪失施予愛的能力,長大后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覺得別人的關心是理所當然的。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幼兒的任務就是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送幼兒參加各種學習班,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忽略了愛心教育,導致幼兒性格、習慣、品質和心理的不健全。可見,持之以恒的愛心培養(yǎng)才會使愛的種子在幼兒心靈里扎根,化為幼兒將來的自覺行為習慣。
五、及時保護好幼兒的愛心
可能是因為工作忙或者其它一些原因,有些父母對幼兒表現出來的愛心或視而不見,或加以訓斥,把幼兒的愛心扼殺在萌芽之中。如一個小女孩為剛下班回來的媽媽倒了一杯水,小女孩的媽媽卻說:“去,快去寫作業(yè),誰用你來給我倒水?!庇變嚎吹叫游锟傁肴ッ?、抱抱,和它一起玩,這時有些父母會說:“它多臟呀,快別摸了。”幼兒的這些愛心行為就這樣被父母給剝奪了,可很多父母并沒意識到這一點。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盧勤老師說:“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因此,父母要及時保護好幼兒的愛心。
如果想讓幼兒成為富有愛心的孩子,那么就請從小抓起吧。給予幼兒愛心教育,在幼兒的心靈里培植仁愛之根,長大后,他就會成為一個具有仁愛之心和健全人格的人。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