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強
(濟寧學院,山東 曲阜,273155)
中國漢字起源于圖畫和記號,是中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平實生活與辛勤勞動中逐漸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伴隨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一切事物的“新奇”性要求日益增高,漢字符號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也被日漸“再設計”。
漢字的發(fā)展由自發(fā)到自覺,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歷經(jīng)了數(shù)千年歷史,但不管是甲骨文(殷商時期)還是小篆(秦朝),亦或者隸書(漢朝,分水嶺)和草書、楷書、行書,其中變化的形式根源還是中國漢字獨具的“表象”性和“會意”性,這也使它區(qū)別于其他任何國家的語言文字,漢字的這些特殊性,使得其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素材資源充實豐富,內涵深邃,意義深遠。
圖形解構與重組是將原有的圖形分解打散,提煉基本圖形進行新的改變,在保留原意或意愿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組合成新的形式圖形。漢字作為設計的重要設計元素,在信息傳遞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字的新視覺符號僅僅停留在字體的更變中已不能滿足設計和社會的需要,漢字本身的個體創(chuàng)新被廣大設計者進行應用,而對漢字本身結構進行深入徹底的了解與理解才能對漢字本身進行合理深刻的解構,解構才能“解構”。
了解了漢字的發(fā)展史就了解了漢字本質的重要根源。中華文明幾千年延續(xù)而始終一脈相承,始終沒有間斷的傳承下來,是世界上任何文明都不可比擬的。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從古代一直演變至今具備象形寓意的文字形式。這不僅使?jié)h字的“表象”和“會意”得到一定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也使文字的結構與形態(tài)演變得到規(guī)律性的發(fā)展。商代以前,漢字屬于圖畫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漢字是表形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xiàn)代,漢字是形聲字為主體階段。在這三個階段的發(fā)展中“圖”與“形”一直包含于其中,漢字的演變與發(fā)展,在形態(tài)上一直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性。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得精湛:“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盵1]
漢字根據(jù)構字成分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是由筆畫直接組合而成,其結構單位有筆劃與整字兩個層次,如日、月、山、水等,數(shù)量較少,一般都是象形文字。合體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其結構單位有筆劃與整字、偏旁、整字兩三個層次,如林、森、間、提等,數(shù)量較大,不僅具有意象功能而且具有很強的自組功能。漢字的筆劃是漢字的最小單位,基本筆劃是點、橫、豎、撇、捺、提、折、勾,又稱“永”字八法。筆劃與筆劃可組合成獨體字和偏旁。漢字的筆劃與構字成分使?jié)h字具有“合構”性,每一個筆劃是獨立存在的,而本身還可以具有“重組”性,這為漢字的“再設計”奠定了基本形式基礎,漢字的解構與重組成為一種可能。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工具不斷的在進行革新。設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工具的不斷變化使其在設計的表現(xiàn)形式上不斷豐富,并賦予不同的視覺感受。
書法是對漢字進行的一種書寫法則,按照文字特點、解構、章法對其進行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在世界藝術殿堂里具有獨特光彩。從甲骨文的具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的刻畫開始,可以說書法與漢字的發(fā)展是同步的。漢字能成為書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漢字的“象形”特性,這也是現(xiàn)在漢字解構與重組在表現(xiàn)手法上可以運用書法的根本點。書法文化的快速及多樣性發(fā)展與繁榮給現(xiàn)在漢字的設計帶來更加深厚的設計表現(xiàn),富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形成更加獨特的民族文化韻美之感。
計數(shù)機輔助技術作為一種設計表現(xiàn)工具與形式,在設計中越來越起到巨大的作用,并展示出它的獨特時代魅力。漢字從刻畫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文字的表現(xiàn)形式不斷的被革新。在現(xiàn)代漢字電子版的形式上,也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字體在不斷的進行設計。方正字體設計大賽不斷的舉行,新的字體表現(xiàn)層出不窮,形態(tài)各異,變化多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計數(shù)機輔助的無限能量,解構與重組的空間更加廣闊,也使?jié)h字的“意象”之美更加繁盛。
設計的多樣性在今天似乎沒有什么不可能,人的思維越來越活躍??萍即偈剐虏牧喜粩喈a(chǎn)生,同時材料的使用空間不僅僅局限到縱向,更多是橫向的發(fā)展。漢字在解構與重組的過程中也融入了綜合材料的使用范疇,“意象”表現(xiàn)形式上也越來越具有材料質感,并產(chǎn)生了獨有的味道。各種印刷工藝及材料雕刻等運用在漢字的制作上,文字的凹凸、鏤空、金屬感、透明性、石材、木質、皮革等都呈現(xiàn)出時代特性及時尚特征。綜合材料使?jié)h字的“意象”設計在表達形式上更加的豐富,對于漢字的解構與重組建立了更多的空間。
《說文解字》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1]最早提出“六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也就是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運用方法。“意”與“象”實際是“六書”之“象形”與“會意”。
漢字作為意象化視覺符號,成為信息的載體,雖然在其發(fā)展變化中“意” 或“象”變的多少過于抽象,但仍保留了形或神的影子并在人們的信息傳達中被理解與記憶。當現(xiàn)代人們要在漢字中尋求新的“趣味”而引起更深的思考,文字便被進行“再設計”。人們運用字體原本的記憶符號和信息,建立聯(lián)想,對漢字運用“意象”設計進行文字的解構與重組而形成的新的符號產(chǎn)生新的理解,從而建立新的寓意信息傳遞。有如下幾種方法:
如現(xiàn)在我們微信中瘋傳的把一個黑色的“我”字的第一筆劃換成紅色,黑色視覺成為“找”你,暗示丟掉了一點,我們可能就找不到自我;2008年奧運會標志,中國印就是把“京”字進行筆劃變化,進行圖解,使其蘊含中國文化舞韻內涵。
如平面設計師劉永清的漢字字體試驗設計作品楓橋夜泊。運用漢字“意象”,對漢字進行解構與重組,運用漢字筆劃的減舍概括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視覺符號,形神兼?zhèn)?,耳目一新?/p>
如海報“喜喜喜”,作者在“喜喜”的基礎上再組添一個“喜”,具有新意,引起人的聯(lián)想,表現(xiàn)出婚姻的不正常狀態(tài),蘊含第三者插足之意。如靳埭強設計的重慶標志,就是把“慶”字進行疊加,讓人從圖形上直觀的感受“重”慶之意,一目了然,記憶深刻。
如靳埭強的水墨漢字系列,他把文字用水墨畫的形式進行表現(xiàn),體現(xiàn)漢字文化之魅力;劉小康的椅子字體系列,運用椅子形狀體現(xiàn)出中國漢字筆劃,視覺沖擊力強,富有內涵。
如靳埭強的漢字海報《朝鮮統(tǒng)一》作品,他把“韓”“朝”兩字共有的偏旁放到中間,把“月”倒放在前面,由“象”到“意”,表現(xiàn)出“朝韓本是一家”新的視覺語言。讓人充滿好奇,并回味無窮,引人深思。海報《城鄉(xiāng)》,作者把“城”字與“鄉(xiāng)”字巧妙的結合在一體,形成城鄉(xiāng)結合,體現(xiàn)城鄉(xiāng)同源,城鄉(xiāng)同化的寓意內涵。
漢字的解構與重組是在運用漢字本身結構組合規(guī)律,而這一規(guī)律是漢字的演變與發(fā)展過程中被人們理解與記憶,并產(chǎn)生固有的文化概念。漢字筆劃與偏旁以及整字也都有本身獨特的“意象”標準。當我們對漢字進行解構與重組時就要把握漢字本身構造特性及一直以來演變的習慣與文化特征,才能讓新的漢字設計形式具有審美性,信息傳達得到共鳴。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2]中國書法藝術對漢字的“意象”之美進行了很好的釋義,其實也揭示了漢字的本質架構,也如人體之骨肉,骨乃“立”之本。漢字之美固有“骨”氣,因此對于漢字的解構與重組必須深有“骨”意,才能留有漢字本質之美,有骨才有魂魄。
漢字的解構與重組,要具有一定的辨識度,才能準確表述其新意,“殘”形而不“殘”意。要在漢字本身的“會意”基本上再做“表象”的解構與重組,做到會其“意”而變其“象”,變其“形”而可辨其“意”,達到設計最根本的目的。
《莊子·齊物論》:“振于無意,故寓諸無境。”[3]最早提出意之“境”,是自由與無限之境。意境作為一種審美概念對藝術設計作品會產(chǎn)生一種新的審美感受。漢字不僅“形美感目”而且“意美感心”。每個漢字的筆劃或部件都是一個意象,漢字整體就是這一個個筆劃或偏旁組合而成,形成一定的意境。而漢字的解構與重組就需要建立在漢字這一獨具的“意象”之美,去產(chǎn)生所要創(chuàng)造的新的意境,來完成漢字原有的“意境”和新“意境”的轉變,完成所要傳達的信息。
漢字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信息和文化交流載體,漢字的發(fā)展也為文化信息的傳遞帶來新的活力并創(chuàng)造出時代特性?!耙庀蟆痹O計適用于文字新建構的需求,并對文字的解構與重組提供了重要依據(jù)與方法, “意象”之美將給漢字設計的創(chuàng)作帶來更美好的前景、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讓我們的社會文化更加符合時代要求。
[1](漢)許慎.說文解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 [晉]衛(wèi)鑠《筆陣圖》
[3]《莊子·齊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