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峰
唇槍舌劍、劍拔弩張、口若懸河……用這些中國成語來形容新年伊始中日大使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論戰(zhàn)再貼切不過了。這場交鋒是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之夜》節(jié)目當紅主持人伯克斯曼的主持下,分別通過對日本駐英大使林景一和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就西方社會對中日兩國間近日紛爭的質(zhì)疑展開的訪談。主要內(nèi)容包括日方政府悍然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島主權歸屬、中國設置防空識別區(qū)等問題。這個不到十分鐘的短短訪談視頻被中國各大主流媒體報道并轉(zhuǎn)載,這一短暫的交鋒卻拓展了中國民眾對于中國利用媒體開展外交活動的思考。
對于大部分民眾而言,這段采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形象也許是那位時而翹著二郎腿,時而將身子前移的節(jié)目主持人——杰里米?伯克斯曼(Jeremy Paxman)。這位主持人不簡單,在英國可稱得上媒體圈之翹楚。他的主持風格和中國的大部分談話節(jié)目主持人都不太一樣,咄咄逼人的問題、深邃冷峻的眼神、一連串敏感問題的設置共同構成了英國民眾對此節(jié)目的關注和熱愛的理由。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拷問方式,對中國這一講究“面子”國度的民眾而言是非常難以接受的。即便是這樣,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仍然用沉穩(wěn)、冷靜、不卑不亢、富有誠意的語氣和話語來回答種種的猜疑和質(zhì)問。這種豁達的氣度通過電視畫面真切地傳遞到全球的每個角落,讓觀眾從大使個人的氣質(zhì)了解到他所代表的中國大國的風采。這可謂中國“媒體外交”的成功范例。
提到利用媒體為中國爭取國際話語權這一話題,人們不禁想到前中國駐英大使傅瑩的“報紙評論外交”,她在任期間利用英國主流的報紙和雜志,撰寫了很多有說服力的文章向海外受眾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形象。然而,最近幾年來,好多外交工作人員更傾向于用做客電視節(jié)目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說明中國對媒介形態(tài)的倚重有所變化。
電視,作為一個視聽結合的特色媒體,最能在國家形象的構建中運用最為感性和形象的形式展示一個人物的獨特魅力,一個國家的立體形象。早在2012年中國農(nóng)歷春節(jié)之際,劉曉明大使就欣然接受《新聞之夜》節(jié)目主持人伯克斯曼的采訪。他在面對類似“中國是共產(chǎn)黨國家嗎”之類的問題時,依然保持沉穩(wěn)、誠摯的態(tài)度,用智慧的思維和精妙的語言做出觀眾滿意的解析。除此之外,2013年7月17日,前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做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談論諸如“中國夢對于中國和世界意味著什么”的問題。在這期節(jié)目中,吳大使與前《紐約客》駐華記者歐逸文、摩根大通董事總經(jīng)理兼中國區(qū)全球市場業(yè)務主席李晶等多人就“中國夢”進行了深刻而親切的討論,大部分美國觀眾通過這樣一期聊天味十足的電視節(jié)目,更為積極主動地建構了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多元的中國形象。
毋庸置疑,中國外交的這種微妙變化不僅僅囿于媒介形式的多元化表達,還擴展到一種理念,即中國的外交行為更被視為一種傳播行為,一種分享媒介符號的過程。中國的外交活動告別了理性的說教,迎來了情感的營建。以電視畫面和聲音效果為取向的傳播方式逐漸用來詮釋一種觀念和思想,試圖用全球觀眾所青睞的充滿直接、個性、真實的方式來營建一種基調(diào)。從BBC的這檔節(jié)目中,我們依稀看到中國媒體外交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