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娜
摘要:中國近代女子大學以教會女子大學、國人自辦的女子大學為主要形式得以產生并獲得發(fā)展,其成功之道在于因性施教。從我國近代女子大學因性施教的辦學特色中可以尋求可借鑒的價值,以促進當代女子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關鍵詞:近代女子大學;因性施教;啟示
中國近代女子大學的創(chuàng)辦和興起,為中國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途徑,不僅為培養(yǎng)中國近代知識女性做出了貢獻,造就了一大批優(yōu)秀女性,也豐富了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內涵,更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
一、中國近代女子大學概況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在中國攝取了傳教和辦學的特權,僅1847-1860年這短短十幾年中,就有11所教會女學被建立在中國的五口通商口岸,使中國女子教育的空白歷史得到改寫。但直到1905年5月,基督教教育會才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要在中國的華北、華中、華西、華南建立4所女子大學。隨后前身為貝滿女中的華北協(xié)和女子大學宣布成立并招收女大學生5名,這所中國最早的教會女子大學,也因此成為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第一所女子大學,緊接著于1908年5月成立了第二所教會女子大學――華南女子大學,第三所是成立于1915年9月17日的金陵女子大學,1937年9月17日,天主教會在上海成立了又一所新的教會女子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除此之外,還有1914年9月由美國女公會、監(jiān)理會、浸禮會創(chuàng)辦于上海的上海女子醫(yī)學院以及美國監(jiān)理會女子部在蘇州創(chuàng)辦的蘇州女子醫(yī)學院等教會女子大學,但由于這些學校的規(guī)模較小,其影響遠不如以上四所教會女子大學。
我國自辦的女子大學要追溯到中華民國成立后,其發(fā)展并不穩(wěn)定:1908年設立的京師女子師范學校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女子大學,后幾經波折,于1924年最終被更名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僅這一點就可以證明。除此之外,還有兩所歷史并不長的國立女子大學――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以及重慶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這三所國立女子大學發(fā)展與教會女子大學相比而言相對較艱難,盡管如此,在以后的多年時間里,我國又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一些女子大學,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膽識的女性,她們在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時候挺身而上,在不同領域發(fā)揮著各自積極的作用。
1930年后,我國專門的女子高等教育并未隨社會和時代的前進而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至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在我國獨立設置的十一所女子大學中,尚存的僅剩四所――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和國立女子師范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這四所女子大學分別與金陵大學、福建協(xié)和大學、震旦大學和西南師范學院合并。至此,中國近代女子大學終被男女合校的女子高等教育潮流所代替,其短暫的歷史在我國告一段落。
正是基于教育對象都是女生這一特殊的校情,女子大學從誕生之日就把“因性施教”作為辦學的根本指針,這種顯著的辦學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人格造福社會的辦學理念;以“女性特質”為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設置和課程安排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則;適合女性的管理制度以及社會實踐活動。
二、中國近代女子大學對我國當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啟示
如今,男女同校雖然使女子基本上實現(xiàn)了和男子受教育機會上的相對平等,但無論是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形式,更主要是以男性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為主要考慮因素,并沒有重視女性的性別特征、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也沒有重視社會的需求和要求。俗話說“男女有別”,高等教育應該根據男女學生身心發(fā)展各自不同的規(guī)律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引導兩性開發(fā)各自的潛力,揚長補短。盡管男女混合院校很難做到像專門的女子大學那樣做到“因性施教”,但卻可以認真分析我國近代女子大學因性施教的辦學特色,從中尋求一些啟示。
首先,女子高等教育要辦好并大力發(fā)展傳統(tǒng)“女性領域”的學科,應該尊重這種性別的傾向性,大力發(fā)展女性學科。高等教育應致力開設一些適合女性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專業(yè)和課程,通過這些女性優(yōu)勢專業(yè)和課程的開設來充分發(fā)揮女性的優(yōu)勢。比如在專業(yè)方面,大家普遍認為“最適合女性學習的專業(yè)”主要是文學、語言類、財會類、教育類、醫(yī)科類、文秘類、商科類、管理類、藝術類;而“最不適合女性學習的專業(yè)”集中在機械類專業(yè),還包括電氣、地質礦產、建筑、物理、海洋類、工程類等專業(yè)。[1]
其次,對女大學生實施女性特色教育,開設一些相關的女性教育特色課程來滿足女性的需要。所謂“女性教育特色課程”即富有女性教育特色的課程,是根據女性特點和需要指導女性成長、成才的課程。[2]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有關女性社會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實地位認知的課程內容。在男女混合院校開設相關的女性課程,使女大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自身,認識到“女性是什么、怎樣存在以及如何發(fā)展”等問題,這對于提高她們對自身性別的自信,引導她們認同和善待自己的性別,樹立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和女性主體意識,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有關女性生理心理認知的課程內容。讓女學生學會善待自己,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身心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三,提高女性藝術修養(yǎng)類的學科及課程內容。如家政、禮儀、形體訓練、花藝與茶藝等等,這些課程均有利于女性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促進女性更好地發(fā)展。
第四,有關女性生活道路認知的課程內容。使女學生對學習、戀愛及日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等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學習觀,以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看待生命的種種歷程??砷_設有關婦女問題以及人生、婚姻、擇業(yè)等方面的專門講座、報告、及相關課程等,告訴她們知識女性在成才道路上的艱難處境和解決雙重角色沖突的可操作性辦法,幫助女大學生們正確了解自己的身理與心理,形成正確的兩性觀念、正確的愛情婚戀觀念,避免女大學生們走不必要走的彎路;同時培養(yǎng)和提高女大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引導女大學生成才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羅婷,胡藝華.特色是女子大學生存和發(fā)展的法寶[J].當代教育論壇,2005,03:77-78.
[2]胡英娣,胡會來.高職院校女性教育特色課程建設對女大學生成才的特殊意義[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