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玉
摘 要:東晉南朝是一個崇尚美的時代,士大夫們傅粉施朱、步行顧影、神情瀟灑、風流倜儻;他們的心靈和藝術殿堂更是一個美的天地,王羲之父子之書法,顧愷之、陸探微之繪畫,陶潛、謝靈運之詩文,戴逵、戴颙之雕塑……“美”已成為時人所標舉的時代和社會群體意識,無論是對個體人格還是自然山水都有著獨特的審美體驗。東晉南朝處于文化的轉型期,這一時期的文人對美有著獨特的認識,也對后世詩歌的審美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東晉;審美;人格
一、東晉士人對自然之美的體驗
日本著名學者小尾郊一在所著的《中國文學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與自然觀》一書中曾驚訝地提到:“中國人的自然觀似乎認為,只有在自然中才有美,才有安居之地,這種自然觀實際上是發(fā)生于六朝時期的……相當于我們?nèi)毡镜脑使旎蕰r期(即所謂的大和時代)和西洋的五世紀初葉,每想到這一點,便不免使我驚訝于中國文學中的自然描寫發(fā)達得是多么的早!”的確,中國人對自然美的欣賞遠遠早于其他國家,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山水就已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了。
到了晉宋之際,自然更是作為自覺的審美對象而進入審美領域,來滿足人們的審美理念。尤其在永嘉南渡后,東遷士族遭遇了政治生涯的不幸,幾乎都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感慨,由于失落感愈來愈重,因而通過清麗的江南山水來排遣心中苦悶,于賞山悅水中獲得審美滿足感。
東晉詩人在體驗自然之美時,往往于山水賞會之中,流露出對自然的喜愛。在他們眼中,山川是因其自身而美,而不是作為品質(zhì)道德的象征而美。如《世說新語》中“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庇帧巴踝泳丛疲骸畯纳疥幍郎闲?,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從這些對山水的贊美中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不僅如此,作者眼中大自然的一切生物與觀賞主體——人都構成了一種內(nèi)在的和諧,妙趣無限?!妒勒f新語·言語》中載:“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薄皶摹眲t是與人交心,意味著自然萬物不再是沒有情感的純物質(zhì),也不再是人格美的象征物,而是能夠與人交融的“自來親人”和知己。此時,人不再是自然的主宰,人與物處在均等的位置,兩者相融唯一,形成一種真正的詩意化的審美關系。酈道元《水經(jīng)注》也有云:“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蘊含著與自然親近,與自然合二為一的態(tài)度。錢鐘書在《管錐編》中評論道:“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驚知己;此種境界,晉、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笨梢姇x宋山水審美的實質(zhì),表現(xiàn)為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中,融情入景,使自然之美與人的精神情感相交融,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在自然山水中對人格美的追求
從魏晉時代開始,士人們將自然山水作為獨立的對象進行審美觀照,從而與自然界形成了審美關系。與此同時,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對宇宙自然之美心馳神往,也獲得了無窮的精神享受?!白匀坏拿酪坏┍话l(fā)現(xiàn),它反過來造就了審美的人,”因而,東晉詩人不單純是欣賞自然山水之美,而是在欣賞自然之美中寄托了情感。在將個人情感與自然之景合而為一的過程中,一方面吸納了造化自然的雄渾壯大、飄逸虛曠,將人加以“擬自然化”,從而提升自身的人格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得天地萬物具有了人的某些特性,從而借助這些特殊的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來喻指人格之美。換句話說,魏晉士人發(fā)現(xiàn)山水自然之美與人物之美有異質(zhì)同構的關系,從而形成了人格之美與自然之美相交融的美學現(xiàn)象。
上述的這種交融在《世說新語》中就有不乏的例子。首先表現(xiàn)為用優(yōu)美的自然景物來形容和比喻人物,顯示出鮮明的審美取向。這類山水景物多是具有非常突出的欣賞特征,可以與士人的人格魅力在某種層面上達到共鳴。如: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若驚龍”(《容止》三十)
有人嘆王恭形茂者,云:“灌灌如春月柳”。(《容止三十九》)
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會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容止三十五》)
謝車騎道謝公:“游肆復無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顧睞,便自有寢處山澤間儀。”(《容止》三十六)
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保ā顿澴u二》)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徹,如瑤琳瓊樹,自然風塵外物?!保ā顿澴u十六》)
無論是“游云”、“驚龍”、“春月柳、“朝霞”、“山澤”、“勁松”還是“瑤林瓊樹”,都是以自然景物喻人。這些意象光瑩鮮潔,活潑亮麗,富有躍動的生命力。魏晉人利用自己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對山水之美的敏銳感受,選擇了這些絕佳的自然物象來比況人。宗白華先生在《論世說新語晉人的美》中說:“拿自然界的美來形容人物品格的美,這樣的例子在《世說新語》里也是舉不勝舉。這兩方面的美——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時被魏晉人發(fā)現(xiàn)?!辈粌H如此,魏晉人還體悟出了其中的聯(lián)系,即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主客相發(fā),物我合一。一定的人格之美經(jīng)歷了一次向自然之美的突破,而具有特殊寓意的自然之美在接觸了人心之后,也就帶去了一定的人格意蘊。于是自然之美與人格之美完滿而又和諧的交融在了一起,形成一種迥異于以往的審美意境。魏晉六朝的美學不僅是走向自然的,同時自然之美也在與人格之美的交相輝映中,顯示出其特有的審美價值。
在《世說新語》中使用最頻繁最抽象的就是以“玉”為喻體。如:
“山公(濤)稱(嵇康)曰:‘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保ā度葜埂啡┮浴坝裆健眮碣澝里底砭频淖藨B(tài)。
“潘安仁(岳)、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璧?!保ā度葜埂肺澹┮浴斑B璧”來稱贊姿態(tài)如美玉一般的潘岳、夏侯湛。
“時人以(裴楷)為‘玉人。見者曰:‘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保ā度葜埂妨┮浴坝袢恕庇魅酥?,見玉人之則自己像在“玉山上行”。
“有人詣王太尉(衍),遇安豐(王戎)、大將軍(王敦)、丞相(王導)在坐。往別屋,見季胤(王詡)、平子(王澄)。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瑯珠玉?!币浴傲宅樦橛瘛毙稳輺|晉名門瑯邪王氏諸人。
用“玉”來品評人格,是非常符合魏晉人審美標準的,早年荀子在《德行篇》里說:“夫玉者,君子比德也……”西漢的劉向在《說苑雜言》中也說:“玉有六美,君子貴之?!避髯幼钤缡怯谩坝瘛眮肀扔鞯滦?,然而在魏晉人這里,不僅比喻德行,更是人格美的最高標準。如此,“玉”的象征意義就漸漸被固定下來,甚至沿用至今。
諸如此類反映晉人精神風貌的自然景物,在士人的相互品評中反復出現(xiàn),漸漸地凝結成為一些頗為固定的意象。同時,這些自然意象所蘊含的精神意義又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的被相對穩(wěn)定下來,成為人格美的象征,這種以自然山水寄托人格美的審美追求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作者單位:上饒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 小尾郊一:《中國文學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3]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