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義玲
摘 要:聯珠紋是一種構圖簡單、應用廣泛的裝飾紋樣題材,聯珠紋曾被應用到許多場合,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聯珠紋的應用就更為常見而廣泛。聯珠紋一般不單獨出現,常作為邊飾與其他紋樣多有組合使用,如與弦紋、忍冬紋、蓮花紋、動物紋和云紋等的結合,組成有律可循的圖案。同時,也傳遞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目前,關于聯珠紋的各種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將對之前的關于聯珠紋的研究成果做一個比較全面的回顧,并對將來聯珠紋研究的發(fā)展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連珠紋;研究;回顧;反思
聯珠紋又稱連珠紋、連珠、圈帶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幾何圖形的紋飾,是由一串彼此相連的圓形或球形組成,成一字形、圓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圓圈中有小點,有的則沒有,用以包圍主題紋樣,成為連珠圈。這種紋樣在傳統(tǒng)文獻中已有相關記載,如:“博古圖高六寸八分,深五寸,口徑一尺八分,腹徑一尺一分,容一斗七,合足腹及頸間皆作夔龍狀,間以雷紋于兩旁,又以連珠?!雹偕踔猎谟行┯涊d中,對連珠形式亦有描述:“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雹谧阋姛o論是應用于器物裝飾中的連珠紋,還是對連珠形式均已得到關注。由聯珠紋樣引發(fā)的還有一種重要的紋樣叫做聯珠團窠紋,聯珠團窠紋并不是主題紋樣,而是一種表現形式為骨架的圖案,即以大小基本相同的圓有規(guī)律地連接排列而成,這些圓通常由曲線或折線兩種表現方式共同構成。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為純聯珠,一為組合聯珠,是聯珠紋樣與其他主題紋樣組合而成的裝飾紋樣。
聯珠紋的樣式多以圓形為主,表示太陽,環(huán)形表示太陽光輝的放射,片狀、塊狀、不規(guī)則面積的存在很少,多表示“火”,即人造太陽。是古人想象中的人造太陽,是人們對宇宙相互關系認識前用來黑暗的光明使者,是史前文化太陽崇拜的繼續(xù)。也有吉祥、完滿、團圓之意。在夏代晚期爵和肇的腹部,已有實體的連珠紡,作單行或雙行排列,周圍以弦紋作界欄。商代早期的連珠紋是空心步圓圈,商代中期,連珠紋是空心小圓在內還有一點。連珠紋一般用作主紋的分欄線,或作為獸面紋的邊飾。連珠紋是用一個管狀器在陶匯范上印制的,因此,圓與圈之間的疏密雖不均勻,但也還自然。發(fā)展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于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聯珠紋,也經由中亞傳入中國,并得到中國中古時期工匠們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隋唐發(fā)展至鼎盛。經過中華民族審美標準的汰選過濾之后,聯珠紋早已失去其原本蘊含的波斯宗教意義,與中國原有的聯珠紋樣以及其他的裝飾紋樣相結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旨趣。聯珠紋在中國的發(fā)展對中國本土紋樣的形式和結構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中國傳統(tǒng)紋樣的題材領域注入了全新的元素。
近來雖然已經有學者對連珠紋樣進行了研究,但是所取得的成果卻不是很多,碩士論文1篇,學士期刊13篇,在閱讀了這些文章之后,本文筆者將這些文章的研究方向以及文章的主要觀點進行了一下說明和分析。
其一是以聯珠紋所在的載體為研究對象的文章有8篇,其中具有較高學術性的文章則以陳彥姝發(fā)表于《故宮博物院院刊》上的《六世紀中后期的中國聯珠紋織物》、李斌的《聯珠紋與中國古代織造技術》以及王靜的《中國中古時期織物中的聯珠紋》為重。雖然聯珠紋存在的載體有很多,青銅器、建筑瓦當、出土的文物、銅鏡、服裝等都有聯珠紋的出現,但是聯珠紋在織物中的運用是最頻繁、最著名的,故大多數關于連珠紋的研究都是以織物為載體的。
李斌的《聯珠紋與中國古代織造技術》與王靜的《中國中古時期織物中的聯珠紋》的論文方向、研究思路以及提出的觀點大體相似,皆重點論述了盛行于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聯珠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之后的發(fā)展、演變以及紋樣的轉型?!爸袊糯椢锏募y樣豐富多彩,其中由薩珊波斯傳入的聯珠紋織物因其閃耀著異域的獨特光彩,格外的引人注目。在這種外來紋樣的影響下,唐代逐漸發(fā)展起豐富多彩的聯珠紋織物紋樣及其變種紋樣,改變了以往幾何、動植物、云氣等紋樣,從寫意向寫實發(fā)展。唐代可謂中國古代織物紋樣大爆炸的時代,特別是聯珠紋織物紋樣對后世織物紋樣的影響甚大,它雖源自外域,卻在中國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織物紋樣?!雹邸笆⑿杏诓ㄋ顾_珊王朝時期的聯珠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由中亞傳入中國,并得到中國中古時期工匠們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隋唐發(fā)展至鼎盛。經過中華民族審美標準的汰選過濾之后,聯珠紋早已失去其原本蘊含的波斯宗教意義,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旨趣?!雹懿煌氖抢畋笠晃倪€針對聯珠紋相關的幾個概念性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其中重點是對聯珠紋的定義以及其起源進行了論述以及判斷,他列舉了爭論的三種觀點并給出了自己的判斷,認為“在東西方藝術中,聯珠紋紋飾很早就各自獨立產生,作為一種結構單純的幾何形式,它自發(fā)產生在互不關聯的文明中”⑤,廣義上的聯珠紋在中國古代青銅器、建筑瓦當等器物上早已出現,而狹義上的聯珠紋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波斯傳入中國的,主要運用于織物上。王靜的文章并沒有提及連珠紋的定義及起源問題,而是重點論述了聯珠紋傳入中國的禮數文化背景,通過波斯薩珊王朝與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fā)展論述了聯珠紋傳入中國的必要性,“波斯薩珊王朝的建立和覆滅與中國的魏晉南北朝處于同一個時代,由于絲綢之路的開辟架起了東西方交流的橋梁,伴隨著胡人商隊的悠悠駝鈴,薩珊王朝的文化、藝術、習俗、宗教等經由古代中亞地區(qū)漸漸的傳入中國”⑥。
陳彥姝的文章則與前兩篇文章大有不同,她通過新的角度來分析聯珠紋,她從文化的差異性來論述了聯珠紋傳入中國之后寓意與形式的改變。她認為聯珠紋在中國出現雖早,但是并未形成自覺連續(xù)的傳統(tǒng),而在公元前的西方錢幣上,早已出現了以聯珠紋環(huán)繞人頭像的做法,而中國絲綢上的早期聯珠紋圖案雖包含了西方的因素,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中國的聯珠紋只是借用了波斯的藝術形式,然后融入了自身的理解,選取中國人自己心目中與西方有密切聯系的題材與聯珠紋結合,從而使得聯珠紋喪失了原有的波斯國教——祆教的圖案寓意。所以“隨著文化背景的變更,聯珠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固有的圖案骨架,改變了最初的象征意義”⑦。
其二是從設計的角度去研究聯珠紋圖案的文章只有一篇,即高金蓮的《中國傳統(tǒng)聯珠團窠圖案與現代設計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此文與其他文章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他的多數文章都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聯珠紋,但是高金蓮卻是橫向地分析了聯珠紋的藝術特征,從分區(qū)顯色、構成美學、圖形符號、排列美學、審美心理等方面,縱向探討了聯珠團窠圖案與現代設計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脫離了載體研究方式的束縛,將連珠紋作為研究的主體,從美學形式出發(fā)分析聯珠紋的藝術特色,并將連珠紋與現代設計結合起來,說明連珠紋對現代設計產生的影響?!奥撝閳F窠紋樣在現代諸多設計領域中有所再現,主要體現在沿續(xù)古代圖案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表現手法有象征、寓意、符號和諧音等。現代設計師在造型設計、表現手法、色彩構成、圖形結構等方面對聯珠團窠圖形進行了傳承和創(chuàng)新?!雹噙@篇文章的重要之處就在于它沒有延續(xù)之前的研究思路,而是另辟蹊徑對聯珠紋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分析。
其三是分朝代的對連珠紋樣的研究的文章有王曉娟的碩士論文《北朝連珠紋樣探微》、梁瑩景的《莫高窟隋代的聯珠紋與隋王朝的西域經營》,本文將以王曉娟的碩士論文《北朝連珠紋樣探微》為主進行分析。北朝是一個充滿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在這個戰(zhàn)爭四起的時期,全國呈現大融合的局面。不僅如此,中西經濟、文化、生活的交流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各國使節(jié)、商人及佛教僧人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同時中國的傳統(tǒng)裝飾紋樣在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與大量外來裝飾題材相結合,從而給我國古代的紋樣史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北朝即為聯珠紋從波斯傳入中國的時代。該文主要論述了聯珠紋的運用以及形式的轉變,聯珠紋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瓦當、石窟、寺廟等方面,墓葬里的金銀器、陶器、瓷器、石棺床、漆棺畫等方面也涉及到聯珠紋的運用,作者通過大量的考古報告以、文獻資料以及圖片資料證實了聯珠紋的廣泛運用,“在北朝時期,聯珠紋的普遍應用是紋樣裝飾的特點之一,在各個場合的細部采用各種聯珠紋作為邊飾,并且與其他多種裝飾紋樣相互組合,這樣就使聯珠紋的應用更加靈活,也使其被廣泛的應用到各種場合”⑨。且通過類型學分析對北朝時期的連珠紋樣進行了分期,“根據聯珠紋圈的不同特征,將北朝時期聯珠紋劃分為3個不同型別:A型:圓圈形聯珠紋;B型:橢圓形聯珠紋;C型:變形聯珠紋”⑩。還論述了連珠紋樣與其他紋樣的組合,“它常與一些其它的外來紋飾以及中國的傳統(tǒng)紋樣相結合,取得較好的裝飾效果,最為重要的是與忍冬紋的結合。此外,聯珠紋與其他紋樣相互結合使用,如與弦紋、蓮花紋、動物紋樣等,使我國的裝飾紋樣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B11。
其四則是通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從而對聯珠紋進行研究,許新國的《連珠紋與哈日賽溝吐谷渾古墓發(fā)掘》、韓香的《聯珠紋飾與中西文化交流——以西安出土文物為例》以及薄小瑩的《吐魯番地區(qū)發(fā)現的聯珠紋織物》。但是在這類文章之中,聯珠紋樣的研究并不是文章的重點,故在本文中就不加以討論。
通過對之前研究文章的閱讀以及上文的討論分析,本文筆者認為在目前的聯珠紋研究上面還存在著爭議問題以及一些研究上的不足,存有巨大爭議的問題便是關于聯珠紋樣的定義問題以及其起源問題。關于聯珠紋概念的界定一共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陳彥姝的觀點:“聯珠紋是以連續(xù)的圓珠組成的紋樣,它或連成條帶,或組成菱格,或圍繞圓形主題圖案的邊緣。后一種是織物中聯珠紋的典型樣式,即所謂聯珠圈紋?!盉12第二種是趙豐的觀點:“聯珠紋其實并不是主題紋樣,而是一種骨架的紋樣,即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圓形幾何點連接排列,形成更大的幾何形骨架,然后在這些骨架中填以動物、花卉等各種紋樣,有時也穿插在具體的紋樣中作裝飾帶。”B13第三種是沈福偉的觀點:“聯珠紋圖樣是在一個連接一個的雙線圓輪中畫上各種鳥獸圖樣,雙線圓輪中又描上大小相等的圓珠,稱為聯珠。在各個大圓輪之間,常在上下左右四處聯接點的中間,又畫上大小型的聯珠紋圓輪。圓輪中間的鳥獸圖樣有立雁、立鳥、豬頭、獅子等常見動物。由于鳥獸圖樣常兩兩成對,左右對稱,所以又稱聯珠對鳥紋或聯珠對獸紋?!盉14通過對比邊可以發(fā)現趙豐和沈福偉認為聯珠紋是織物上的一種紋樣,用圓形作為聯珠紋的骨架,以聯珠在其上排列,圓形骨架里繪出各種主題紋樣,而陳彥姝的看法,則更加寬廣些,認為聯珠紋是一種裝飾紋樣,并不限于織物紋樣形態(tài)。但是本文筆者認為,聯珠紋樣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聯珠紋正如陳彥姝的看法,因為在中國古代建筑和青銅器、陶器等器物上確實存在著條帶和菱格式的聯珠紋,而狹義的聯珠紋如趙豐和沈福偉所言,在古代織物上一般是聯珠按圓形路徑排列為骨架,骨架內填以各種主題紋樣。
另外還存在爭議的是關于聯珠紋樣的起源問題,目前也存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連珠紋并非是一種受到外來影響后形成的裝飾紋樣,在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面就有出現;第二種觀點則認為連珠紋來源于中亞、西亞等地,通過絲綢之路從波斯傳入中原,屬于薩珊式,初唐時期的連珠圈內的主紋具有薩珊國教——祆教的含義;而第三種觀點則認為判斷聯珠紋樣是外來還是本土的,不能僅從聯珠紋本身入手,應緊密結合其組合紋樣來辨識。中國出現的瓦當中聯珠紋幾乎沒有體現外來紋樣影響的結果,而深受波斯薩珊影響的聯珠紋樣,多為聯珠圈紋,特指與典型波斯圖案組合出現的聯珠紋。目前呼聲最高的最能被認可的是第三種觀點,即聯珠紋在中國古代出現很早,但是一直沒有形成自覺連續(xù)的傳統(tǒng),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波斯的聯珠紋傳入中國,聯珠紋才被廣泛運用,并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在唐代的織物中聯珠紋的使用達到了頂峰。
即使已經有了如此多的研究成果,但是關于聯珠紋的研究也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關于連珠紋樣的研究不具備系統(tǒng)性,比較分散,大多數研究是把連珠紋放到某種載體中去研究。個人覺得在所有研究中所欠缺的就是對連珠紋發(fā)展與演變的整體梳理,中國原有的連珠紋樣是怎樣的一種演變,外來的連珠紋傳入中國之后連珠紋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改變,對這種裝飾圖案的發(fā)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還值得我們繼續(xù)進行相關研究。(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注解:
① 《三禮圖》卷四;
② 《前漢書》卷二十一上;
③ 李斌、李強、楊小明,《連珠紋與中國古代織造技術》,《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
④ 王靜、徐青青、馬冬,《中國中古時期織物中的連珠紋》,《科技信息——博士·專家論壇》;
⑤ 李斌、李強、楊小明,《連珠紋與中國古代織造技術》,《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
⑥ 王靜、徐青青、馬冬,《中國中古時期織物中的連珠紋》,《科技信息——博士·專家論壇》;
⑦ 陳彥姝,《六世紀中后期的中國聯珠紋織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
⑧ 高金蓮,《中國傳統(tǒng)聯珠團窠圖案與現代設計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服裝與面料》2014年第4期;
⑨ 王曉娟,《北朝連珠紋樣探微》第10頁,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⑩ 王曉娟,《北朝連珠紋樣探微》第22頁,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B11 王曉娟,《北朝連珠紋樣探微》第30頁,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B12 陳彥姝,《六世紀中后期的中國聯珠紋織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
B13 趙豐,《中國絲綢藝術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B14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參考文獻:
[1] 王靜、徐青青、馬冬,《中國中古時期織物中的連珠紋》,《科技信息——博士·專家論壇》;
[2] 李斌、李強、楊小明,《連珠紋與中國古代織造技術》,《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
[3] 韓香,《連珠紋飾與中西文化交流——以西安出土文物例》——《唐史論叢》;
[4] 高金蓮,《中國傳統(tǒng)聯珠團窠圖案與現代設計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服裝與面料》2014年第4期;
[5] 王敏,《連珠紋源流及其在新疆少數民族裝飾中的運用》(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新疆項目)“新疆少數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創(chuàng)意與設計》,2013年5月;
[6] 吳雁,《小議中國古代絲綢圖案構成》,《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2009年第6期下;
[7] 王樂、趙豐,《敦煌絲綢中的團窠圖案》(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歷史與文化》;
[8] 許新國,《連珠紋與哈日賽溝吐谷渾古墓發(fā)掘》,《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9月;
[9] 王曉娟,《北朝連珠紋樣探微》,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0] 陳彥姝,《六世紀中后期的中國聯珠紋織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