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軍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新課標的這一理念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應注意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1)通過具體實例了解軸對稱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質: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中,對應點的連線被對稱軸垂直平分。(2)能畫出簡單平面圖形(點,線段,直線,三角形等)關于給定對稱軸的對稱圖形。(3)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邊形、圓的軸對稱性質。(4)認識并欣賞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要真正掌握“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等概念并非易事,因此要讓學生多看一些跟生活中有軸對稱應用的圖片或實例,并多設計一些學生動手實驗操作為主的練習,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形成對概念的深層理解。教材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入手抽象出對稱圖形,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對稱美;通過剪軸對稱圖形的活動,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進而指出什么叫軸對稱圖形,什么叫對稱軸;然后,回顧所學的平面圖形,指出它們也具有對稱性,找出它的對稱軸和條數;最后安排了根據對稱軸一側的圖形畫出另一側的圖形,使學生體會到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邊的任意一點,都能在另一側找到一個唯一對應的點與它到對稱軸的距離對應相等。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的教材安排,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前面所學的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
上課伊始,為學生提供了各種類型的對稱圖片,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注意觀察這些圖形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快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觀察、討論學生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外部特點,并形成一定的表象,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為下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理解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
現實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之后,產生了什么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這些圖形為什么要做成對稱的等疑問。此時,老師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尋找答案。通過教師提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在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觀點,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三、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應用對稱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學生通過動手折一折、畫一畫,知道了哪些平面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并畫出它的對稱軸。在學生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知識之后,進入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小組討論、交流、評價。老師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做完每一個練習,師生、生生進行評價,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知識掌握的情況,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條件。
四、學生交流學習感受,延伸軸對稱圖形的知識
教學生活化不僅要研究課堂,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課外,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自覺地把所學知識用于實際生活。在學生做完練習后進入“課外閱讀”,了解更豐富的有關軸對稱方面的知識在生活中、建筑中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來于生活、歸于生活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把數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來思考問題,并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實現了學以致用,體現了數學的實用價值,使數學走進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