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順欣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老年人喘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6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基本治療方法相同,均采用硫酸特布他林片治療,治療組加用自擬平喘湯治療。結(jié)果:治療組用藥1月后總顯效率達到97.0%,且每周2劑可基本保持不復發(fā)。對照組用藥1月后總顯效率為78.8%,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結(jié)論: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老年人喘證有更好療效。
關鍵詞 中西醫(yī)結(jié)合 老年 喘證
【中圖分類號】R25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8-0074-01
1 臨床資料
筆者自2006年 11月 ~ 2013年12月,治療了老年人喘證66例,其中男34例,女32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60歲,平均73.4歲,病程1/2 ~ 12年,平均5.2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3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惡性病變及危急病情,且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兩組基本治療方法相同,均采用硫酸特布他林片治療,治療組加用自擬平喘湯治療?;局委煼椒ǎ毫蛩崽夭妓制?,每次0.5片,每日2次,口服。自擬平喘湯:葶藶子20g,紫蘇子20g,苦杏仁20g,桔梗15g,薤白10g,瓜蔞皮10g,紅花10g,炙甘草10g。兼熱象明顯者加桑白皮、地龍、浙貝、黃芩等;寒象明顯者加干姜、細辛、桂枝等;氣虛明顯者加黨參、黃芪等;陽虛者加蛤蚧、補骨脂、肉桂等;陰虛者加北沙參、天冬、枸杞等;痰盛者再加陳皮、半夏、茯苓等,無痰者去蘇子、葶藶子以補虛藥為主,隨證化裁用藥。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3.1 療效標準 顯效:呼吸平穩(wěn),紫紺明顯減輕;無效:用藥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jié)果 治療組33例中,服藥10天顯效12例,20天顯效17例,30天顯效3例,合計顯效32例,總有效率97.0%;對照組33例中,服藥10天顯效2例,20天顯效7例,30天顯效16例,合計顯效25例,總有效率78.8%。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而且,經(jīng)臨床觀察證明,堅持中醫(yī)西結(jié)合治療,服用硫酸特布他林片的同時,每周服用自擬平喘湯1~2劑,只要辯證準確,用藥得當,加上飲食、生活科學調(diào)理,心理調(diào)適,適當運動,即可保持呼吸基本平穩(wěn)。三個月后基本痊愈。
4 討論
喘證,古稱上氣、喘息。一般通稱氣喘。指以呼吸急促為特征的一種病癥。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 其發(fā)病與肺腎關系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的基本病理屬于“清濁相干,氣亂于肺。”(見《靈樞·五亂》)。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則為虛喘。實喘以祛除病邪為大法,虛喘當補元攝納為主。老年患者,病情復雜,有虛有實,還有上實下虛、肺實腎虛的虛實夾雜證候,均宜辨證施治。
自擬平喘湯的基本組成是葶藶子,紫蘇子,苦杏仁,桔梗,薤白,瓜蔞皮,紅花,炙甘草。方中葶藶子,紫蘇子,苦杏仁瀉肺平喘為主(純虛證去葶藶子和紫蘇子替換為補虛藥補虛平喘為主),桔梗、薤白、瓜蔞皮寬胸理氣為輔,紅花活血通絡為佐,炙甘草潤肺平喘為使,全方共奏瀉肺(補虛)平喘、寬胸理氣、標本兼治之效,與硫酸特布他林片同用可以起到協(xié)同作用,明顯提高療效?,F(xiàn)代研究表明, 葶藶子,紫蘇子可平喘、利尿、強心【1】;苦杏仁所含苦杏仁苷口服后,在下消化道分解后產(chǎn)生少量氫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樞而起鎮(zhèn)咳平喘作用【2】;桔梗所含的桔梗皂苷對口腔、咽喉部位、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反射性地增加支氣管粘膜分泌從而使痰液稀釋,易于排出,桔梗有鎮(zhèn)咳作用【3】,薤白辨證配伍其他藥物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液氣胸,均有不同程度療效【4】;瓜蔞所含皂苷及皮中總氨基酸有祛痰作用;瓜蔞制成注射液可治療喘息性氣管炎及肺心病哮喘【5】;紅花甙能消除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縮作用,消除血管平滑肌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并有抗氧化、抗氧自由基、保護心肌細胞、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和攜氧能力的作用【1】;甘草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去痰作用也較顯著,還有一定的平喘作用【6】。
參考文獻:
[1] 劉素云,顧粟. 中藥霧化吸入治療老年人喘證60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急救雜志,2004,3(11):184-185
[2] 高學敏.中藥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2:432
[3] 高學敏.中藥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2:423-424
[4] 高學敏.中藥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2:307
[5] 高學敏.中藥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2:419
[6] 高學敏.中藥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