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摘要:目的:回顧性總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3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的治療實例,探討穴位貼敷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療效。方法:隨意選取我院近3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2例,以自制中藥貼敷相關穴位,觀察患者治療后的肺部功能下降及復發(fā)情況。結果:中藥貼敷后患者肺功能下降趨勢減慢,復發(fā)率降低。P<0.05)。結論: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明顯療效,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藥;穴位;貼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8-0132-01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 ic obstructive pu lmonary d is-ease,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COPD患者反復發(fā)作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和沉重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1]。居全球人類死亡原因第4位,預計到2020年,COPD將成為全球第3位致死原因和導致經(jīng)濟負擔的第5位疾病,現(xiàn)已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重視。因此,探索有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方法勢在必行。我科采用中藥穴位貼敷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取得了一定成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年期間在我院住院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152例,年齡42~86歲,平均年齡(60±13.5)歲。由臨床醫(yī)生發(fā)給患者治療簡介并介紹治療方法,取得患者同意后,留取患者的詳細地址及電話號碼,以便聯(lián)系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2]:①有危險因素接觸史。②癥狀:慢性咳嗽、咯痰、呼吸困難。③肺功能檢查: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70%。為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說明氣流受阻,并不完全可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診斷標準[2]:患者出現(xiàn)超越日常狀況的持續(xù)惡化,并需改變基礎常規(guī)用藥,通常在疾病過程中,患者短期內咳嗽、咳痰、氣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膿性或黏濃性,可伴發(fā)熱等炎癥明顯加重的表現(xiàn)。與既往對比,肺功能、血氣分析惡化,胸部X線影像異常。
1.2 治療方法
1.2.1 藥物組成
白芥子、延胡索 、甘遂 、細辛 、肉桂 、小茴香 等按比例研末,姜汁調備用。
1.2.2 貼敷方法
1.2.2.1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臨床應用中可以結合中醫(yī)辨證論治選用心俞、膈俞、腎俞、脾俞、足三里、豐隆、天突等穴位。
1.2.2.2 先將貼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規(guī)消毒,然后取直徑1 cm,高度O.5 cm左右的藥膏,將藥物貼于穴位上,用5 cm×5 cm的脫敏膠布固定。每年夏季,農(nóng)歷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每2次貼敷之間間隔10天。每次貼時間為6—8h,也可根據(jù)患者皮膚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病人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連續(xù)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患者可以繼續(xù)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與治療前1年比較,冬季不發(fā)病為痊愈;發(fā)病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發(fā)病時間縮短為好轉;病情無減輕或加重為無效。
1.4 統(tǒng)計資料:采用SPASS13.0軟件。等級資料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無顯著性差異,P<0.05為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療效后與治療前相比,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不良反應:除1例患者因貼敷時間過長(超過10 h),貼敷藥物部位出現(xiàn)水皰(局部處理后,無礙)外,其余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2.3 典型病例,張某,女,73歲,有1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2009年夏季首次接受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患者平時畏寒,白色泡沫痰多明顯,選穴肺俞、膻中、大椎、定喘、膏肓臨、腎俞、足三里、豐隆,以中藥按操作規(guī)范于三伏天頭天進行貼敷,每次8小時,每10天一次,連續(xù)3年。結果患者在進行治療后首先出現(xiàn)畏寒癥狀緩解明顯,連續(xù)3年,未再出現(xiàn)急性加重。
2.4 治療期間發(fā)現(xiàn)3例患者下肢局部是水腫疼痛,經(jīng)穴位貼敷治療后意外發(fā)現(xiàn)局部水腫疼痛緩解。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用藥時候應注意:⑴鎮(zhèn)靜、麻醉劑:重癥呼吸衰竭病人應避免使用,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和咳嗽反射。⑵呼吸興奮劑:用量過大可引起惡心、嘔吐、煩躁、面部潮紅、皮膚瘙癢及肌肉震顫等不良反應,應注意觀察。⑶利尿劑:可引起低鉀,低氯性堿中毒而加重缺氧,脫水過度致血液濃縮、痰液黏稠而出現(xiàn)排痰不暢等不良反應;使用排鉀利尿劑時遵醫(yī)囑補鉀,監(jiān)測電解質變化。⑷洋地黃類藥物:病人由于慢性缺氧和感染,對洋地黃耐受性差,易發(fā)生中毒反應,應遵醫(yī)囑準確用藥,一旦出現(xiàn)中毒反應立即報告醫(yī)師并協(xié)助處理。⑸血管擴張藥物:應注意觀察血壓、心率變化。⑹抗生素:注意觀察感染控制的效果及不良反應。
三伏天“穴位貼敷”源于《內經(jīng)》“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的理論,是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的具體應用,臨床研究表明該方法可扶助人體陽氣,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減少疾病的復發(fā),同時該治療方法具有簡單易行、療效確切、副反應少,推廣性強的優(yōu)點,是廣大慢性肺疾病患者,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患者的福音。
參考文獻:
[1] 陳春林, 張仲達. 在體女性盆腔動脈血管網(wǎng)數(shù)字化三維模型構建方法及意義[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 011(04)
[2] 徐玉靜,歐陽振波,劉萍,陳春林. 磁共振成像在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 2011(04)
[3] 方馳華,蘇仲和. 數(shù)字醫(yī)學技術在胰腺腫瘤診斷和可切除性評估中的研究[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0(10)
[4] 歐陽振波,劉萍,余艷紅. 女性骨盆研究進展及意義[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0(02)
[5] 劉萍,余艷紅,陳春林,歐陽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 CT掃描計算機三維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應用[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 2010(01)
[6] 歐陽振波,張仲達,劉萍,陳春林,唐雷,李澤宇,黃睿,鐘光明,梁波,全顯躍,劉暢,鐘世鎮(zhèn). 宮頸癌子宮動脈血管網(wǎng)模型的構建及其三維可視化研究[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