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平 張生 曹興華
【摘 要】 目的 探討血清(1,3)-β-D葡聚糖(G試驗)在檢測侵襲性真菌病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動態(tài)檢測系統(tǒng)及配套試劑盒,對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漯河市中心醫(yī)院臨床疑似侵襲性真菌住院患者進行血清(1,3)-β-D葡聚糖檢測,分析G試驗在侵襲性真菌病和非侵襲性真菌病間的診斷作用及G試驗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者值和陰性預測值。結果 侵襲性真菌病組(1,3)-β-D葡聚糖均值為455±91.08 pg/ml,非侵襲性真菌病組(1,3)-β-D葡聚糖均值為46.88±15.97pg/ml,兩組結果有顯著差異。本試驗中G試驗靈敏度76.0%,特異度81.3%.準確性80.2%,陽性預測值52.8%,陰性預測值92.5%。結論 G試驗可作為侵襲性真菌病(IFI)的診斷指標,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關鍵詞】 (1,3)-β-D葡聚糖;G試驗;侵襲性真菌病
【中圖分類號】 R392.7 【文獻標識碼】 A
由于臨床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激素治療、腫瘤和免疫抑制治療、插管等侵襲性治療,使得深部真菌感染疾病日益常見,侵襲性真菌感染已成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侵襲性真菌病是指真菌侵入人體,在組織,器官或血液中生長或繁殖,并導致炎癥反應及組織損傷的疾病。實驗室傳統(tǒng)方法中,病理活檢可以確診,但取材困難,不易被病人接受。培養(yǎng)法受影響因素較多,且培養(yǎng)時間較長,不適宜做早期診斷。為能盡早診斷,近幾年真菌的抗原檢測受到極大關注,其中血清(1,3)-β-D葡聚糖應用最廣,已成為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之一[1]。為探討(1,3)-β-D葡聚糖在侵襲性真菌感染中的診斷價值,對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漯河市中心醫(yī)院疑似侵襲性真菌感染的116例住院病人進行回顧性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 標本取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漯河中心醫(yī)院疑似侵襲性真菌感染的116名住院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34例,平均年齡62歲。送檢科室分別來自呼吸科,血液科,腫瘤科,ICU病房。根據(jù)歐洲癌癥研究治療組織/真菌病研究組(EORTC/MSG)的診斷標準[2],將患者分為臨床診斷侵襲性真菌感染組(IFI組)和非侵襲性真菌感染組(非IFI組)兩組,其中IFI 25人,非IFI 91人。
1.2 儀器和方法 采用北京金山川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的MB-80微生物快速動態(tài)檢測系統(tǒng)及配套真菌檢測動態(tài)試劑盒,T02恒溫儀。對兩組患者早上空腹采血3-4ml。采樣過程要求用專用的無熱原真空采血管無菌操作。采樣后在2小時內及時送檢。樣本采集后在3000轉/分的離心機上離心5分鐘,取血清0.1ml加入0.9ml處理液內,在70℃恒溫儀中干熱10分鐘后,放入恒溫儀的冷卻區(qū)冷卻5分鐘。樣本處理液經加熱冷卻后,切忌振蕩,取上清液0.2ml加入反應主劑,待充分溶解后,需快速轉移至無菌無熱原平底專用試管中,之后插入反應通道,采用G試驗比色法測定。試驗結束后由標準曲線自動計算出待測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
參考閾值:陰性<60pg/ml,中介60-100 pg/ml,屬臨床觀察期,建議動態(tài)采血檢測。陽性>100pg/ml,建議再次采血以確診。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檢驗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配對X2檢驗。P<0.01為統(tǒng)計學有差異。根據(jù)統(tǒng)計學公式,計算G試驗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2 結果
詳見表1。
25人(1,3)-β-D葡聚糖均值為455±91.08pg/ml,其中陽性結果>100pg/ml者19例,陰性結果<60pg/ml者6例。以假絲酵母菌感染者(1,3)-β-D葡聚糖含量最高。
2.1 非IFI組(91人)(1,3)-β-D葡聚糖均值為46.88±15.97pg/ml,其中陽性結果>100pg/ml者17人,陰性結果<60pg/ml者74人。
2.2 IFI組(1,3)-β-D葡聚糖值與非IFI組間進行t檢驗,t值為9.47,P<0.01,兩組結果有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G試驗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19/(19+6)]×100%=76.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74/(74+17)]×100%=81.3%.準確性=[(真陰性+真陽性)/總例數(shù)]×100%=[(74+17)/116]×100%=80.2%,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19/(19+17)]×100%=52.8%,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74/(74+6)] ×100%=92.5%。
3 討論
(1,3)-β-D-葡聚糖廣泛存在于真菌細胞壁中,占真菌壁成分50%以上,可特異性激活鱟(Limulus)變形細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稱G試驗。當真菌進入人體血液或深部組織后,經吞噬細胞處理后,(1,3)-β-D-葡聚糖可從胞壁中釋放出來,在血液及其他體液中的含量增高[3]。2009年,新修訂的歐洲癌癥一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研究協(xié)作組和美國國立變態(tài)反應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組將(1,3)-β-D-葡聚糖納入侵襲性真菌感染擬診(probable)的標準之一[2]。
在臨床應用中,血清(1,3)-β-D葡聚糖(G試驗)除可以診斷常見的假絲酵母菌和曲霉菌感染外,還可以診斷少見真菌如鐮刀菌屬、鏈格孢、絲孢霉屬、肺孢子蟲等[4]的感染,是較好的IFI篩查指標。但毛霉菌細胞壁不含有(1,3)-β-D-葡聚糖,隱球菌具有較厚的莢膜,菌體裂解時(1,3)-β-D-葡聚糖釋放入血中的濃度很低,因此,該成分不能作為毛霉菌和隱球菌感染指標。在本次研究中,IFI組有6例假陰性。引起假陰性的主要原因有:①病原菌為隱球菌或毛霉菌。②標本采集后未及時送檢,導致(1,3)-β-D-葡聚糖分解代謝。③標本離心時間過長也會引起(1,3)-β-D-葡聚糖分解代謝。④定植菌幾乎不引起(1,3)-β-D一葡聚糖升高。在這6例假陰性患者中,2名是毛霉菌感染,3名假絲酵母菌感染者在檢測前用過抗真菌藥物,1名假絲酵母菌感染者標本放置時間過長,重新采血復查后G試驗變?yōu)殛栃?。其?9例IFI患者應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后有17例(1,3)-β-D-葡聚糖持續(xù)下降至正常值,與其臨床癥狀好轉相符合。在非IFI組,有17例G試驗陽性結果,出現(xiàn)假陽性的主要原因有①污染。②應用纖維素膜進行血液透析。③用過含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的靜脈制劑。④菌血癥特別是陽性球菌感染。⑤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等抗腫瘤類藥物。本文17例假陽性原因分別為:5例是槍頭污染引起;3例是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癥;2例是感染銅綠假單胞菌菌血癥;其他7例是腫瘤患者,檢測前用過白蛋白和香菇多糖等抗腫瘤藥物。連續(xù)多次檢測后有15例患者G試驗變?yōu)殛幮浴?/p>
本文研究中G試驗靈敏度(76.0%),特異性(81.3%),陽性預測值(52.8%),陰性預測值(92.5%),與趙醴[5]用同種方法研究G試驗的敏感度(81.8%),特異度(82.4%),陽性預測值(48.6%),陰性預測值(95.7%)結果相仿。目前認為,G試驗具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值,可以用來排除IFI。同時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特異度的優(yōu)勢,但陽性預測值較低,可能與試驗方法和測試人群有關。在應用G試驗時我們要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輔助檢查,最大限度排除其假陽性或假陰性,為患者的診斷提供更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黃曉軍,沈志祥,王愛霞,等.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7):554-556.
[2] De Pauw B,Walsh TJ,Donneily JP,et a1.Revised definitions of invasive funsal disease from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InvasiveFungal Infections Cooperative Group and the National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MycosesStudy Group(EORTC/MSG)Consensus Group[J].ClinInfect Dis,2008,46(12):1813-1821.
[3] Mennink—Kersten MA,Donnelly JP,Verweij PE.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galactomannan for the 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invasive aspergiliosis[J].LancetInfect Dis,2004,4(6):349-357.
[4] Cu6tara MS,Alhambra A,Moragues MD,et a1.De.tection of(1,3)-β-D-glucan as an adjunct tO diagnosis in a mixed population with uncommonproven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or with nn unusualclinical presentation[J].Clin Vaccine Immu-ml,2009,16(3):423-426.
[5] 趙醴,湯靜燕,王瑩,等.血漿B-葡聚糖檢NJL童侵襲性真菌感染早期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9,1l(11):90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