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予晗
摘 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小學生自身四方面因素入手,對小學生厭學問題的成因進行論述,并試圖通過對其形成因素的正確分析,得出有效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以消除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根源,達到促進小學生健康學習和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生;厭學;成因;對策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小學生厭學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厭學情緒往往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學習問題,輟學便是小學生厭學的一個極端表現。
一、小學生厭學問題現狀及影響
近年來,小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顯著,小學生厭學的表現主要有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搞小動作。課下不能夠及時、主動地完成作業(yè)及其他教學安排等。小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受到家長、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小學生厭學問題若得不到良好的緩解和解決將導致諸多不良后果。小學生厭學會阻礙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影響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小學生升學及今后學業(yè)發(fā)展,甚至影響學校教學質量及我國人才結構。
二、小學生厭學問題原因分析
(1)社會風氣與教育政策。“讀書無用”的社會風氣對小學生有一定的影響。社會現實表明:許多人在經歷了多年的學習后,所掌握的知識往往無法應用到實處。教育政策的實施問題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個難題。教育部新擬定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笆畻l規(guī)定”要求,小學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tǒng)一考試,從四年級開始,除語文、數學、外語每學期可舉行一次全校統(tǒng)一考試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統(tǒng)考。并且要求小學階段不留書面作業(yè)。對于政策的實施,各界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師擔心教育政策成為空談,在“向分看齊”的社會大背景下,很多家長都督促孩子爭分奪秒地學習。在社會背景不變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
(2)課程設置與教師素質。小學階段課程仍集中于基礎課程如語文、數學上, 而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思想品德等課程則略顯不足。而且, 千人一書, 教育內容刻板, 缺乏靈活思考的余地, 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作業(yè)。課業(yè)負擔繁重也是造成小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
很多教師會采取極端的方式管理犯了錯誤的孩子,例如,言語侵犯、體罰。 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自尊心有極大的影響,容易使小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在教師素質中,其教學方法始終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良好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學任務的有效實施、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之,晦澀、枯燥的教學語言,陳舊的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在走神狀態(tài)下很難進行有效學習,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很難達到理想的高度。學生在進行課后練習時容易力不從心。
(3)家長素質與家庭環(huán)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方法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F在的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驅使下,總是為孩子報各色輔導班。大量的課外輔導占用了許多課余時間,使孩子沒有時間做喜歡做的事情。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厭煩學習,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是剝奪了他們游戲時間的罪魁禍首。而他們一旦對學習表現出厭煩,所要面對的就是家長的高壓手段。孩子由于懼怕家長的謾罵、毆打,而不得不投身于學習。過分苛求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讓他們更討厭學習。
學習環(huán)境對于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于小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自制力、毅力都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對于學習時所遇到的外部干擾往往是沒辦法克服的,很容易被外部環(huán)境中的各項事物所吸引,而忽略眼下的學習,更可能丟開手頭的作業(yè)而投身于外部的游戲。
(4)學生自身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活動,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心理因素。在學習生活中由于個別學生智力發(fā)展的不足,有些時候很難跟上老師的進度,對于老師所講的內容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消化。而在理解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偏差,這就導致了學習成績不理想。不理想的成績會使學生產生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進而對學習產生厭煩。而有些學生明明學習很認真,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學習成績也始終不理想。歸根到底,其實就是智力因素的限制。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識記。
非智力因素是對客觀事物的對待活動,包括注意、動機、興趣、情緒、意志和性格個性心理特征方面因素。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學習動機的強弱、學習的意志品質是否持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小學生也有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學科,對于不喜歡的學科,小學生做出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不學。在他們不喜歡的學科課堂上,學習內容很難提起他們的興趣,這自然會導致他們的厭學。
三、小學生厭學問題解決對策
針對小學生厭學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小學生緩解厭學這一心理狀態(tài),使之快樂、輕松、健康地學習。
(1)增強社會規(guī)章實施力度。法律部門應制定相應的關于未成年人健康的法律條款,同時加大對網吧的監(jiān)管力度,防止未成年兒童沉迷于網絡游戲。電視媒體應多播放勵志節(jié)目,促進健康學習正能量的傳播。教育部門應根據教育實際制定教育政策,使小學生輕松、快樂地成長。
(2)調整課程設置,提高教師素質。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學校應該調整課程設置,增添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課程,使學生勞逸結合,有效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首先,小學課程設置應具有科學性與知識性??茖W的知識有助于小學生拓展思維,并且滿足小學階段對小學生課業(yè)水平的需要。其次,增強課程設置的社會性與個體性。這里所指的社會性是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程度。只有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課程才能更容易地被小學生所接受,并且也更有助于促進小學生的發(fā)展。個體性是指要根據小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需要設置課程,不能超出小學生能力所接受的范圍。第三,在課程設置中要使學科課程與非學科課程互為補充。學生從學科課程中獲得的知識具有系統(tǒng)性與連貫性。活動課程是學生獲得關于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實體驗,提供給學生更為廣泛的學習空間和更為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只有從學生內心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根本有效地緩解小學生厭學情況。多方面的課程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發(fā)揮教師指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兼主導者,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發(fā)展有重大的影響。作為教師,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這里的專業(yè)知識不只局限于科學文化知識,還包含教育教學方法知識、教學引導知識、學生心理知識。就教學方法而言,靈活多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本身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教學。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提出發(fā)人深思、能夠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促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
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緩解小學生厭學的一個良好對策。學生喜歡一門學科很多時候是從喜歡一個老師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容忍學生遇到問題時的偏執(zhí)。教師此時應予以學生引導,才能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教師的關心與愛護為小學生對學習的熱愛提供了動力。教師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正視每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與缺點,從正確的方向加以引導,使孩子發(fā)現自身的閃光點。幫助孩子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著名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興趣是一切學習活動的根源?!?/p>
(3)建立和諧親子關系。家長應該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明確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不管孩子是否有能力達到。家長應該重新認識教育的意義,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績,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4)促進小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fā)展。小學生智力發(fā)展有順序性、階段性、差異性、不平衡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教學的循序漸進,抓住小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進行教學。并且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掌握小學生厭學的內在心理規(guī)律及外在表現,根據不同的表現探究其行為形成的本質原因。我們就能夠根究不同形成原因,采取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緩解措施,進而幫助小學生解決厭學這一問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小學生厭學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小學生課業(yè)的順利開展,有助于教師課程的有效實施,有助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鳳義.淺談小學生厭學的心理原因及解決方法[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30).
[2]李洪玉,陰國恩.中小學生學業(yè)成就與非智力因素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1997(5).
(黑龍江哈爾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作者系哈爾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2010級學生。項目名稱:哈爾濱學院2013年學生科研項目“小學生厭學現象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HXS3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