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僅顯示出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截然異趣的風格特色??鬃釉谖幕c思想史上的意義,無疑首先是在他最先豁明了中國上古文化的道德特質,以及直下肯定人是天賦德性的,由此他才強調(diào)人必信、必仁,方能立社會、成君子,并開創(chuàng)了此后蔚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學派。蘇格拉底則將哲學探問的方向引入到了對于德性和人生關系這點上,明確提出了德性即知識之類的觀點,也就是說,人可準確地獲得的知識,首先是在對于人的道德德性的了解和把握,對西方哲學的影響不可小覷。
關鍵詞:孔子 蘇格拉底;文化;故事
前幾日看央視《百家講壇》曾仕強教授講易經(jīng),談到一個與孔子有關的傳說:說的是一個孔子的弟子與另一個人爭論,他說“一年有四季”,那人卻說“一年有三季”。最后讓孔子評判,孔子判那個人勝,理由是那是個蜢蚱人,他本來就沒有見過冬季,站在他的角度看一年就是只有三季,你如何與他計較?
今早又看《說文解字》頻道釋果寧法師講人生,也談到一個與孔子有關的傳說:說的也是一個孔子的弟子與一個人爭論,他說“三八二十四”,那人卻說“三八二十三”。最后讓孔子評判,孔子也是判那個人勝,理由是他們曾經(jīng)打賭,如果那人輸,就要輸腦袋;而孔家弟子輸,只輸帽子。以損傷我之小利益來換取他人之大利益,合算!
關于這第二個故事為什么要判那人勝的理由,以前還聽到過另外的一種說法,即“寧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說句話”、“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其中的道理與第一個故事類似,站在他的立場上就只能有那個結果,你又不可能讓他改變立場,何必與他計較呢?
在上面的兩個故事中,本來孔家弟子都是對的,但孔子卻均判對方獲勝,雖然有許多具體的理由,但其深層原因就在于“寬容”兩個字。這是一個大原則,我們遇到事情,即使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只要掌握了大原則,就將會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很快把矛盾化為烏有。
但是,話又說回來,寬容是對的,但是要有底線,不能無原則的寬容,不能不講對錯的寬容,尤其在原則問題上更是如此。反之,那不叫寬容,而是叫縱容。
在現(xiàn)代社會,因為有了科學手段,當我們遇到類似于像這兩個故事中的情況時,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的推理和論證,使對方理屈詞窮,自認失敗。而不應該黑白顛倒,讓錯誤的觀點占了上風。
但這僅僅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事實上,現(xiàn)實中的爭論,往往并不是像這兩個故事中說的那樣事實清楚,黑白分明,對錯立判。而是雙方觀點中常常是對與錯互相纏繞交錯,很難辨別,即所謂“似與不似”。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一點寬容的大原則,給對方充分辨別的余地,多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進入對方思維來思考問題,就可能會更加容易取得共識,從而得到求同存異之效果,取得雙贏之結局。
關于蘇格拉底也有許多的故事:比如,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nèi)湹乩镎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p>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后,就陸續(xù)走進了麥地。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你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jīng)到頭了?!边@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碧K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麥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給我們許多思考,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僅顯示出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截然異趣的風格特色,而且在其成長歷程中還呈現(xiàn)出雙向悖逆的不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中國文化以抒情表現(xiàn)為中心,重視詩人的主觀情義的表達。西方古典的文學傳統(tǒng)則更加關注反應客觀現(xiàn)實,借以引導讀者認識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與生活中的真善美。
孔子把學生當作未開墾的荒地,自己只須在上面播種知識就行;而蘇格拉底則不然,他不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智慧,也不認為別人比自己更有智慧,但他相信一點:和別人辯論,進行思想碰撞是獲取智慧的好辦法??鬃雍蛯W生的關系是先知對未知的關系,而蘇格拉底則認為人人都可以和他平等地進行辯論。有人可能會提出異議:孔子不也主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嗎?其實孔子的學不過是全盤接受他人的教誨而已,與他的學生的學并無二致。
中國神話的歷史化給中國古代文學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使文學的抒情能力得到迅速的發(fā)展,使中國成了抒情詩的王國。中國文學的源頭是《詩經(jīng)》與《楚辭》?!对娊?jīng)》產(chǎn)生與流傳的時間與荷馬史詩大體相近,其成書的時間也相差無幾。但是荷馬史詩具有神話色彩的敘事詩,贊美勇敢,歌頌英雄,頌揚戰(zhàn)爭,肯定攻伐,而《詩經(jīng)》則有嚴格的社會道德標準,以人為核心,贊美良知與情操,歌頌勞動、愛情、友誼和各種為國為民而獻身的正義行為。
從文化背景上看,蘇氏之前的西方哲學大抵都是以探究宇宙本原及世界構成為導向的,但大都都是各持己見,訖無定論,以至人們開始懷疑了解宇宙的能力,但蘇氏則將哲學探問的方向直下引入到了對于德性和人生關系這點上,明確提出了德性即知識之類的觀點,也就是說,人可準確地獲得的知識,首先是在對于人的道德德性的了解和把握。由這一方向,此后就有柏氏及亞氏對于理性和德性繼續(xù)探究,以至直接影響到后來的中世紀神學及近代康德等人的道德哲學。
由上述對二者歷史文化背景及主要學術思想的粗略了解,我想若蘇格拉底與孔子得幸相遇,將會發(fā)生怎樣的思想撞擊和智慧交流,這一點大概還是可以約略預見的。
我想由于雙方畢竟各有其底蘊,但又都以探求道德及人生真理為旨歸,蘇格拉底真實地不惜為真理而死,而孔子也強調(diào)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最后我仍然堅持如果二人相見,其主要景況大抵不外乎兩種:一是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二是雙方交談言笑甚歡,互有教益,互取其長。
參考文獻:
[1]《西方哲學史》(第二版)人民大學出版社張志偉/主編
[2]《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 出自《云夢學刊》 朱平珍
[3]《論語》子路篇第十三13.18
[4]百度百科 蘇格拉底
[5]《論語》為政篇第二2.1
作者簡介:楊法強(1984—),男,漢族,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