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現狀調查研究

2014-05-24 15:47:10周金輝李曉飛
中國遠程教育 2014年9期
關鍵詞:日志利用微信

□ 周金輝 李曉飛

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現狀調查研究

□ 周金輝 李曉飛

本研究首先界定了基于手機媒介的學習行為的四種表現形式:基于手機的信息瀏覽、信息發(fā)布、信息交流、問題解答的學習行為。其次對山東省日照市6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了他們上述四種學習行為的現狀。最后對10名不同專業(yè)大學生進行了個體訪談,進一步分析了當前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表現較為顯著;基于微信的信息瀏覽與發(fā)布對大學生學習有較大促進作用;基于手機的問題解答的學習行為主要表現為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手機搜索功能對大學生學習思維方式產生兩面性的影響?;谏鲜鲅芯拷Y果,本研究提出了優(yōu)化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的策略建議。

手機媒介;大學生;學習行為

一、引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CNNIC)在京發(fā)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已達到5億,占網民總數的81%[1]??梢婋S著智能手機的開發(fā)、3G技術的普及和無線網絡的覆蓋,手機應用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的手機用戶群,手機在其生活、學習中已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不僅利用手機娛樂消遣、交流情感、排解壓力,還利用其增長知識、輔助學習。

本文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大學生基于手機媒介的學習行為的現狀,并通過個體訪談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對基于手機媒介開展學習的態(tài)度、思維方式等等,力求發(fā)現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合理的優(yōu)化策略,引導大學生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手機來促進學習。

二、基于手機媒介的學習行為概念解析

(一)學習

學習是指基于經驗而引起行為或行為潛能相對一致的變化的過程[2]。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學習包括外在行為的變化以及內在認知的變化。同時這些變化是由經驗引起的,而非自然的成熟成長引起的,也不是由偶然因素導致的。這里所指的學習是在廣泛意義上講的,它包括了人和動物的學習。而狹義上的學習,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是學生自主或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掌握社會和個體經驗而使認知或行為發(fā)生相對持久變化的過程[3]。因此,大學生的學習是指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或自主利用各種手段獲得專業(yè)知識、掌握社會經驗,使得身心狀態(tài)趨于健康、穩(wěn)定、成熟的過程。

(二)學習行為

《現代漢語詞典》中把“行為”界定為“受思想支配表現在外的活動”。由此可見,行為是可被觀察、記錄和描述的外在表現[4]。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是一種有結構、有層次的系統(tǒng),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客體、工具、主體所在的群體、群體的組織規(guī)則和任務分工等要素,是個體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雙向交互的過程。因此,學習行為作為人類行為的一種,通常被界定為學習者在某種動機指引下為獲得某種學習結果而進行的活動總和[5]。相應的,學習行為的主體是學習者,客體是學習者要學習的知識、經驗或技能等對象,工具是學習者在學習時所使用的設備、資料書等,行為的環(huán)境既包括學習場所這種硬環(huán)境,也包括學習者群體所形成的氛圍這種軟環(huán)境。由于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學習行為不僅包括人們可以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如查閱、練習、交流等;也包括一些內隱的思維活動,如分析、記憶等;是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與學習相關的行為的總和[6]。

綜上所述,學習行為可以界定為:學習者借用各種學習工具來達到某種學習結果或學習目標的行為過程。從學習行為的表現形式來看,可以將其分為外顯的行為過程和內隱的思維過程;從學習行為的正式與否來看,可以將其分為完整的傳統(tǒng)課堂學習行為和零散、隨意的課后自主學習行為。

(三)基于手機媒介的學習行為

1.手機媒介

匡文波將手機媒體定義為:“以手機為傳播終端,以網絡為傳播平臺,以互動為傳播應用,以快捷為傳播效果,以定向為傳播目的,以分眾為傳播目標,能夠便捷、快速地傳播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具有智能化手機功能的信息媒體”[7]。

朱海松對手機媒體的定義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以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也稱為移動網絡媒體”[8]。

鑒于目前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手機媒介可以定義為:以手機為視聽移動終端,以計算機網絡和電信網為傳送接收平臺,以各種媒體形式(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為傳播載體,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內容傳送與接收的個性化信息傳播媒介。其應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電信網的手機短信、手機彩信,基于計算機網絡的手機搜索引擎、手機微信、手機微博、手機人人、手機小說、手機視頻等手機客戶端。

手機媒介區(qū)別于其它媒介的最主要特征是網絡應用的移動性、內容的個性化以及信息傳播的交互性。

2.基于手機媒介的學習行為

根據以上對學習行為內涵的分析,將手機媒介界定為學習行為系統(tǒng)中的工具要素。結合手機媒介的涵義及特點,參照網絡學習行為特征[9],按照學習者利用手機媒介獲取信息方式的不同,可將基于手機媒介的學習行為劃分為四種表現形式。

第一,基于手機的信息瀏覽的學習行為。這類學習行為主要表現為學習者通過瀏覽儲存在手機內的,或利用手機無線上網功能獲取的各種信息資源來輔助學習的行為過程。其中輔助學習的形式主要包括獲取知識和技能、完善學習方法、汲取積極正面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等,信息資源主要來源于手機微博、微信、博客日志、電子書、手機報、貼吧以及一些專業(yè)類或生活類的視頻、音頻資源。

第二,基于手機的信息發(fā)布的學習行為。這類學習行為主要表現為學習者利用手機中的特定功能或服務項目向外界發(fā)布、分享學習成果和學習體驗的行為過程,通過發(fā)布學習成果來展現自己、實現個人價值。例如基于手機客戶端發(fā)表或轉發(fā)有關自己學習感想的文章、博客、微博,以及在貼吧發(fā)帖等。

第三,基于手機的信息交流的學習行為。這類學習行為主要表現為利用手機中的特定功能或服務項目實現實時或非實時學習交流的行為過程。例如通過電話、短信、手機微信、手機QQ、手機郵件等交流學習想法、學習成果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等。

第四,基于手機的問題解答的學習行為。這類學習行為主要表現為學習者在遇到專業(yè)或非專業(yè)問題時主動利用手機媒介來尋求答案的行為過程。其主要特點就是在學習者身上體現出明確的目的性和主動性。例如利用手機瀏覽器搜索專業(yè)學習資料、英語學習資料、實用技能、日常問題的答案,以及利用手機詞典軟件查單詞等。

三、調查方法與過程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山東省日照市大學城幾所高校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覆蓋工學、理學、藝術學、醫(yī)學等專業(yè),樣本采集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了問卷與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

第一步是開展問卷調查。根據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的四種表現形式編制問卷。問卷有針對性地設計了47道測試題目,主要涵蓋五個方面: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信息瀏覽學習行為狀況、信息發(fā)布學習行為狀況、信息交流學習行為狀況和問題解答學習行為狀況。問卷中單選題目的設計,除個人基本信息外,主要采用了李克特五分量表的方式。按照所調查行為的頻繁程度,每個問題的回答均設有五個選項:“總是”、“經?!?、“偶爾”、“很少”、“從不”,分別標記為5、4、3、2、1。每個被調查者的行為就是其對各道題目的回答所對應的分數,這一分數用于說明被調查者使用手機及其用于學習的頻繁程度。

第二步是實施半開放式的個體訪談。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進一步剖析問題的原因,并對常用手機軟件的輔助學習情況、基于手機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基于手機應用的學習思維方式的現狀進行更深入調查,以補充和驗證調查結果。調查選取了10名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分別來自教育技術學、印刷學、廣告學、新聞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其中大一學生2名,大二學生4名,大三學生2名,大四學生2名,男女比例為1:1。

(三)調查過程

本調查于2013年10月發(fā)放問卷600份,回收589份,回收率為98.5%。剔除明顯回答錯誤、項目缺失等原因造成的無效問卷3份,有效問卷586份,有效回收率為97.7%,利用SPSS19.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統(tǒng)計檢驗。之后,筆者對10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并對訪談記錄進行分析。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選取了來自7個不同學科門類的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考慮到大一新生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生活,未形成穩(wěn)定的手機使用習慣;大四學生大都忙于就業(yè)或考研,用手機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選取大二和大三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二)大學生應用手機的基本情況

1.手機持有及使用情況

調查發(fā)現,約91.1%的被調查者擁有智能手機,所有的調查對象都表示能夠通過2G或wifi接入因特網,這一數據遠高于當前我國手機上網普及率水平(78.5%)[1]。另外,對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頻繁程度進行調查,所有調查對象均表示每天都使用手機,其中約85%的大學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機較為頻繁(見圖1)。可見無論是用于交流聯絡還是信息瀏覽等,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必需品。

2.利用手機通信交流的情況

手機憑借其便攜性特點在即時通信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基于手機的交流形式主要包括接打電話、收發(fā)短信、收發(fā)電子郵件以及QQ、微信聊天等。調查發(fā)現,接打電話是幾乎所有被調查者都經常使用的功能,其次是基于手機聊天工具進行交流。由圖2可以看出,經常和偶爾利用手機聊天工具的大學生所占比重較大。這主要歸因于手機聊天功能不斷增強,大學生可以直接利用手機聊天軟件進行視音頻交流,同時上網資費不斷下調,無線網絡覆蓋范圍越來越廣,這些都使得大學生樂于用手機聊天工具聯系交流。

圖1 大學生使用手機頻繁程度

圖2 大學生手機聊天頻率分布情況

另外,圖3表明,大學生利用手機收發(fā)電子郵件的頻率較低,僅約9.2%的調查對象表示較為經常使用手機收發(fā)郵件??梢娎檬謾C收發(fā)電子郵件還沒有成為大學生手機交流的一個主要方式。究其原因,電子郵件作為一種較為正式的交流方式,只有在學習、工作等正規(guī)事務方面才偶爾用到,而且電子郵件一般帶有附件,一些文件還不能在手機上編輯操作,所以學生們偏向于用電腦收發(fā)郵件。

圖3 大學生手機收發(fā)電子郵件頻率分布

3.利用手機接入社交網站的情況

社交網站(SNS,SocialNetworkSite)是基于個體之間關系建立起來的網絡站點,用戶通過添加好友,上傳、分享資料,與好友互動等實現人際關系的管理和拓展[10]。在社交網站中,人人都會形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關系網,在人際交流中每個人都是行為主體,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fā)布者、分享者,且每個人的身份都具有真實性,這有利于用戶交往的便利??偨Y社交網站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交互性、去中心化、開放性、真實性[11]。

作為敢于嘗試新事物、樂于交流的大學生群體,使用社交網站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如人人網、QQ空間、微博、豆瓣等都是大學生經常登錄的網絡站點。經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經常接入的網站主要包括微博、QQ空間和人人網。其中約48.5%的被調查者表示使用微博較為頻繁(調查對象選擇“總是”或“經常”選項),約47.6%的大學生使用QQ空間和人人網的頻率較高。微信作為一種較新的社交平臺,相較其它交流平臺,其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約27.4%,使用較為頻繁)。而使用貼吧的大學生也相對較少(約14.5%,使用較為頻繁)。究其原因,大學生在因特網上的社交圈子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現實生活中社交關系的基礎之上的。人人網、QQ空間、微博中的好友關系大多是直接從現實生活中遷移過去的,身份具有真實性。而貼吧則側重于按照興趣愛好結成好友關系,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認識,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使用的人數較少且使用頻率較低。

4.手機報的使用情況

手機報是較早的多媒體手機業(yè)務,目前大學生對此的使用情況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看出,自己定制手機報的大學生占18.94%,而25.26%的大學生手機中的手機報業(yè)務是移動、聯通等通信運營商提供的必選增值業(yè)務。由于手機接入因特網越來越方便,所以大部分學生都不再訂閱手機報業(yè)務,這是隨著手機無線網絡服務日益完善后的必然趨勢。具有較高信息素養(yǎng)的大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無線上網功能隨時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而無需專門定制新聞類的手機報服務。調查自行定制手機報的大學生,發(fā)現他們定制的手機報也是具有較強針對性的高校手機報。這些手機報可以為其提供即時高校信息,如本校及其臨校的選修課信息、本區(qū)域的專兼職就業(yè)信息、校內跳蚤市場信息等。這些信息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能為其生活、學習提供便利。

圖4 大學生使用手機報情況

(三)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現狀

1.基于手機的信息瀏覽學習行為現狀

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群體在手機上利用微博、微信以及QQ空間、人人網等來輔助學習的頻率較高,分別約有46.1%(日志)、43.5%(微博)、26.1%(微信)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通過瀏覽這些平臺上的信息來獲取知識和技能、完善學習方法、汲取積極正面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等(見表2)。

表2 基于手機的信息瀏覽學習行為頻率

利用Spss中的雙變量相關分析功能對“瀏覽手機微博”和“基于瀏覽微博的學習行為”兩個變量作相關性分析(見表3)。根據兩變量的等級劃分類型,利用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檢驗是否大學生瀏覽微博的頻率越高,將其用于輔助學習的頻率也越高。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瀏覽手機微博與基于瀏覽微博的學習行為之間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ρ= 0.486<0.5,表示兩者之間存在低度相關且為正相關。兩者之間不相關的雙側顯著性Sig.(2-tailed)= 0<0.01,表示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否定了兩者不相關的假設。因此可以得出,大學生瀏覽手機微博與其基于瀏覽微博的學習行為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大學生瀏覽手機微博行為對其利用此渠道來輔助學習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表3 瀏覽手機微博與基于瀏覽微博的學習行為的相關關系

在被調查者中,較頻繁通過瀏覽手機微信來學習的大學生僅占27.1%,約一半(52.1%)的大學生表示很少甚至從未通過瀏覽手機微信來學習。但對“瀏覽微信”和“基于瀏覽微信的學習行為”兩個變量作相關性分析,由表4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瀏覽微信與其基于瀏覽微信的學習行為之間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ρ=0.712<0.8,表示兩者之間存在中度正相關,相關系數超過利用微博輔助學習的相關系數。兩者之間不相關的雙側顯著性Sig.(2-tailed)= 0,否定了兩者不相關的假設。所以大學生瀏覽微信與其基于瀏覽微信的學習行為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瀏覽微信的行為對其利用此渠道來輔助學習有較大程度的促進作用。

表4 大學生瀏覽手機微信與基于瀏覽微信的學習行為的相關關系

此外,約46.1%的大學生表示基于瀏覽日志的學習行為較為頻繁。對“瀏覽日志(包括人人、博客、QQ空間等)”和“基于瀏覽日志的學習行為”兩個變量作相關性分析得出(表5),大學生瀏覽日志與其基于瀏覽日志的學習行為之間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ρ=0.451<0.5,表示兩者之間存在低度相關且為正相關。兩者之間不相關的雙側顯著性Sig.(2-tailed)=0,否定了兩者不相關的假設。所以大學生瀏覽日志與其基于瀏覽日志的學習行為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瀏覽日志對其利用此渠道來輔助學習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影響程度不夠明顯。

表5 大學生瀏覽手機日志與基于瀏覽日志的學習行為的相關關系

由以上三部分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利用手機瀏覽信息的行為與基于此的學習行為之間相關性最強的是基于手機微信的信息瀏覽行為,而調查結果顯示三者中微信的使用頻率是最低的。通過深入訪談調查,受訪者表示一旦在微博上收聽了一些感興趣的微博主頁后,再瀏覽微博就常會有一些廣告或與主頁主題無關的內容摻雜進來,信息較為雜亂,很難獲取有用信息。而微信相對比較整潔,在關注了微信上的公眾號后,每天都會收到相關主題的信息資源,沒有無關信息的干擾。因此,與微博相比,基于微信瀏覽的學習行為效果更為顯著。然而由于微信以其強大的社交功能打入市場,很多學生認為手機微信主要用于通信交流,并沒有了解到其通過公眾號的訂閱可以獲取個性化信息的功能,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并沒有把微信作為有效獲取信息的平臺。

另外,受訪者表示,在QQ空間中的日志大都來自好友的分享和轉載,不易選擇自己感興趣且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因此其輔助學習的程度也相對較低。

2.基于手機的信息交流學習行為現狀

調查發(fā)現,約56.4%的大學生表示基于手機聊天工具交流學習的行為頻率較高,僅有10.6%的被調查者較為經常地利用手機郵箱交流學習問題(如表6)。

表6 基于手機的信息交流學習行為頻率

分別對“手機聊天”與“基于手機聊天的學習行為”、“手機郵箱”與“基于手機郵箱的學習行為”兩組變量做相關性分析(如表7),發(fā)現兩組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ρ分別為0.503(手機聊天)、0.750(手機郵箱),Sig.(2-tailed)=0??梢?,電子郵件作為一種較為正式的交流方式,會被大學生用來交流學習上的事務。大部分學生用手機郵箱的頻率并不高,但它對大學生的學習輔助程度較高。而對于大學生常用的手機聊天工具,由于其交流方式的非正式性,它對大學生交流學習的輔助作用相對較小。另外受訪者表示,周圍同學基于手機聊天工具的學習行為主要表現為通過班級QQ群開展師生之間的教學交流,如作業(yè)任務的通知、學習資源的分發(fā)等。

3.基于手機的信息發(fā)布學習行為現狀

在常用的網絡站點中大學生熱衷于用手機接入微博、微信和QQ空間、人人網,因此,筆者比較分析了大學生“總是”或“經?!蓖ㄟ^發(fā)布、轉發(fā)微博、微信和日志來分享學習成果、感想的行為頻率(見表8)。

表7 手機交流與基于手機交流的學習行為的相關關系

表8 基于手機的信息發(fā)布的學習行為頻率

由表8可以看出,基于三類平臺的信息發(fā)布學習行為頻率大小排列為:微博(34.6%)>日志(34.5%)>微信(17.7%)。分別對大學生發(fā)布、轉發(fā)微博、微信、日志與基于這三種平臺的信息發(fā)布學習行為做相關性分析,相關性大小排列為:微信(0.626)>日志(0.499)>微博(0.459)。且兩者之間不相關的雙側顯著性Sig.(2-tailed)均為0<0.01,否定了兩者不相關的假設。所以,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手機信息發(fā)布行為對其利用此渠道來輔助學習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影響程度大小為微信>日志>微博。此結果的原因,通過訪談發(fā)現是由于微博界面中無關信息的干擾較多、娛樂性強,大學生在接入微博平臺時是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并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因此不會主動發(fā)布有關學習經驗或成果的信息。而且有受訪者表示微博只是自己獲取信息的平臺,沒有添加好友,也就沒有發(fā)布、分享信息的意向。而接入微信平臺時,他們可以通過訂閱微信公眾號,定期自動獲取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繼而發(fā)布或轉發(fā)相關的學習體驗或成果。

4.基于手機的問題解答學習行為現狀

手機搜索功能對大學生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知識類問題有非常顯著的幫助,方便、快捷、有針對性的特點使手機搜索廣泛應用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問卷主要針對以下四項基于手機的問題解答學習行為進行調查:查找專業(yè)資料、查找實用技能、查找英語資料、搜索日常小問題答案。調查發(fā)現,大學生利用手機搜索功能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行為頻率最高(如表9)。

表9 基于手機的問題解答的學習行為頻率

在被調查者中,經常和總是在遇到生活問題時用手機搜索答案的約占66%,很少或從不用手機查找功能的僅占13%,可見大學生已經把手機搜索功能當作解決日常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另外,由于在大二、大三階段學生開始準備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調查結果顯示利用手機查找英語學習資料的學習行為也較為頻繁,近一半的調查對象表示經?;蚩偸抢檬謾C查找英語學習資料。訪談發(fā)現,他們經常利用手機的軟件詞典(如有道詞典、金山詞霸)查單詞或翻譯等。

相對而言,大學生不太熱衷于利用手機查找專業(yè)學習資料和實用技能,表示經常利用手機查找專業(yè)學習資料和實用技能的分別占34.3%和35.4%。在專業(yè)知識方面,他們更傾向于查找專業(yè)書籍,或利用學校電子文獻期刊庫搜集相關資料,而這些專業(yè)資料利用手機的普通搜索功能是無法獲取的,因此利用手機查找的頻率相對較低。由于實用技能的搜索與學習是完全依據個人興趣實現的,學習時間和頻次并沒有硬性要求,因此學生利用手機查找實用技能的學習行為不是很頻繁,而且有的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因此也不會主動去尋找相關的學習資料。

5.對基于手機學習的認識

雖然智能手機的娛樂功能占據了學生很大一部分時間,但其所附帶軟件的強大功能對大學生的學習也起到了顯著的積極作用。在訪談中,受訪者大都表示手機對自己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手機上網不只是一種娛樂活動,對他們擴展視野、增長知識也有很大的幫助,主要體現在信息搜索和信息瀏覽兩個方面。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網絡平臺(如微博、微信、鮮果網等客戶端)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手機搜索功能讓他們快速找到面臨問題的答案,有目的地學習相關知識。

另外,在訪談中發(fā)現,手機的便捷搜索功能會對一些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對手機的依賴使得他們產生思維惰性,懶于動腦思考,導致獨立思考能力下降。而自制力強、有意識鍛煉自己思考問題能力的學生表示,手機搜索答案對于完善自己的想法有一定幫助??梢?,手機的搜索功能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有一定影響,至于影響效果積極與否,要看大學生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有意識鍛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學生而言,這種便捷方式不但不會給他們帶來消極影響,反而可以使他們先獨立思考再根據搜索到的答案完善自己的想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思考問題能力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對于沒有這方面意識的大學生而言,則或多或少會產生對手機搜索的依賴,其思維方式的發(fā)展也會受到一定阻礙。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表現較為顯著

大學生有目的地通過瀏覽、發(fā)布或分享微博、微信、日志等,來拓展學習視野、完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等。利用手機收發(fā)電子郵件也給大學生的學習交流帶來便利。大學生常用的手機聊天工具,由于其交流方式的非正式性,故對大學生交流學習的輔助作用相對較小。

2.手機微信對大學生瀏覽、發(fā)布信息的學習行為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大學生通過關注感興趣的公眾平臺,自動接收推送來的系統(tǒng)化相關信息,瀏覽、發(fā)布或分享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不會受廣告等無關信息的干擾。但由于大學生對微信的了解程度不高,與QQ和人人網相比,其普及率較低。

3.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問題解答學習行為主要表現為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

方便、快捷、有針對性的特點使手機搜索功能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大學生也樂于利用手機來解決英語學習方面的問題。但對于專業(yè)知識的查找或專業(yè)問題的解決,大學生更傾向于利用專業(yè)圖書資料或專業(yè)電子文獻實現,很少利用手機搜索功能。

4.手機搜索功能對大學生學習思維方式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手機搜索功能的便捷性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產生較強依賴性,這對其獨立思考能力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而另一方面,對于自制力較強的學生,合理利用便捷搜索功能的及時反饋途徑,對其拓展知識、提升自身獨立思考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建議

1.提高大學生基于手機學習的意識

大學生應形成利用手機輔助學習的意識,借助手機拓展知識視野、完善學習方法、整理學習成果、提升思維能力。只有充分認識這種基于手機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率。

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應提高責任意識,在制止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娛樂的同時,要積極引導他們借助手機有效獲取有助于自身學習成長的知識資源。例如,組織實施有關合理利用手機的主題活動,倡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合理利用手機。

2.積極發(fā)掘手機學習資源

面對日益豐富的手機網絡應用,大學生要善于發(fā)現有利于自己發(fā)展的網絡資源。重視自身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和全面素質的提高,不要被迅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甩在后面。

專業(yè)教師應依據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經驗發(fā)掘手機中能夠輔助本學科專業(yè)學習的網絡資源或軟件,并推薦給學生。例如微博、微信中的公眾平臺,優(yōu)秀的客戶端應用軟件以及豐富的網絡資源鏈接,等等。

輔導員等其他教育工作者應安排學生會組織活動,倡導大學生分享自己的手機學習資源及學習方法,并整理宣傳,為大學生豐富學習途徑、拓展知識視野提供幫助。

3.合理利用手機搜索功能輔助學習

手機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得一些大學生對其產生過度依賴,不利于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大學生自身要明確學習目標,合理利用手機輔助自己的學習,不要讓手機代替大腦的思考,使自己僅僅成為信息搬運工。專業(yè)教師也要提高責任意識,引導并監(jiān)督大學生合理利用手機,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教育交流等方式引導他們不要過分依賴手機媒介提供的答案,而要專注于現實的學習過程。

[1]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5).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壘,王甦等譯.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3]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劉麗麗.網絡學習中問題學習行為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5]楊開城,李文光.教學設計理論體系構想[J].教育研究,2001,(11):70-74.

[6]彭文輝.網絡學習行為分析及建模[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7]匡文波.手機媒體:新媒體中的新革命[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8]朱海松.第五媒體:無線營銷下的分眾傳媒與定向傳播[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

[9]劉中宇.行為科學理論指導下的高校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5):46-48.

[10]李冰心.隱私關注與社交網站用戶參與意愿的關系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3.

[11]鮑麗娟.社交網站的信息分享特征研究——以人人網為例[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3.

責任編輯 石 子

G40-034

B

1009—458x(2014)09—0052—08

2014-03-30

周金輝,碩士研究生;李曉飛,副教授。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276826)。

猜你喜歡
日志利用微信
利用min{a,b}的積分表示解決一類絕對值不等式
中等數學(2022年2期)2022-06-05 07:10:50
一名老黨員的工作日志
華人時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9:02
扶貧日志
心聲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14
利用一半進行移多補少
利用數的分解來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游學日志
微信
微信
微信
天门市| 澄江县| 英吉沙县| 锡林浩特市| 福建省| 永和县| 江口县| 公主岭市| 丹巴县| 互助| 金川县| 平凉市| 锡林郭勒盟| 绥江县| 宽甸| 马公市| 贺兰县| 同德县| SHOW| 彰化县| 康乐县| 拉萨市| 衡南县| 册亨县| 淅川县| 文安县| 沐川县| 普兰店市| 延长县| 太康县| 九台市| 攀枝花市| 武强县| 缙云县| 剑河县| 清水县| 诸暨市| 盘锦市| 新巴尔虎右旗| 闽侯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