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珍
摘要:人格教育是初中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促進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建塑。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人格教育;途徑;方法
人格是在個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教育條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是每個人個性、需要能力和價值觀的表現(xiàn)。當前,隨著經(jīng)濟物質水平提高,獨生子女的心理年齡趨向低齡化,他們普遍較為自我。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應該開發(fā)歷史的人格教育功能,發(fā)掘歷史教材中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比如歷史認同感、健康的審美意趣、民主意識和世界意識以及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等。
一、以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作為人格教育的主要目標
筆者認為歷史學科中人格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以《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為基礎,將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列為初中歷史人格教育的主要目標。民族精神的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意志和體現(xiàn),學生通過對民族歷史的學習,熱愛和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增加對于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升華愛國主義的情感。歷史是一門通曉過去并且展望未來的學科,而民族精神則是貫穿歷史始終的精華存在,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睂嵤蹏髁x教育,對中國歷史上存在的諸多英雄革命烈士事跡進行宣揚的教育。教師自身不斷提高對于史實的分析能力還有認識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和充實。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課中,向學生分析為什么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孫中山可以成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要知道他是一步步從走出家鄉(xiāng)、謀求生計、接觸西學、探求救國道路再到改良、革命這樣的艱難歷程,讓學生領悟到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偉大魅力,進而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還要對學生進行歷史責任感培養(yǎng)信念的教育、誠實守信的教育,明白“人無信不立”,艱苦奮斗教育。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學會堅強、創(chuàng)新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自立自強的團隊合作精神還有國際意識。
二、提高教師自身人格魅力和水平
人格是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作為學生人格的向導,自身的人格魅力會深深的影響到學生,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著影響、示范作用。教師素質好可以使本來具有人格缺陷的學生向健全人格發(fā)展;教師素質低,也可以使學生的人格被扭曲。臺灣學者陳伯璋先生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里要使學生的人格具有開放、多元的特質,教師首先要有一種相對的觀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正身”:擁有良好的人格修養(yǎng)和為人師表的品德。教師要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教育事業(yè)并且對學生關懷備至,用自身正面的力量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先進的教育理論習得和專業(yè)的歷史素養(yǎng),有扎實的心理學、教學學以及專業(yè)知識的基礎,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身的教學工作。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養(yǎng)是一名合格教師最為基本的條件,還要具備開拓創(chuàng)新的實踐意識,不斷加強教育科研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勤思考、常動筆,教師的人格是最直接、最恒久、最高效且寶貴的人格教育資源。還有九是自由,自由的氣氛可以使學生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潛在智能;最后是尊重,要使學生感覺到教師不是在批評他們而是在了解他們,如此才能培養(yǎng)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精神,不斷建塑和完善人格。
三、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
通過課堂教學來形成學生健全獨立的人格魅力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努力開發(fā)歷史教材當中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形象,新一期課改后的初中歷史教材編寫形式較為多樣化,豐富了教師的選材范圍;拉近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體現(xiàn)歷史教材的生活化,例如半地穴式房屋、唐朝的服飾、清代的風俗街景圖,懂得了現(xiàn)在的陜西窯洞、日本的和服和現(xiàn)今集市街道景象的由來。設置了很多的開放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對于人格問題的思考和研究。教材中很多問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從多維度來解決問題,這無疑讓學生的個性發(fā)揮留有余地,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人格形成具有幫助。例如問題 “觀看了這節(jié)課老師提供給大家的文字和圖片,你能不能自己概括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的主要特點呢?和我們國家早期的甲骨文比較,他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或可適當讓學生對歷史事件、人物進行評價。例如“根據(jù)本課學到的內容,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評價拿破侖嗎?”或者是如怎樣評價朱元璋這個人物,可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科學的階級性的分析,絕不能簡單化、唯成分論、一刀切,最后由學生得出階級是不會改變的,但個人是可以轉變的結論。教學中還可讓學生自己設置計圖表、整理知識、構筑知識框架,從而有利于促進學生樹立獨立探究科學知識的獨立人格。另一個是補充歷史的史料,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去使用歷史教材,強調有關人格教育的歷史信息。新教材的主要結構是“單元——課——主題”這樣的形式,教師有很大的裁量空間去設置主題的內容。合理補充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給學生,能夠增加學生對于教材之外史實的獨特見解與認識??梢圆捎枚嗝襟w形式來實施情境教學方法,也可以采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教學、語言視覺身體運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
四、開展課外活動,拓寬人格教育渠道
歷史學科的人格教育需要把課堂的教學和課外活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例如開展與歷史話題有關的歷史故事會競賽、歷史社會調查訪問、歷史博物館游記、考察歷史遺跡遺址等等,都是能夠豐富學生實踐意識,將課本內容和生活實際升華為己有認識的途徑。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主動探索的精神和人格體驗都能夠在這些活動中得到發(fā)展。例如安排學生集體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甲午風云》,然后讓學生撰寫觀后感,其中在某位學生的觀后感中提到:“當我看到鄧世昌的致遠艦被日本的魚雷擊中后沉入海中,悲痛不已,為什么當時的慈禧要挪用軍費為自己過那么奢侈的一個生日壽宴?絲毫都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危難,而她為什么可以如此的心安理得?希望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悲劇不再上演!”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格教育的有關探討,筆者更為深刻的認識到初中歷史人格教育所具備的重大意義和不可取代的價值存在。作為基礎教育的歷史學科,理應承擔起學科人格教育的重任,而人格教育是一門長期的系統(tǒng)課程,需要教師的與時俱進和開拓創(chuàng)新,將教育理論與改革新理念正確的運用,才能將人格教育落實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唐永紅:略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新課程學習(中)》, 2011年04期
[2]于永波;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0年02期
[3]杜素平:淺談中學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年01期
[4]步秀榮:高中歷史教學中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第一中學52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