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性風險社會的到來使它成為當代學者研究的一個重大熱點問題,文章一方面對國內外風險研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等成果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另一方面則重點介紹了科技風險的研究狀況,最終指出了風險研究對國人的意義。
關鍵詞:風險;科技風險;風險社會
全球性風險社會的到來使得任何一個國家及個人都無法逃避,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特殊國家來說,更是面臨著各種各樣復雜的風險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風險視角觀察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深思并反省中國社會的未來發(fā)展道路,不失為一種冷靜、理性與深刻的方式。
1 當代風險理論研究成果
1.1 國外的風險理論研究成果
風險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然成為了一個復雜而重大的基本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眾多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在各自的領域對風險問題展開了研究,其中,以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最為突出和成熟。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在宏觀研究維度上是相當有影響力的,它同樣在對許多具體問題的理解中,被當做認識論前提,因此我們重點介紹它。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三類,下面我們分而述之。
1.1.1 風險社會理論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烏爾里?!へ惪撕桶矕|尼·吉登斯。貝克是第一個從學理的高度把風險概念闡述清楚的西方學者。他于1986年出版的《風險社會》被公認為風險社會理論的開山之作,這也是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在專著中提出風險社會這個概念。隨后針對盧曼的《生態(tài)交往》一書,他又發(fā)表了《風險時代的生態(tài)政治學》。在1999年出版的《世界風險社會》著作中,他又預測了全球性風險社會的到來。此外,貝克的其他作品還有:《自由與資本主義》、《反思現(xiàn)代化》、《自反性現(xiàn)代化》、《風險社會理論修正》、《關于風險社會的對話》、《從工業(yè)社會到風險社會》、《風險社會再思考》、《再談風險社會:理論、政治與研究計劃》、《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9.11事件后的全球風險社會》等。
貝克毫無疑問是社會學關于風險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風險社會理論以反思現(xiàn)代化為視角,沿著風險分配的邏輯、個體化法則、科學和政治的衰微這三條路線展開。他不僅將現(xiàn)代性的膨脹及其副作用結果的風險歸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特征,而且提出要在“反思性科學化”所帶來的科學和政治的解放中找到問題解決的希望——建立“世界公民社會共同體”,從而體現(xiàn)了一個制度主義者的理想,真正開辟了社會學對風險的研究范式。
與貝克一樣,吉登斯也認為風險社會是現(xiàn)代性文明的結果,導源于全球化的發(fā)展和被科學技術所人為制造出來的風險。他主要作品包括《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現(xiàn)代性后果》、《失控的世界》、《超越左與右》等。
貝克和吉登斯都從宏觀制度結構因素分析中指出,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而大量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風險與全球化過程一道遍布于世界范圍,它們更具不確定性、難以預測、管理或避免。他們的偉大貢獻在于把 “風險社會”作為一個概念和理論被世界廣泛接受。
1.1.2 風險文化理論
這一流派從人類學、文化學的視角來解讀風險社會的涵義,體現(xiàn)了人類對風險認識的加深。以瑪麗·道格拉斯、威爾德韋斯和斯科特·拉什為代表。道格拉斯和威爾德韋斯在1982年所著的《風險與文化》一書中把風險分為了三類:社會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他們宣稱,雖然事實上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副作用和負面效應所釀成的風險可能已經有所降低,但是我們對這第三類風險即自然風險的察覺和認知程度卻是大大增加了。
拉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了當代社會發(fā)展導致的不確定性風險。在《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中,拉什認為:在“風險文化時代,人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防止和排除諸如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飛速發(fā)展后所造成的包括生態(tài)風險、核風險在內的各種可以危及人類毀滅人類的巨大風險”。
1.1.3 風險系統(tǒng)理論
尼古拉斯·盧曼,是西方社會學界關于風險研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他的有關現(xiàn)代社會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tài)溝通》、《技術、環(huán)境和社會風險:一個系統(tǒng)的視角》、《風險:一個社會學理論》和《現(xiàn)代性的觀察》等。
盧曼的風險復雜自系統(tǒng)理論完全從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和內在機制來闡釋風險的來龍去脈。他從系統(tǒng)——功能分化的角度闡述了風險得以產生且不可避免的原因,深入而又細致地運用社會系統(tǒng)理論來分析風險。較之于貝克和吉登斯,盧曼對風險的理解要寬泛得多,他認為貝克主要關心的是技術性的風險,是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而在社會生活中還有其它風險,因此他把注意力轉向“決定風險運行的結構性因素”而不是風險運行本身。
盧曼與貝克關于風險理論的區(qū)別在于:在認識論基礎方面,貝克傾向于建構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而盧曼傾向于強建構主義;在方法論上,貝克的是制度主義的方法論,而盧曼則是系統(tǒng)主義的方法論;在風險應對策略上,貝克強調的是反思性科學化和全球“亞政治”的策略,盧曼更為悲觀一些,但也強調了二階觀察的重要性。
1.2 國內的風險研究成果
雖然國內對風險問題的關注晚與西方,但是大致從2003年以后,這個問題驟然成為了國內學術界的一個熱點話題。總體來看,我國的研究還處于初始探索研究階段。到目前為止,國內對風險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其它領域的研究則相對較少。這些研究大致也可以分為三類,下面我們具體介紹。
1.2.1 西方風險理論的引入
國內對西方風險社會理論既有綜合性述評研究,也有專門針對某一風險社會理論家的相關研究,但是從國內出版的著作來看,基本上都是綜合性研究。薛曉源、周戰(zhàn)超與楊雪東是國內最早一批翻譯,評介及研究風險社會理論的學者,他們的作品主要有:薛曉源、周戰(zhàn)超主編的《全球化與風險社會》、薛曉源、李惠斌主編的《當代西方學術研究前沿報告(2005-2006)》、薛曉源、李惠斌主編的《當代西方學術研究前沿報告(2006-2007)》。此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研究風險的有兩本專著:莊友剛的《跨越風險社會——風險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與劉巖的《風險社會理論新探》。而李瑞昌從公共管理學角度出版了《風險、知識與公共決策》。這些成果將風險的界定、分類、特征、根源、以及風險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為重點,并且結合了實證分析及應用分析來探討問題,具有相當?shù)睦碚搩r值。
1.2.2 西方風險社會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處于制度轉型和體制轉軌具有特殊國情的國家來說,如何借鑒西方風險社會理論的有益成分,把它與當前中國社會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問題結合起來,并就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道,也就成為了學者們思考的主題。為此,他們進行了多視角、多學科和多行業(yè)的探討,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這樣的著作主要有:馮必揚的《來自競爭的風險——我國轉型期競爭與社會風險》和《不公平競爭與社會風險》、丁元竹等的《中國2010年風險與規(guī)避》、楊雪冬的《風險社會與秩序重建》、童星與張海波等的《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識別——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劉挺的《經濟全球化與社會風險》、李航的《我國轉型期弱勢群體社會風險管理探析》、劉先春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風險·機制·對策》、 曾家華的《風險與發(fā)展-沒有風險意識是最大的風險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的《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 和謝建設《風險社會視野下的農民工融入性教育》。
1.2.3 與風險相關的其他研究
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陳秋玲的《社會風險預警研究》、謝進川的《傳媒治理論-社會風險治理視角下的傳媒功能研究》、賈英健的《風險社會的人學研究》、蔡定劍的《公眾參與:風險社會的制度建設》、李福勝的《國家風險:分析·評估·監(jiān)控》、何翔舟的《政府管理活動中的風險成本問題實證研究》和李維的《風險社會與主觀幸福——主觀幸福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國內學者在風險研究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上是相當可觀的,但絕大部分集中在經濟學與管理學領域內??偟膩砜矗瑖鴥葘W者在對風險的研究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思想、新觀點,但是我們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難免與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以貝克、吉登斯和盧曼為首的風險社會理論家來說,目前國內風險理論的研究還缺乏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深刻性。
2 當代科技風險研究成果
2.1 國外的科技風險研究成果
現(xiàn)代技術對自然產生的負效應導致了以蕾切爾.卡遜為代表的生態(tài)批判主義這一新的科技批判思潮,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作者以技術宏觀負面效應的實證研究對科技風險產生的事后效應進行了批判,揭發(fā)了DDT等人工化學物質污染破壞土壤、森林以及河流等生態(tài)系,通過由食物鏈導致的生物濃縮也威脅到了人類的健康和生命這一事實。
從技術微觀負面效應的實證研究探討科技風險的學者還有:查爾斯.培羅的《當科技變成災難:與高風險系統(tǒng)并存》、劉易斯的《技術與風險》、威廉.M.埃文《危機四伏:預防技術災難》、沃茲尼亞克《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與教訓》等。比如培羅在《當科技變成災難》中分析了技術事故及災難的成因,論述了高風險技術的特征,批駁了動輒將事故歸咎于操作失誤、系統(tǒng)設計缺陷等傳統(tǒng)的錯誤認識,提出“正常事故”理論(NAT)。作者的基本觀點是技術系統(tǒng)的事故具有某種不可避免性,因而是“正?!钡摹?/p>
此外,科學家波拉克在《不確定的科學與不確定的世界》書中,坦率地說出科學的不確定性,以及諸多技術的風險性???德爾里卡的《雙刃劍——遺傳革命的前景與風險》揭示了現(xiàn)代傳遺傳學的正、負兩方面,以及它對我們每個人的潛在影響。C.J.范萊文與T.G.韋梅爾的《化學品風險評估》一書探討了工業(yè)化學品的來源和排放對環(huán)境及人類的影響所進行的風險評估和管理。生物地球化學家巴什金編著的《現(xiàn)代生物地球化學:環(huán)境風險評價》,系統(tǒng)介紹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的一般特征,并對導致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環(huán)境風險的有關機理進行了分析。斯圖亞特·艾倫的《媒介,風險與科學》從傳媒學的角度描繪了環(huán)境風險、艾滋病、由轉基因食品和BSE(瘋牛?。┑葞淼氖称房只牛约翱寺∪说葐栴},從而再現(xiàn)了科學和風險的一些關鍵議題。
2.2 國內的科技風險研究成果
在國內,科技風險還是一個新的探索性話題,從2004年開始個別專業(yè)研究團體開始介紹翻譯國外相關著作,在學術期刊雜志上也陸陸續(xù)續(xù)的出現(xiàn)了一些研究論文,在2008年和2009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舉辦了兩場有關科技風險的研討會。
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應該是國內最早涉足科技風險研究的專業(yè)團體,他們在2004年后推出了北大科學傳播叢書五冊。比如《在理解與信賴之間:公眾、科學與技術》就涉及了科技風險研究、風險預知、風險溝通以及科技風險引起公眾的理解與信任等問題。第二個專業(yè)團體是中國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的“科學技術與現(xiàn)代社會風險”課題組,他們致力于對現(xiàn)代風險和風險治理的總體性的研究。從2005年起,他們也先后出版了現(xiàn)代風險管理譯叢圖書五部,這些書中對核、遺傳、生殖和通訊等高新技術的風險給予了深刻的分析和評論。第三個機構是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他們在2010年聯(lián)合英國的多個研究中心出版了“社會風險治理經典譯叢”六本。這套叢書的特點就如主編張秀蘭所說是從治理而非管理的維度展開的,她認為治理是指一種公共管理活動,具有新公共管理的義涵。
2008年1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3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科技風險與人類未來學術會議”。這次會議集中關注科技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的風險問題,逐層分類討論了不同類型的風險。另一場會議則更多的從倫理學的角度探討了的工程技術中的利益與風險問題。2009年5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在昆明舉辦了“利益、風險和工程倫理”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主要圍繞工程技術的風險問題、工程利益分配問題、工程技術人員道德、工程倫理規(guī)范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還有一場是由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與英國肯特大學等聯(lián)合舉辦的社會變遷中的風險研究國際會議,其主要議題有三個:風險管理的變遷、社會科學對理解風險問題的貢獻和有關中英當前風險和社會管理的問題。
從國內目前收集到的科技風險方面的期刊論文來看,大致是從四個角度進行研究的,代表性的論文有:倫理學角度的有:崔偉奇的《科技倫理:在風險觀念的語境中》、楊雪聘的《科技風險的倫理思考》和莊友剛《風險社會中的科技倫理:問題與出路》等;專門討論技術風險的有:張成崗的《技術風險的現(xiàn)代性反思》、王前與朱勤的《STS視角的技術風險成因與預防對策》等;管理學角度的有:曾國屏的《科技風險與治理》、趙南元《科技風險與社會管理能力》和馬纓的《科技發(fā)展與科技風險管理》等;哲學角度的有:吳國盛的《生活方式、發(fā)展模式與科技風險》、趙萬里的《結構性風險與知識社會的建構》與《科學技術與社會風險》、蔣勁松的《風險社會中的科學與民主》、費多益的《科技風險的社會接納》與《風險技術的社會控制》等。
3 結束語
對風險與科技風險的關注與研究是當今時代一個緊迫而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待風險與科技的態(tài)度是盲目樂觀、片面膚淺的,因此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并采取適當?shù)姆椒ㄟM行傳播,對于增強國人的風險意識與感知,給予科技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及倫理價值觀的反思,具有非常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斯科特·拉什.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2,(4).
[2]斯科特·拉什.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2,(4).
[3]巖佐茂.環(huán)境的思想與倫理[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179.
[4]泰勒-顧柏,金.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主編序第7頁.
[5]劉潛.科技風險與人類未來學術會議綜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
[6]張恒力.利益、風險與工程倫理-第二屆全國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學術研討會綜述[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5).
[7]郭爍.社會變遷中的風險研究國際會議在我校召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作者簡介:劉玉濤(1972-),男,山西侯馬人,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