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華
摘 要:初中美術教育的目的并不是通過一定的技能訓練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而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在審美方面的素質和修養(yǎng)。美術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與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學校美術教育是培養(yǎng)審美素質的一種手段,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應該是一種素質教育。當前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中國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但是,當前我國初中美術教育現狀依然不容樂觀,現今的初中美術教育中,美術課作為副科,被許多學校忽視,被忽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學校和教師。因此正確定位初中美術課,增加美術課的趣味性,有效引導學生發(fā)現美,表達美,顯得尤為有意義。
關鍵詞:初中美術;素質教育;趣味性
一、引導學生發(fā)現美
美,作為一種客觀,是必然存在的,但很多學生對于美并不敏感,作為教師要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觀察條件讓學生能發(fā)現美。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擴大他們的視野。當然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學生在應試的壓力下視野“被狹窄”,因此,欣賞課上要引導學生觀察山水、動植物,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了解人類科技、藝術的優(yōu)秀成果;觀察建筑物、環(huán)境設計、產品包裝、廣告設計、服裝設計等。培養(yǎng)生活情趣,提高審美修養(yǎng);欣賞各種類型的文藝演出,從不同形式的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與美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久之,學生的心靈就被美潤澤、濡養(yǎng)了。當然,作為美術教師,不能僅滿足于感知,還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意識。
(一)學會有目的地、整體地觀察
學生自發(fā)的觀察往往比較盲目隨意,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轉移觀察目標,容易關注艷麗的色彩或奇特的外形而對整體和全局視而不見或顧及不到。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全面觀察,克服觀察中的片面和零亂。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室外考查課,帶領學生走街串巷,認真仔細地觀察街道上房子的不同之處,學生觀察發(fā)現小鎮(zhèn)上房子有正方形、長方形,有多層的、高層的,有連成一線的,也有單獨存在的,房頂的花樣更多,有三角形、半圓形、梯形等。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房子的窗戶、陽臺、門面等。這樣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有利于學生比較全面了解事物,既能認識整體,又能認識局部,有時還會發(fā)現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奇妙景象,更加能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
(二)學會比較物體的外形特征
比較是了解事物特征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會比較,就不可能細致區(qū)分事物的屬性和特點,也不可能認識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提高鑒賞美的能力。例如,引導學生仔細比較看似很相像的楓葉,發(fā)現它們的細微差別,要求學生把自己發(fā)現的獨特之處表現出來,這樣畫出來的楓葉就不會雷同。再如,在教學《奇特的視覺圖形》時,放些有趣的圖片,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圖片與現實生活場景的不同之處,從而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充滿濃厚的興趣。長此以往,學生便能擁有敏銳的感覺及準確把握形象特征的能力。
(三)學會觀察細節(jié)
如,向日葵,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向日葵的花盤、花瓣、葉、莖的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可出示凡·高的名畫《向日葵》,通過提問,如“你看了這幅畫有什么感覺?”“凡·高畫的向日葵是什么形狀的?是朝哪個方向的?”“凡·高畫的向日葵和你看到的向日葵有什么不同?”“他用什么顏色來表現向日葵的?”……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到凡·高的表現方法:整個畫面以黃色調為主,向日葵就像一團火,細碎的花瓣和葵葉就像火苗圍著葵花熊熊燃燒,向日葵有正面的、側面的,方向有朝前的、也有朝下的,安排得有疏有密等。
二、引導學生表達美
當然,美術課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表達,這恰如音樂需要演奏,文學需要寫作一樣,美術也需要用自己的形式來表達美的心聲,而它的形式就是線條和色彩,作為教師要給孩子表達美作些鋪墊,讓美呈現,這對于他們來說不是遙不可及。具體說來有以下一些方法:
(一)引導學生簡化與添加
現在的初中生,由于沒有很好的美術基礎作鋪墊,因此表現的能力不是很強,很多孩子因為舉筆躊躇而怯于落筆,甚而失去興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幫學生抽象一些畫面的本質,使之變得單純簡約而不失美感。例如,在教學《瓷器風韻》一課時,在講解“瓷器上常用吉祥圖案”的過程中,在投影上用記號筆畫出簡化的魚、龜、鹿等,這些簡練的圖案激發(fā)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每個圖案都會使學生不由自主說出:“烏龜!”“小鹿!”……課堂上充滿了歡樂。在魚上添加蓮花,在鹿上添加仙鶴,再問學生有什么寓意,學生經過思考,可回答出“連年有余”“鶴鹿同春”的吉祥寓意。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但掌握了“簡化與添加”的幾種方法,而且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引導學生夸張與變形
初中生由于應試的壓力,生活相對單一,越是單一,他們越是渴望精彩,細心的教師會發(fā)現,很多孩子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在校服上卡通著自己的情緒。其實,從美的角度來賞析,這何嘗不是一種美的表達,美術課堂就可以鼓勵他們的這種宣泄。這種卡通的本質,從美術的這個角度來理解,其實就是“夸張與變形”。于是,本人著意設計了《卡通天地》一課。課初,我展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卡通形象,激發(fā)學生的上課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澳銥槭裁聪矚g這個卡通形象?”生:“因為搞笑、可愛、有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變化?”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原來是變形了、夸張了。那么在接下來的作畫中學生就會把夸張、變形這些元素運用在他想象的卡通形象中了。
(三)引導學生涂鴉與填色
不可忽略的是有些學生對于線條的把握很是生硬,在這時,作為一位美術教師就要告訴他,表現美的方式還有“色彩”。初中美術課的色彩教學,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色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色彩比較抽象的特點,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熟悉色彩。為了讓學生直觀體驗色彩,教師用水粉顏料做演示說明三原色、間色等。首先,教師把顏料盒中的大紅、檸檬黃、湖藍直接擠在調色盤上,此時學生看到紅、黃、藍三原色,接著,教師用筆蘸黃色,再蘸藍色,在調色盤上調和這兩種色,慢慢地,黃色沒有了,藍色也沒有了,出現一種新的顏色,“什么顏色?”教師問,“綠色?!睂W生齊聲回答。然后,教師又調出另兩種間色:橙、紫。學生認真地看著、聽著,躍躍欲試,最后,引導學生自己去調配,親自體會色彩帶來的快樂。不同的顏色給人不同的感受,如“紅色”,“看到紅色你想到了什么?”“鮮花、國旗,它讓人感到喜慶……”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顏色,每位學生對色彩都有不同的體會,表現出來的色彩繪畫各有特色。
美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在生活中,許多看似沒用的東西,只要換個角度欣賞就有了一定的審美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在腦海中構建美的意象后用畫筆展現出來,用藝術的語言再現生活的縮影,放大身邊的美,這樣,一件件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就能夠通過學生的創(chuàng)作,變成一件件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品。在一系列發(fā)現美和表達美的過程中,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對生活進行了美化,從而感受到了學習的愉悅,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樣美術與生活才有了聯(lián)系,美術“和諧”生活的價值也彰顯了出來。
參考文獻:
[1]孔令杰.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方法淺析[J].學周刊,2011(17).
[2]陳世堅.淺談美術課教學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A].中學教育,2008(12).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華甫中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