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赟
摘 要:最新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突破了以往歷次教學改革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但也同時強調,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也不能丟棄。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方法;啟發(fā)式;因材施教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加靈活多變、新穎實用的要求。但有的教師為了創(chuàng)新、為了與示范課接近,而不顧學生、文本的特點,使教學方法流于形式,上了表演課或者作秀課,看起來花樣很多,但實際的效率十分低下。這其實是沒有做好一些習慣性的好的教學方法的傳承的工作。
啟發(fā)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教學理念無疑最適應新課程教學。
新課堂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充滿激勵,充滿賞識,充滿尊重,充滿期待,更充滿啟發(fā)。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教學時,全面貫徹生本課堂理念。而啟發(fā)式教學在不斷糾正我們的偏頗,教師利用課文中的情趣因素、審美因素以及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吸引學生,達到調整學生的“期待視野”,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思維的高山、人格的高山的目標。
因材施教:“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苯逃铱鬃拥囊虿氖┙探虒W方法,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承,在今天,仍然被廣大教育者所青睞。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從而使他們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新課程強調以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構建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學生的發(fā)展趨于多元化,更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因材施教正體現了新課改的這一要求。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態(tài)度、興趣愛好、意志性格、思想紀律、健康狀況等發(fā)揚學生的優(yōu)點,查找差距,彌補缺點。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得到發(fā)展”成為可能。
教學相長:“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理,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虒W中立足課堂而不受課堂局限,立足學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現代社會、現代科技、其他學科知識、信息和最新成果,適時補充到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眼,使教學活動始終充滿活力。
教學相長不是針對教師而言,也不是針對學生而言,它集中體現在教育教學這一過程的平等性之中。新課程有幾個主要的變化:教室變?yōu)閷W室,教室已超越了教的思想局限,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場所、生活的場所。講臺變?yōu)檎古_,高高在上的講臺再也不是教師的權威,而是學生自由表演的舞臺。課堂中要讓每個學生享受學習,享受課堂生活。讓教教材變?yōu)橛媒滩?,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為起點。教師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是一名學習者。學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也是一名小老師、小學者,他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公之于眾,與教師、同學共享資源,在這些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新課改中,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一定必賢于弟子,只是師得道在先而已,是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的過程。
重在思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和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質疑問難,認為提出發(fā)現問題是比解答問題更有價值的教學理念,“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無疑是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一脈相通的。
新課改,改什么?看似內容龐雜、令人眼花繚亂的樣板課,似乎過去的教學一棍子打死還不解恨。落后的教學方法是得改,落后的育人理念是得改,但中國幾千年留下來的教育教學經驗仍如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光彩奪目,在今天的新課程教學中閃爍著燦爛的光芒,所以,仍然要做好傳承和發(fā)揚。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