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圳
筆者于2009年9月參加工作,在這4年里,將滿腔的熱情獻給了自己所摯愛的孩子們,把勤勞和智慧融入這小小的講臺,使這塊兒沃土上的花兒茁壯成長,競相綻放。正如一首小詩:
夢想一雙雄鷹的翅膀,
夢想一番超越的輝煌,
卻發(fā)現我的翅膀早已給了我的學生,
卻發(fā)現我的輝煌就是學生的光芒。
在每一次雛鷹展翅的試飛里,
我聽見理想扣擊天堂的回響。
這就是我——
初為人師
看著同學們那期待的眼神,仿佛就等著揭開神秘的面紗,那種好奇、期盼與渴望,讓筆者在那一瞬間感動。簡單的相識之后,就按照自己精心備課的流程開始上課了……
很快,就有一些事情發(fā)生了:“老師,他不讓我攪拌!光讓我做記錄……”“老師,他老使勁攪,水都出來了!我的書都濕了……”對此,筆者的第一反應就是先把課上完,于是安撫道:“做實驗要注意分工,大家可以輪流操作,而且要互相幫助?!边@一組是沒事了。
可是沒過幾分鐘,故伎重演。怎么按下葫蘆浮起瓢???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課,走出教室,筆者已滿頭大汗,長出一口氣,這叫課堂?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堂為什么牽不住孩子們的心?孩子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手?筆者滿腔的熱情頃刻化為烏有。
帶著滿臉的沮喪,筆者回到了辦公室。幾位前輩看著筆者這個“霜打的茄子”,都熱心地傳授著他們的經驗:“光有熱情和信心是不行的,還要抓住孩子的特點,多與孩子溝通,走進他們的心里,讓他們愿意接近你,走進你的課堂。實驗課堂更是如此,小孩子好奇心強,什么都想動動,一定要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參與實驗?!?/p>
之后的半個月,筆者幾乎每個課間都會和幾個孩子一起,和他們說話、做游戲,慢慢了解他們,他們也慢慢了解到“我是一個原本就很愛孩子活潑的老師”。雖然只有短短半個月,但筆者已經和同學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課堂氣氛也比以前融洽多了。更重要的是,由于課堂實驗多了,孩子們也慢慢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課堂秩序也比以前好多了。
體味托爾斯泰
“如果教師既愛他的事業(yè),又愛他的學生,那么他就是一個十分好的老師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薄安话褠廴谌虢逃械睦蠋煟荒艹蔀楹美蠋?。”筆者細細品味這些話,用它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
參加工作以來,筆者一直帶的是小學生,他們其中不乏調皮搗蛋的孩子,有一個甚為嚴重,堪稱是“油鹽不進,軟硬不吃”。這個孩子很聰明,上課也喜歡跟著老師走,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回答完問題不定就去招惹誰了,有時候甚至大打出手,因此課堂經常被他弄得進行不下去,同學都不是很喜歡他。經過仔細觀察,筆者發(fā)現他還是有很多優(yōu)點的:上課能認真聽講,能積極回答問題,對于較難的問題能有自己的見解;很講義氣,有班集體的概念,集體榮譽感很強……
于是,在之后近一年的時間里,筆者每次看見他,都會派給他點小任務,然后借機夸獎他,并且指出一個小小的錯誤,告訴他如果改了就更好了等。雖然都是小小的任務、小小的夸獎,可就是那一點一滴的肯定,讓他感覺自己其實也可以得到老師的贊揚,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成為大家中的一員……
有愛,有耐心,有方法,一般學生會有很大的改觀,甚至可能因此而改變一部分人的命運。
課改浪潮中的前進
新課程強調教學方式的改革,呼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如果完全讓學生從零散的、瑣碎的經驗中慢慢積累和發(fā)展,卻是不符合兒童認知規(guī)律的。因為知識是有邏輯的,人的認知發(fā)展也是有捷徑的,所以,教師的引導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方面,筆者所在學校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為了更好地開展和推廣創(chuàng)新模式教學,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學校不定期組織優(yōu)秀教師出去觀摩學習,同時組織校內教師的說課、聽課、評課等活動;三河市教育局也不斷用各種培訓、集中學習、區(qū)域教研等方式,讓教師們更全面、更徹底地體會課改,走進課改,應用課改。雖然筆者接觸創(chuàng)新模式教學才一年多,但這一年以來,學生的進步已經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科學學科原本就是最接近模式創(chuàng)新的,學生可以用各種儀器進行動手操作,可能會看到他們還不曾見過的新奇現象,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們會提出問題,這可能正是他們愿意學習的表現。當教師在一旁啟發(fā)、引導時,學生可能會自主地接近事實的真相,進而會養(yǎng)成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初步得到一些科學知識和技能,為將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砌好第一塊磚。
然而,說到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還有一個讓人比較頭疼的問題——實驗器材。在大學期間,筆者曾經做過此方面的調查,實驗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有兩個:“班容量大,參與率不高”“器材缺乏,條件不具備”。根據2008年河北省科學教師培訓調查數據顯示,前者占43.3%,后者占34.4%。由于筆者當時頂崗實習的學校經濟實力相當雄厚,實驗器材根本不存在問題,這個數據對筆者而言只是一個“數字”;可是真正到了工作單位,這個矛盾才愈發(fā)的凸顯出來。
然而,解決困難的方法總比困難出現的方式要多。為此,筆者開始對校外資源進行充分開發(fā)與利用,“批發(fā)街”“標準件”等地方成為自己經常光顧的“實驗器材店”,發(fā)動學生自己帶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辦法,加上校內配置的一些教具及相關教學設施,對學生進行有效實驗指導,大家一起進行方案設計,原來是老師演戲大家看,而現在,老師已經變成了這場戲的導演,學生自己成了真正的演員。
學生用自制、自帶的不同學具,通過各種形式不同但道理相通的實驗,得到相同的科學知識。實驗過程中,也經常由于實驗思路的不同而爭論得面紅耳赤;也經常由于出現不了預期的實驗結果而冥思苦想;也經常由于一個小小的實驗現象而驚奇地瞪大眼睛……實驗課充滿了新奇,他們也充滿了好奇。如果不是實驗課,筆者就會在他們討論之余,用小游戲、表演節(jié)目等方式,把課本上的知識編排其中,讓學生們在自己表演的節(jié)目中,輕松地消化掉那些難懂的知識。因為學生是在活動中通過自己和小組成員一起努力獲得的知識,所以比以往學來得更透徹、更扎實。
天道酬勤
每天從早自習開始奔走于各班教室,晚上下班了還在奮筆疾書,經過4年的不斷學習、刻苦鉆研,筆者的業(yè)務水平也逐漸呈現上升趨勢。
4年間,筆者先后獲得“實驗探究優(yōu)質課比賽”一等獎,“全市科學優(yōu)質課比賽”一等獎,“學科整合比賽”三河市一等獎、廊坊市一等獎、河北省三等獎等各種獎勵,2010年至2012年連續(xù)獲得“三河市優(yōu)生拔尖工程”優(yōu)秀輔導教師;所撰寫的論文《探究實驗教學的設計與延伸》獲得廊坊市二等獎、河北省二等獎,制作的課件《磁鐵的兩級》獲得廊坊市一等獎,撰寫的《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獲得廊坊市優(yōu)秀教學設計二等獎,論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實施的困難與策略》獲得河北省一等獎;在2012年被評為“區(qū)域教研先進個人”,在2013年河北省教師實驗技能大賽中榮獲河北省個人二等獎。在專注自己科學這門課程教學的同時,筆者還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并榮獲三等獎。然而,這些榮譽背后的汗水,恐怕連自己都記不清楚了。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對于未來,筆者還是充滿期待:能夠真正像自己希望的那樣,成為一名好老師;希望自己所在的學校,能夠蒸蒸日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流名校;希望自己所在的河北省三河市的科學教育事業(yè),能在平凡中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成績;期待我們這一代年輕教師者能夠在新一輪課改浪潮中再創(chuàng)新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