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影響研究

2014-05-07 18:01唐明鳳李巧華蔡繼鳴
軟科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許可專利高校

唐明鳳 李巧華 蔡繼鳴

摘要:運用實證與案例研究方法,評估我國類似美國杜拜法案的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及許可的影響。結果表明:該法規(guī)促進了高校專利的增長,但僅是影響因素之一;對高校專利許可的促進作用不如對專利的作用明顯;對不同層次高校的專利和許可影響不同。

關鍵詞:杜拜法規(guī);高校;專利;許可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4)04-0135-05

Abstract: Employing empirical and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ffect of Chinese emulation of the US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the Chinese Act facilitates university patentability but it is merely one of the factors; the effect of Act on university licensing is not as important as on patenting; the effe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varies at different university levels.

Key words: Bayhdole Act; university, patenting; licensing

引言

美國1980年出臺的杜拜法案, 允許高校擁有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成果的知識產權,并可轉讓或出售專利獲利。許多國家認為該法案促進了美國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增長,是發(fā)展經濟、增加就業(yè)最成功的法律文件之一,因而紛紛效仿,中國也不例外。2002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國家科研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管理的若干規(guī)定”(國辦發(fā)[2002]30號)(下文稱之為我國“杜拜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含高校)是其成果的知識產權所有者,并授權高校進行知識產權交易并享有其收益的合法權利。 我國“杜拜法規(guī)”是否類似美國法案,促進了高校專利和許可增長?

外國學者Mowery等以美國三所大學為例,評估美國杜拜法案對高校專利和許可增長的影響,提出法案的貢獻有限,其他因素如法院裁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聯邦法律、擴展的專利領域起了促進作用[1]。Shane的研究結果同樣認為法案促進了美國大學專利的增長,并證明該法案使大學轉向能有效進行專利許可的專利申請領域[2]。Grimaldi 等回顧了杜拜法案實施30年以來高校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的進程,得出該法案推動了OECD國家高校知識的商業(yè)化[3]。國內學者則側重于對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研究,如雷朝滋和黃應剛詳細比較了推動中國與歐美國家大學技術轉移的相關法律、技術轉移路徑、方式、技術轉移機構設置及其運作機制和激勵措施等,并提出相關建議[4]。葉桂林從技術商品化的角度探討我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的運作現狀,結合美國的先進經驗,提出一個理想的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運作模式[5]。畢會英分析了政府在大學技術轉移中的作用,建議政府從政策、資金、法律方面采取措施促進大學技術轉移 [6]。

根據上述研究現狀發(fā)現,國外學者基本以歐美高校為例,而國內學者忽略了我國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影響。本文將彌補這一缺陷,運用實證和案例研究方法,評估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及許可的影響,并對高??蒲谐晒闹R產權管理提出建議。

1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本文選擇我國“杜拜法規(guī)”出臺前后五年作為研究時間段,即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比較法規(guī)出臺前后高校專利和許可的情況,并探討其變化的原因;以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為例進行驗證,并探析法規(guī)是否對不同層次高校的專利與許可具有相同影響。專利在本文中專指國內職務專利,包括發(fā)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本文選擇這兩所高校,首先在于他們具有可比性。兩者均是以理工為主的全國重點大學,在工程領域均有明顯優(yōu)勢,且都具有近30年的專利申報歷史。其次,兩所大學具有典型代表性。清華大學位于東部,是我國第一梯隊高校的典型代表;重慶大學位于西部,是我國第二梯隊高校的典型代表。再次,兩所大學有關專利與許可第一手資料具有可得性。本文使用的高校專利和許可數據來自科技部、教育部和知識產權局、樣本大學1997~2006年專利和許可的數據,從學校內部報告中直接獲取。由于專利許可在中國大學的技術合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且每一所大學的許可數據不可獲取,因此本文在案例研究中使用技術轉讓合同來替代。同時,采用實地訪談和半結構問卷的方式,收集影響樣本大學專利和許可增長的因素。

2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影響

2.1法規(guī)出臺前后高校的專利和許可活動

法規(guī)出臺前后,整個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和授予量均保持了持續(xù)增長勢頭(見圖1),高校的專利申請量也不例外,但其獲取的專利授予量在法規(guī)出臺前出現下降,即從2000年的1548件下降到2001年的1534件。法規(guī)出臺后,高校獲取的專利授予量持續(xù)增長(見圖2)。

在我國,高校專利許可與出售合同數量僅占整個技術轉移合同數量的13%,其合同金額低于20%。在法規(guī)頒布之前(1997~2001年),高校專利許可和出售量時多時少。2001年,盡管專利許可和出售的數量比往年大幅度增長37%,然而其年平均增長率卻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即4%。專利許可和出售所帶來的收入卻一直保持著上升趨勢,從1997年6.03億元急劇攀升到2001年25.86億元的高峰,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8%。在法規(guī)頒布后(2002~2006年),專利許可和出售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3%, 高出法規(guī)頒布之前3倍多,專利帶來的收入在2003年達到了35.95億元的高峰,但很快下降到30億元以下。到2006年下降的局面并未扭轉。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6%,大大低于法規(guī)實施之前的13% (見表1)。這些定量分析表明,在法規(guī)頒布之前,中國高校已經進行專利許可活動,并從中獲利。法規(guī)出臺之后,專利許可與出售的數量以及收入均較之前有所增加。從平均量上說,專利許可與出售數量的增加比其所產生的收入更為明顯。

2.2法規(guī)頒布前后影響高校專利和許可增長的其他因素

2.2.1法規(guī)頒布前

(1)保護知識產權法規(guī)相繼出臺。例如,1992年和2000年兩次修訂的專利法,擴大了專利申請的范圍,延長了專利的壽命,縮短了評估過程,對職務發(fā)明給出了更為合理的定義,合法化了職務發(fā)明家的報酬,簡化了專利轉讓程序。此外,1987年出臺1999年進行修訂的技術合同法,1993年科學技術進步法,1996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9年頒布的關于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科技,實現產業(yè)化的決定,1999年高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guī)定等法律和法規(guī),均鼓勵高校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并有權利享有技術轉讓收入。

(2)實施知識產權管理戰(zhàn)略。20世紀90年代,高校紛紛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與知識產權辦公室,負責高校專利申報、維護與轉讓,專利成為評估教師工作量和晉升的一個考核指標 。

(3)知識產權的傳統(tǒng)思想發(fā)生了改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強調國家利益,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屬于“中國人民這個整體”。高校長期受這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肩負不以盈利為目的,進行知識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使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從事專利和許可的商業(yè)活動不再被認為是違反使命,而是促進科技進步的一種方式,實現從發(fā)明到創(chuàng)新進而推動經濟發(fā)展。

2.2.2法規(guī)頒布后

(1)研發(fā)經費持續(xù)增長。在該法規(guī)出臺前,高校研發(fā)經費最多只有10.2億元;法規(guī)出臺后,研發(fā)經費從2002年的13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28億元。

(2)遭受知識產權侵權。職務發(fā)明被私有化為非職務發(fā)明,科研人員的離職導致專利的流失,高校名稱及商標被侵權,未經高校許可而私自將發(fā)明轉讓給企業(yè)等。意識到知識產權遭到侵犯是一種經濟損失,高校開始更多通過申報專利及許可專利來保護知識產權。

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許可的影響不及專利增長顯著的原因:

(1)高校與企業(yè)簽署的技術轉讓合同中,以技術開發(fā)合同為主。近年來,雖然專利許可活動持續(xù)增加,但是純粹的專利許可合同在整個高校的技術合同中只占很小一部分。

(2)高校很難找到合適的企業(yè)將其科研成果進行商業(yè)化開發(fā)。高??蒲谐晒ǔV皇请r形,需要進一步的研發(fā)投入。而從企業(yè)角度來說,較弱的知識吸收能力難以消化高校的科研成果。此外,許多企業(yè)對知識產權不熟悉,阻礙其正確識別和評估高??蒲谐晒膬r值。

2.3案例一:清華大學

我國“杜拜法規(guī)”生效前5年,清華大學專利申請數量持續(xù)增長,并且2000年增幅較大。法規(guī)出臺后,增長趨勢一直得以保持(見圖3)。法規(guī)出臺之前,清華大學的專利主要集中在精密儀器、能源、化工領域,法規(guī)出臺之后,新材料和電子成為專利增長的主要來源。生物科技專利在法規(guī)頒布之后增長明顯,但增長低于新材料和電子,大約占到總數的5%。清華大學約30%的專利是和企業(yè)共同申請的。

專利許可方面,清華大學在法規(guī)頒布后比頒布前從事更多的專利許可活動(見圖4和圖5)。專利許可合同的數量從1997年的1個增加到2008年的38個,給清華大學帶來了24.7萬元至600萬元的收益。在國內市場,清華大學的專利許可證合同占到技術轉讓合同的30%,但在海外市場,技術轉讓合同百分之百都是專利許可合同。法規(guī)頒布后,清華大學在國內和海外市場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益。盡管如此,在法規(guī)頒布之前,清華大學的專利許可也有過顯著的增長。1998年,專利許可合同的數量是23個,直至2006年這個數字才被超越。2001年,專利許可合同產生的收入增加到3030萬元,遠遠超過了2003~2007年這段時期(2005年除外)的收入。

什么因素促進了清華大學在我國“杜拜法規(guī)”出臺前后的專利和許可增長?查閱已發(fā)表的文獻、大學內部記錄以及和大學教授交流,發(fā)現在我國“杜拜法規(guī)”生效之前,清華大學進行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已超過二十年,積累了發(fā)掘科研成果商業(yè)價值的經驗。 國際合作部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的設立與運行,開啟了清華大學通過許可證方式,轉讓國際技術的窗口。另外,清華大學是國內高校進行知識產權管理的先鋒,1997年在校內開始實施關于知識產權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并聘用專業(yè)人員從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為專利增長做出了貢獻。除設置科研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治理機構外,清華大學在法規(guī)頒布之前已經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申報專利,如:物質和榮譽獎勵、職位升遷、終身教職授予、設立專利基金資助專利申報與維護。2002年法規(guī)出臺后,清華大學保持了在精密儀器、能源、化工傳統(tǒng)領域上的專利優(yōu)勢,新材料、電子和生物技術的科研進展促進了專利和許可的增長。由此可見,我國的“杜拜法規(guī)”僅是促進清華大學專利和許可增長的一個因素。

2.4案例二:重慶大學

法規(guī)出臺前,重慶大學專利申請數量很少,但在2001年急速上升,從8件專利增加到26件。法規(guī)出臺后,專利增長勢頭繼續(xù)保持,2003年出現跳躍性的增長(見圖6)。盡管專利申請數量低于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在法規(guī)出臺前后的專利年平均增長率高于清華大學,增長率達到了209%(法規(guī)之前)和61%(法規(guī)之后)。獲取專利授予的數量在法規(guī)出臺前的1997年和2000年均出現增長,2000年達到11件。法規(guī)出臺后,獲取專利授予的數量持續(xù)增長,在2006年翻了一番,達到98件。不同于專利申請,專利授予的一個顯著增長在2006年。如果計算專利授予的年均增長率,法規(guī)出臺之前是39%,法規(guī)出臺之后是77.5%。這似乎說明法規(guī)對專利質量有更顯著的影響而不是數量。盡管如此,在法規(guī)出臺之前重慶大學專利的增長,意味著一些其他因素推動了這個增長。

在專利許可活動方面,重慶大學表現并不突出。大部分成交的技術交易合同集中在技術開發(fā)合同,很少關于技術轉讓的合同。不同于清華大學,重慶大學沒有把專利許可合同從技術轉讓合同中單獨分類。因此,本文用技術轉讓合同的數量和金額來衡量重慶大學的專利許可情況??傮w來說,重慶大學專利許可協議占總的技術交易合同數量的比例不到1%,其金額不到技術交易合同總金額的3%。這兩個比例低于清華大學。在法規(guī)出臺之前,除1998年重慶大學幾乎沒有專利許可活動。1998年,重慶大學9個技術轉讓合同產生了100萬元的收益,占成交的技術交易合同數量和金額的3%。在法規(guī)出臺之后,重慶大學專利許可活動沒有明顯的增長。情況最好時是2005年,9個技術轉讓合同產生了300萬元的收益。與1998年相比較,技術轉讓合同占總技術交易合同的比例下降了2%。這些數據表明,法規(guī)對重慶大學的專利許可活動幾乎沒有起到推動作用。根據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原因如下:

(1)缺少促進專利許可活動的動力。由于重慶大學負責支付專利申請費和維持費,專利發(fā)明者沒有費用負擔,也沒有壓力去轉移獲取授權的專利。而且,發(fā)明者可以從技術開發(fā)合同中得到比專利許可合同更高的收入即90%以上,而后者只有70%。

(2)技術買方的偏好。在技術市場上,企業(yè)是重慶大學最大的買方。企業(yè)更偏好與重慶大學簽署共同研發(fā)技術開發(fā)合同而不是技術轉讓合同,因為在技術開發(fā)合同內包含了對專利許可的約束。

(3)缺少具體的技術轉讓規(guī)章。直到2009年,重慶大學才出臺具體的技術轉讓規(guī)章。在此之前,具有商業(yè)潛在價值的科研成果是否已由科研人員以專利許可方式出售,沒有完全受到重慶大學的監(jiān)管和控制。職務專利是學校擁有知識產權,而申報者往往會認為屬個人所有,加上保護意識薄弱,事實上很多水平較高的專利已經許可使用,但表現形式可能是技術開發(fā)。

重慶大學在法規(guī)出臺前后專利顯著增長的原因與機械領域科研的杰出表現、技術轉讓管理機構及大學的專利政策相關。重慶大學最初是一所工科大學,機械是其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機械領域的專利在法規(guī)頒發(fā)前后一直占主導地位。在法規(guī)出臺之后,光學、電子、新材料、生物科技領域的專利顯著上升,但仍在機械之后。其次,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和知識產權辦公室在法規(guī)出臺之前就已經成立,負責大學的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管理??萍汲晒D化辦公室采取各種措施把大學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公布年度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目錄;在大學高科技展覽會上展示研究成果;通過互聯網傳播具有市場潛力的技術信息;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專利技術進行商業(yè)化;組織知識產權課程和研討會,向科研人員傳授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幫助發(fā)明者完成專利申請等。在大學專利政策方面,重慶大學在2002年實施知識產權管理系統(tǒng)。與清華大學一樣,從2000年起,專利已經被用作一個指標來評估科研人員的工作量和職位晉升。2003年,新制訂了《重慶大學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辦法》,對知識產權的內涵、歸屬、保護、管理、扶持以及獎懲都作了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并設立重慶大學專利申請資助基金和獎勵基金,對專利申請和獲權人員給予資助和獎勵。2007年起,引進重慶市優(yōu)秀的專利代理機構,開展學校職務發(fā)明專利代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學校的專利服務體系,達到了知識產權保護重要性的宣傳目的。這些要素構成了促進專利增長的有利環(huán)境。

3結論、啟示與不足

3.1結論

本文評估了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影響,并以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為例,具體分析了該法規(guī)出臺前后兩所高校專利與許可變化的情況及原因。 研究結果表明,該法規(guī)促進了高校專利的增長,但僅是影響因素之一;該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許可的促進作用不如對專利的作用明顯;該法規(guī)對不同層次高校的專利和許可影響不同。

具體來說,該法規(guī)實施前我國已經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高校實施知識產權管理戰(zhàn)略、設立技術轉移機構、社會對知識所有權認知的改變均推動了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增長。在法規(guī)生效后,我國高校研發(fā)經費持續(xù)巨額增長,高校對知識產權流失與侵權的反思,也進一步促進了專利與許可的增長。但由于校企合作以技術開發(fā)合同為主,企業(yè)技術吸收能力普遍不足,高校專利成果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yè)合作,因而該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許可的作用有限,對第一梯隊高校在專利和許可方面的影響高于對第二梯隊高校的影響。兩所大學的案例分析結果,驗證了上述研究結論。兩所高校在法規(guī)出臺前已經開始積極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商業(yè)活動與高校內部的組織創(chuàng)新,例如清華大學設立科研院負責技術轉移,重慶大學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和知識產權辦公室負責大學的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管理。 清華大學專利與許可的數量和金額強于重慶大學,除自身學科優(yōu)勢外,還在于其在法規(guī)出臺前設立的內部激勵機制,如專利申請基金、專利獎勵基金、專利工作績效評估等措施早于重慶大學。除此之外,清華大學更專業(yè)化的專利管理在專利和許可方面優(yōu)于重慶大學。這說明高校專利激勵機制和專業(yè)化管理在推動專利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雖然清華大學在法規(guī)頒發(fā)后在專利許可方面有所進步,但是專利許可合同的數量和金額占總的技術轉讓合同的比例低于西方高校,重慶大學在專利許可合同方面的數量與金額所占比例更低。重慶大學的案例反映出大多數中國高校的境況。我國“杜拜法規(guī)”的實施并不必然導致專利許可的增長,法規(guī)似乎只在第一梯隊的綜合性大學中保持了專利許可的增長趨勢,但這種趨勢沒有在第二梯隊的綜合性大學中顯現。

3.2啟示

本文的實證和案例研究結果可以給予高校知識產權管理的有關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如下啟示:第一,僅靠單一的法規(guī)促進高校與企業(yè)之間的技術轉移是不夠的,需要高校內部創(chuàng)新組織機構及建立激勵機制;第二,高校需要繼續(xù)發(fā)展優(yōu)勢學科,強化科研實力。 因為高校專利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身優(yōu)勢學科的杰出表現;第三,增強高校與企業(yè)的聯系,提升企業(yè)的技術吸收能力。我國絕大部分企業(yè)缺乏技術吸收能力,阻礙了高校以專利許可方式向企業(yè)進行技術轉移。解決此難題的途徑除企業(yè)自身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外,還需要政府營造有利于校企聯系的環(huán)境和高校培養(yǎng)企業(yè)需要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

3.3不足

本文用實證和案例研究方法評估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和許可的影響,盡管在選擇案例時充分考慮了樣本的代表性,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適性,但由于數據獲取僅以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為例,也未能對研究結果的實用性做深入分析。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通過更多的案例及量化的數據來驗證各因素對高校專利增長的作用強度。此外,也會進一步研究高校積極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商業(yè)化活動是否對教學和科研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Mowery D C, Nelson R R, Sampat B N, Ziedonis A A. The Growth of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by U S Universit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J]. Research Policy, 2001, (30):99-119.

[2]Shane S. Encourag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 the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27-151.

[3]Grimaldi R, Kenney M, Siegel SD, Wright M. 30 Years after Bayh-Dole Act: 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 1045-1057.

[4]雷朝滋,黃應剛. 中外大學技術轉移比較 [J]. 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3(5):45-52.

[5]葉桂林. 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運作模式研究 [J]. 經濟問題探索,2004(4):92-95.

[6]畢會英. 政府在大學技術轉移中的職能定位 [J]. 科技管理研究,2006 (1):17-23.

(責任編輯:王惠萍)

(1)缺少促進專利許可活動的動力。由于重慶大學負責支付專利申請費和維持費,專利發(fā)明者沒有費用負擔,也沒有壓力去轉移獲取授權的專利。而且,發(fā)明者可以從技術開發(fā)合同中得到比專利許可合同更高的收入即90%以上,而后者只有70%。

(2)技術買方的偏好。在技術市場上,企業(yè)是重慶大學最大的買方。企業(yè)更偏好與重慶大學簽署共同研發(fā)技術開發(fā)合同而不是技術轉讓合同,因為在技術開發(fā)合同內包含了對專利許可的約束。

(3)缺少具體的技術轉讓規(guī)章。直到2009年,重慶大學才出臺具體的技術轉讓規(guī)章。在此之前,具有商業(yè)潛在價值的科研成果是否已由科研人員以專利許可方式出售,沒有完全受到重慶大學的監(jiān)管和控制。職務專利是學校擁有知識產權,而申報者往往會認為屬個人所有,加上保護意識薄弱,事實上很多水平較高的專利已經許可使用,但表現形式可能是技術開發(fā)。

重慶大學在法規(guī)出臺前后專利顯著增長的原因與機械領域科研的杰出表現、技術轉讓管理機構及大學的專利政策相關。重慶大學最初是一所工科大學,機械是其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機械領域的專利在法規(guī)頒發(fā)前后一直占主導地位。在法規(guī)出臺之后,光學、電子、新材料、生物科技領域的專利顯著上升,但仍在機械之后。其次,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和知識產權辦公室在法規(guī)出臺之前就已經成立,負責大學的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管理??萍汲晒D化辦公室采取各種措施把大學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公布年度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目錄;在大學高科技展覽會上展示研究成果;通過互聯網傳播具有市場潛力的技術信息;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專利技術進行商業(yè)化;組織知識產權課程和研討會,向科研人員傳授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幫助發(fā)明者完成專利申請等。在大學專利政策方面,重慶大學在2002年實施知識產權管理系統(tǒng)。與清華大學一樣,從2000年起,專利已經被用作一個指標來評估科研人員的工作量和職位晉升。2003年,新制訂了《重慶大學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辦法》,對知識產權的內涵、歸屬、保護、管理、扶持以及獎懲都作了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并設立重慶大學專利申請資助基金和獎勵基金,對專利申請和獲權人員給予資助和獎勵。2007年起,引進重慶市優(yōu)秀的專利代理機構,開展學校職務發(fā)明專利代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學校的專利服務體系,達到了知識產權保護重要性的宣傳目的。這些要素構成了促進專利增長的有利環(huán)境。

3結論、啟示與不足

3.1結論

本文評估了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影響,并以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為例,具體分析了該法規(guī)出臺前后兩所高校專利與許可變化的情況及原因。 研究結果表明,該法規(guī)促進了高校專利的增長,但僅是影響因素之一;該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許可的促進作用不如對專利的作用明顯;該法規(guī)對不同層次高校的專利和許可影響不同。

具體來說,該法規(guī)實施前我國已經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高校實施知識產權管理戰(zhàn)略、設立技術轉移機構、社會對知識所有權認知的改變均推動了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增長。在法規(guī)生效后,我國高校研發(fā)經費持續(xù)巨額增長,高校對知識產權流失與侵權的反思,也進一步促進了專利與許可的增長。但由于校企合作以技術開發(fā)合同為主,企業(yè)技術吸收能力普遍不足,高校專利成果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yè)合作,因而該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許可的作用有限,對第一梯隊高校在專利和許可方面的影響高于對第二梯隊高校的影響。兩所大學的案例分析結果,驗證了上述研究結論。兩所高校在法規(guī)出臺前已經開始積極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商業(yè)活動與高校內部的組織創(chuàng)新,例如清華大學設立科研院負責技術轉移,重慶大學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和知識產權辦公室負責大學的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管理。 清華大學專利與許可的數量和金額強于重慶大學,除自身學科優(yōu)勢外,還在于其在法規(guī)出臺前設立的內部激勵機制,如專利申請基金、專利獎勵基金、專利工作績效評估等措施早于重慶大學。除此之外,清華大學更專業(yè)化的專利管理在專利和許可方面優(yōu)于重慶大學。這說明高校專利激勵機制和專業(yè)化管理在推動專利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雖然清華大學在法規(guī)頒發(fā)后在專利許可方面有所進步,但是專利許可合同的數量和金額占總的技術轉讓合同的比例低于西方高校,重慶大學在專利許可合同方面的數量與金額所占比例更低。重慶大學的案例反映出大多數中國高校的境況。我國“杜拜法規(guī)”的實施并不必然導致專利許可的增長,法規(guī)似乎只在第一梯隊的綜合性大學中保持了專利許可的增長趨勢,但這種趨勢沒有在第二梯隊的綜合性大學中顯現。

3.2啟示

本文的實證和案例研究結果可以給予高校知識產權管理的有關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如下啟示:第一,僅靠單一的法規(guī)促進高校與企業(yè)之間的技術轉移是不夠的,需要高校內部創(chuàng)新組織機構及建立激勵機制;第二,高校需要繼續(xù)發(fā)展優(yōu)勢學科,強化科研實力。 因為高校專利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身優(yōu)勢學科的杰出表現;第三,增強高校與企業(yè)的聯系,提升企業(yè)的技術吸收能力。我國絕大部分企業(yè)缺乏技術吸收能力,阻礙了高校以專利許可方式向企業(yè)進行技術轉移。解決此難題的途徑除企業(yè)自身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外,還需要政府營造有利于校企聯系的環(huán)境和高校培養(yǎng)企業(yè)需要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

3.3不足

本文用實證和案例研究方法評估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和許可的影響,盡管在選擇案例時充分考慮了樣本的代表性,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適性,但由于數據獲取僅以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為例,也未能對研究結果的實用性做深入分析。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通過更多的案例及量化的數據來驗證各因素對高校專利增長的作用強度。此外,也會進一步研究高校積極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商業(yè)化活動是否對教學和科研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Mowery D C, Nelson R R, Sampat B N, Ziedonis A A. The Growth of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by U S Universit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J]. Research Policy, 2001, (30):99-119.

[2]Shane S. Encourag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 the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27-151.

[3]Grimaldi R, Kenney M, Siegel SD, Wright M. 30 Years after Bayh-Dole Act: 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 1045-1057.

[4]雷朝滋,黃應剛. 中外大學技術轉移比較 [J]. 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3(5):45-52.

[5]葉桂林. 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運作模式研究 [J]. 經濟問題探索,2004(4):92-95.

[6]畢會英. 政府在大學技術轉移中的職能定位 [J]. 科技管理研究,2006 (1):17-23.

(責任編輯:王惠萍)

(1)缺少促進專利許可活動的動力。由于重慶大學負責支付專利申請費和維持費,專利發(fā)明者沒有費用負擔,也沒有壓力去轉移獲取授權的專利。而且,發(fā)明者可以從技術開發(fā)合同中得到比專利許可合同更高的收入即90%以上,而后者只有70%。

(2)技術買方的偏好。在技術市場上,企業(yè)是重慶大學最大的買方。企業(yè)更偏好與重慶大學簽署共同研發(fā)技術開發(fā)合同而不是技術轉讓合同,因為在技術開發(fā)合同內包含了對專利許可的約束。

(3)缺少具體的技術轉讓規(guī)章。直到2009年,重慶大學才出臺具體的技術轉讓規(guī)章。在此之前,具有商業(yè)潛在價值的科研成果是否已由科研人員以專利許可方式出售,沒有完全受到重慶大學的監(jiān)管和控制。職務專利是學校擁有知識產權,而申報者往往會認為屬個人所有,加上保護意識薄弱,事實上很多水平較高的專利已經許可使用,但表現形式可能是技術開發(fā)。

重慶大學在法規(guī)出臺前后專利顯著增長的原因與機械領域科研的杰出表現、技術轉讓管理機構及大學的專利政策相關。重慶大學最初是一所工科大學,機械是其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機械領域的專利在法規(guī)頒發(fā)前后一直占主導地位。在法規(guī)出臺之后,光學、電子、新材料、生物科技領域的專利顯著上升,但仍在機械之后。其次,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和知識產權辦公室在法規(guī)出臺之前就已經成立,負責大學的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管理??萍汲晒D化辦公室采取各種措施把大學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公布年度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目錄;在大學高科技展覽會上展示研究成果;通過互聯網傳播具有市場潛力的技術信息;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專利技術進行商業(yè)化;組織知識產權課程和研討會,向科研人員傳授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幫助發(fā)明者完成專利申請等。在大學專利政策方面,重慶大學在2002年實施知識產權管理系統(tǒng)。與清華大學一樣,從2000年起,專利已經被用作一個指標來評估科研人員的工作量和職位晉升。2003年,新制訂了《重慶大學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辦法》,對知識產權的內涵、歸屬、保護、管理、扶持以及獎懲都作了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并設立重慶大學專利申請資助基金和獎勵基金,對專利申請和獲權人員給予資助和獎勵。2007年起,引進重慶市優(yōu)秀的專利代理機構,開展學校職務發(fā)明專利代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學校的專利服務體系,達到了知識產權保護重要性的宣傳目的。這些要素構成了促進專利增長的有利環(huán)境。

3結論、啟示與不足

3.1結論

本文評估了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影響,并以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為例,具體分析了該法規(guī)出臺前后兩所高校專利與許可變化的情況及原因。 研究結果表明,該法規(guī)促進了高校專利的增長,但僅是影響因素之一;該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許可的促進作用不如對專利的作用明顯;該法規(guī)對不同層次高校的專利和許可影響不同。

具體來說,該法規(guī)實施前我國已經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高校實施知識產權管理戰(zhàn)略、設立技術轉移機構、社會對知識所有權認知的改變均推動了高校專利與許可的增長。在法規(guī)生效后,我國高校研發(fā)經費持續(xù)巨額增長,高校對知識產權流失與侵權的反思,也進一步促進了專利與許可的增長。但由于校企合作以技術開發(fā)合同為主,企業(yè)技術吸收能力普遍不足,高校專利成果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yè)合作,因而該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許可的作用有限,對第一梯隊高校在專利和許可方面的影響高于對第二梯隊高校的影響。兩所大學的案例分析結果,驗證了上述研究結論。兩所高校在法規(guī)出臺前已經開始積極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商業(yè)活動與高校內部的組織創(chuàng)新,例如清華大學設立科研院負責技術轉移,重慶大學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和知識產權辦公室負責大學的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管理。 清華大學專利與許可的數量和金額強于重慶大學,除自身學科優(yōu)勢外,還在于其在法規(guī)出臺前設立的內部激勵機制,如專利申請基金、專利獎勵基金、專利工作績效評估等措施早于重慶大學。除此之外,清華大學更專業(yè)化的專利管理在專利和許可方面優(yōu)于重慶大學。這說明高校專利激勵機制和專業(yè)化管理在推動專利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雖然清華大學在法規(guī)頒發(fā)后在專利許可方面有所進步,但是專利許可合同的數量和金額占總的技術轉讓合同的比例低于西方高校,重慶大學在專利許可合同方面的數量與金額所占比例更低。重慶大學的案例反映出大多數中國高校的境況。我國“杜拜法規(guī)”的實施并不必然導致專利許可的增長,法規(guī)似乎只在第一梯隊的綜合性大學中保持了專利許可的增長趨勢,但這種趨勢沒有在第二梯隊的綜合性大學中顯現。

3.2啟示

本文的實證和案例研究結果可以給予高校知識產權管理的有關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如下啟示:第一,僅靠單一的法規(guī)促進高校與企業(yè)之間的技術轉移是不夠的,需要高校內部創(chuàng)新組織機構及建立激勵機制;第二,高校需要繼續(xù)發(fā)展優(yōu)勢學科,強化科研實力。 因為高校專利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身優(yōu)勢學科的杰出表現;第三,增強高校與企業(yè)的聯系,提升企業(yè)的技術吸收能力。我國絕大部分企業(yè)缺乏技術吸收能力,阻礙了高校以專利許可方式向企業(yè)進行技術轉移。解決此難題的途徑除企業(yè)自身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外,還需要政府營造有利于校企聯系的環(huán)境和高校培養(yǎng)企業(yè)需要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

3.3不足

本文用實證和案例研究方法評估我國“杜拜法規(guī)”對高校專利和許可的影響,盡管在選擇案例時充分考慮了樣本的代表性,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適性,但由于數據獲取僅以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為例,也未能對研究結果的實用性做深入分析。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通過更多的案例及量化的數據來驗證各因素對高校專利增長的作用強度。此外,也會進一步研究高校積極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商業(yè)化活動是否對教學和科研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Mowery D C, Nelson R R, Sampat B N, Ziedonis A A. The Growth of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by U S Universit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J]. Research Policy, 2001, (30):99-119.

[2]Shane S. Encourag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 the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27-151.

[3]Grimaldi R, Kenney M, Siegel SD, Wright M. 30 Years after Bayh-Dole Act: 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 1045-1057.

[4]雷朝滋,黃應剛. 中外大學技術轉移比較 [J]. 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3(5):45-52.

[5]葉桂林. 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運作模式研究 [J]. 經濟問題探索,2004(4):92-95.

[6]畢會英. 政府在大學技術轉移中的職能定位 [J]. 科技管理研究,2006 (1):17-23.

(責任編輯:王惠萍)

猜你喜歡
許可專利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yī)藥英語人才培養(yǎng)研究
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背對背擁抱
2007年上半年專利授權狀況統(tǒng)計
青海省| 西峡县| 临湘市| 红河县| 濮阳市| 溧阳市| 从江县| 青冈县| 廉江市| 肃南| 金山区| 兴义市| 永善县| 台南市| 无为县| 江西省| 台江县| 彰化市| 逊克县| 沂源县| 瓮安县| 牟定县| 古蔺县| 胶州市| 开封县| 闻喜县| 秦安县| 永宁县| 西安市| 永川市| 锦屏县| 余干县| 泸西县| 新沂市| 甘肃省| 四平市| 同仁县| 朝阳市| 盖州市| 辛集市|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