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安
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現(xiàn)代語文教育發(fā)展和新世紀語文教學改革深化的必然。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轉變,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本文擬從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轉變的理性思考與行動策略兩大部分進行論述。當前小學在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轉變的過程中存在著的認識誤區(qū)與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課程資源開發(fā)中教學內容泛化、符號暴力兩大方面;針對現(xiàn)狀,結合教學實踐提出發(fā)掘教材資源,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遴選課程資源,凸顯語文教學的豐富性;聯(lián)系學科資源,彰顯語文教學的多元性;巧用創(chuàng)生資源,尊重語文教學的生成性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利用資源有效地促進教與學的轉變。
關鍵詞:課程資源 小學語文 教與學的轉變
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轉變,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下面,筆者結合學習和實踐研究,談談如何利用資源進入課堂,服務教學,有效促進教與學的轉變。
一、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轉變的理性思考
語文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有著廣泛、深入聯(lián)系的學科,在“建設開發(fā)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進程中,特別是在語文校本課程的建設中,其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1] 然而當前在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轉變中存在著認識誤區(qū)與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兩大方面:
(一)課程資源開發(fā)中教學內容泛化。一是教材受到了忽視或冷落,教學活動失去了認知的支撐。二是為了情境化而設置情境。三是把聯(lián)系實際變成一種裝飾。四是搜集和處理信息形式主義。老師只重視搜集材料,而不重視處理和利用材料。為了收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義。[2]
(二)課程資源開發(fā)中的符號暴力。關于課程資源開發(fā)中符號暴力的提法,筆者認同《課程教材教法》中《學科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三個視角及其理性分析》一文的觀點:……這些資源雖然可以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中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但同時它又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種課程資源的認識與區(qū)分框架,對自身所原本具有的課程資源本體或課程資源意識構成一種壓制力量。這種力量可能會被意識所感知,也有可能處于潛意識中,但卻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其他課程資源的地位、影響與形成,最嚴重的狀態(tài)會導致教師的去技術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符號暴力。[3]
二、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轉變的行動策略
針對當下課程資源開發(fā)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現(xiàn)狀,筆者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建議精神,提出以下四點行動策略:
(一)發(fā)掘教材資源,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王尚文教授曾說:“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應該是‘言語形式即‘怎么說、怎么寫,而非‘說什么寫什么?!盵4]筆者在執(zhí)教五年級上冊《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時,如此發(fā)掘教材資源,進行引導:讀書更要會表達,三十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徐霞客就是一個獨行者,而通過閱讀,此刻你們已經能讀懂他的心了。還記得《過分水嶺》這首詩嗎?“溪水無情似有情” 詩人一路無依無伴,溪水是沒有感情的,但他卻化無情為有情,與水為友,自有一番欣喜一份情趣。徐霞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怨無悔,心甘情愿,為追求夢想而苦中作樂。面對他,你有什么想問的,想跟他說的嗎?
(二)遴選課程資源,凸顯語文教學的豐富性。課堂教學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選用什么樣的資源,首先要依據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課堂教學資源,它體現(xiàn)了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是師生教和學雙邊活動的重要依據。語文教師備課時首先要反復閱讀教材,與語文教材編寫者對話,與課文的作者對話,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后鎖定什么樣的課程資源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在選取的過程中不斷與教學目標對接,提升教學理念,豐富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 除教科書外,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fā)去豐富、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
(三)聯(lián)系學科資源,彰顯語文教學的多元性。語文學科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教師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語文實踐能力。筆者獲全國錄像課一等獎的《畫里少了什么》(北師大三年級),教學中在學生通過學文明白了要畫好“海洋世界”需要分工、合作后,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了兩個語文實踐活動。一是分工合作朗讀課文相關段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是分工合作創(chuàng)作“海洋世界張貼畫”,讓學生可在課堂上學以致用,并體驗合作分工的成果和樂趣。
通過實踐活動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進一步知道了:生活、學習中處處離不開分工、合作,凸顯本單元主題文化,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人文素養(yǎng)、藝術能力綜合、全面發(fā)展,可謂一舉數得。
(四)巧用創(chuàng)生資源,尊重語文教學的生成性。語文新課程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各自的獨特體驗,特別是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并要求將這種體驗與他人分享就是開發(fā)潛在資源。如《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作要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等,這些體驗性的隱性課程資源不是前置于教學活動的,而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5]也就是最鮮活的課程創(chuàng)生資源。
課堂上的生成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多變的,往往超出預設之外的。利用生成的資源,有效地調控、駕馭課堂,會使教學精彩紛呈,煥發(fā)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 [5]倪文錦.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小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3、215-216.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73.
[3]蘇尚鋒.學科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三個視角及其理性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1(6):7.
[4]汪潮.試論語文課程與教學之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1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