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尚武
小學教育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把品德課與生活實踐作為小學生基本的課程之一。為了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教師也應該主動地去探索,學習小學品德教學的方法,更好地把品德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本文就品德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現(xiàn)狀、改進措施等方面進行研究,從而提高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質量。
小學品德 生活實踐 課堂教學
一、前言
品德課程與生活實踐的結合,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學生學習做人的品質,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課堂中的情境可以選擇生活中真實的情境在現(xiàn),也可以是互相交流的情境,還可以選擇角色交換、小品表演等情境,讓學生把課本知識帶到活動中,這樣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所以,品德課堂與生活實際的統(tǒng)一是很有必要的。
二、目前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的誤區(qū)
道德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不應該脫離社會生活單獨存在,而當前的小學品德教育,卻把人從社會生活中孤立開來。目前小學品德課堂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與生活脫離
目前思想品德教科書的編寫內容,比較貼近大城市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書中描繪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其生活的環(huán)境相差較遠,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就會出現(xiàn)空殼知識教育的情況。
(二)教學目的與生活脫離
長期的教育模式以政治化教育為主,課本內容注重對愛國愛黨知識的教育,對于生活中相關的良好習慣,行為舉止等沒有體現(xiàn)。
(三)教學的途徑與生活脫離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學校的教育條件落后,缺少教學設施,以及受到天氣狀況的影響,使得學校教育場地受到限制,不能走出課堂,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
(四)教學的方法與生活習慣不符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措施過于理論化,與生活習慣不符,比如,對蘋果進行洗滌就可以食用,因為蘋果的皮對身體有好處。但是生活中的情況是,吃蘋果時要清洗削皮,因為蘋果皮上殘留了大量農藥,這樣就出現(xiàn)理論與現(xiàn)實偏差的情況。
三、把生活實踐融入小學品德教學課堂
(一)了解生活,懂得生活習性
道德標準存在于生活中,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就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去了解,懂得生活的習性,例如:在講究個人衛(wèi)生方面,要明白飯前便后要洗手是正確的;在愛護公共財務方面,懂得不在公物上亂寫亂畫才是正確的做法;在有禮貌方面,敬重家里的長輩,禮貌的對待客人是該去學習的;要認真的完成學習,主動積極的勞動等。
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們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具備的基本生活習性。教師在進行品德課堂教學時,就應該把生活中良好的生活習性和課本知識融合在一起,對孩子們進行教育,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文明的習慣,為以后健康的成長做好準備。
(二)感悟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情趣
小學生剛從家庭走向校園班級生活,老師和同學交流的過程中,比如可以通過把幽默笑話穿插在課堂教學中,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快樂和友誼。教師在實施品德教學時,要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班集體意識,并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tǒng)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情趣,讓學生體味到校園生活中的樂趣。比如,在學校中設立文化角,讓學生們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集合和整理,再通過黑板報的形式展現(xiàn)給大家,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生活。
教師在進行小學品德教育時,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班集體意識,讓學生在班集體中享受大家庭的樂趣。集體主義是我國人們之間相互交往的基本準則,也是人們對國家、對集體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班集體作為學生們生活的大家庭,學生們在這里同吃、同住、同樂、同學習,可以讓學生們學會助人為樂、友好相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們文明的道德行為。例如,多增加班集體活動,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出去郊游、參觀博物館、組織拔河比賽等活動。
教師在進行品德教育時,應該把課本知識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增進了對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進行品德教學時,可以把當地的名勝古跡和歷史人物故事講訴給學生,也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地去調查社會中的人和物、經濟的發(fā)展狀況,切實的感受現(xiàn)實中的生活。由于講訴的內容多為當地的現(xiàn)實和歷史,就會更具有真實性和貼近性以及教育的價值。如此一來,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通過名人實際的講訴也能鼓舞和激勵學生學習。
(三)深入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反對“知而不行”,也就是說道德的意識與道德實踐不能分開,二者相互統(tǒng)一。按目前的需求來說,單一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小學生品德教育課程的要求,必須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在生活中實踐加深對道德內容的認識,以便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可以把生活實踐落實到教學中,設計一些實踐活動,例如,在講到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春天說了什么》時,需結合課本的單元圖,用輕柔優(yōu)美的語言指引學生觀察,讓學生去室外聽聽小溪流的響聲,再聽聽小鳥的歌唱,看看魚兒歡快的游玩,帶領學生走進春天美麗的情境,學生通過結合生活經驗了解到的景物的變化,知道春天來了。此外,還應帶領學生走向大山田野,組織學生去幫助農民伯伯干農活,經歷勞動的過程,體驗勞動的光榮與艱辛。
在今后的教學中,只要是能讓孩子走出課堂并合理的實踐方法,教師都應該大膽地去嘗試。
(四)創(chuàng)造生活,練就生活本領
學習知識、感悟生活、了解生活、深入生活,都是為了以后能有在生活中生存的能力。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接納或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沉睡的自我意識從生命深處喚醒,將人的價值感,生命感、創(chuàng)造力喚醒?!逼返抡n的教學同樣不止只是給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要通過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真正的自強自立,這才是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四、結束語
提高發(fā)展個體道德和社會道德,只有讓學生自己去生活中實踐才能完成,脫離生活實踐的品德與道德會將個體道德和社會道德客體化、抽象化,脫離生活實踐去培養(yǎng)的道德也會因失去生活的確證和依托而注重形式。對于小學的品德課教學,應當讓同學們積極地投入到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當中,切身地去感受各種自然現(xiàn)象、文化底蘊、社會現(xiàn)狀等,以便與同學們在各種社會生活、環(huán)境因素、社會關系的相互作用下培養(yǎng)和發(fā)展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曾學元.談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統(tǒng)一\[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9(9):115-116.
\[2\]張承智.生本理念,放飛小學品德課堂教學\[J\].科學大眾,2012,8(8):72-74.
\[3\]姜志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辨析\[J\].考試周刊,2013,75(70):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