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通動物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對高校動物學教學現狀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促進普通動物學教學效果的策略并將其付諸實踐,有效地提高了普通動物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普通動物學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243-01
普通動物學是高等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以及農林業(yè)院校生物類專業(yè)的基礎骨干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內容量較大、知識體系龐雜、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其核心內容包括了動物形態(tài)學、動物分類學、動物發(fā)育生物學、動物生態(tài)學、進化生物學、動物地理學、動物生理學及胚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1]。在高等林業(yè)院校,普通動物學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tài)學、林學和環(huán)境科學等專業(yè)的基礎課程,由于涉及的知識體系較大,且課程常設立在第一學年,大多數初學者無法準確地抓住課程的要點、理不出頭緒,甚至有些學生在學完課程之后仍對課程內容不甚了解[2]。究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并未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林業(yè)院校普通動物學的教學質量,我們在分析當前動物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重點總結有效提高普通動物學教學效果的一些策略。
一、教學現狀
(一)教材選擇
我們根據不同專業(yè)的教學大綱的不同要求,經過試用,最終選定一種教材為主要教學教材:劉凌云和鄭光美主編的普通動物學(第四版)[1]。此外,張訓蒲等主編的普通動物學和許崇任等主編的動物生物學作為輔助教材以供參考使用。
(二)課程教學現狀
本校普通動物學分為專業(yè)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在保持普通動物學知識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基礎之上,對一些內容進行調整。主要是吸收了當前動物發(fā)育生物學、生理生態(tài)學、行為生態(tài)學和分子生態(tài)學等相關內容,按照生命的分子起源、細胞與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的進化等層次,重點講訴各類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及其在進化上的地位,以及它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性。
普通動物學的課程內容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實習等教學環(huán)節(jié)[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教材為主,以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順序為序,以代表動物為例,系統(tǒng)介紹無脊椎和脊椎動物各類群動物的進化地位、形態(tài)結構及主要特征、主要分類及進化起源和經濟價值等,使學生在掌握動物學的完整知識體系的同時,了解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必修課另開設實驗教學課,,主要以劉凌云和鄭光美所編的普通動物學實驗指導(第4版)為參考,根據不同專業(yè)的要求,共設計無脊椎動物的顯微觀察、軟體動物—河蚌的解剖與觀察、節(jié)肢動物—螯蝦的解剖與觀察、魚類—鯽魚的解剖與觀察、兩棲類—牛蛙的解剖與觀察、鳥類—家雞的解剖與觀察、哺乳類—家兔的解剖與觀察、脊椎動物的分類以及脊椎動物的比較解剖等實驗,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全面提高。野外實習主要是帶學生到省內的山區(qū)和海濱進行采樣觀察,不僅加深學生對動物形態(tài)和分類的認識,更通過標本制作,使學生對各類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提高教學效果的主要策略
(一)傳統(tǒng)教學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
我們根據教學大綱,集體制作了一套較為全面的普通動物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多媒體教學可以容納大量信息,這樣有助于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內容[3]。而粉筆黑板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具有教師主動性強、教學節(jié)奏易于控制、重點難點突出等優(yōu)點。在遇到一些較難的動物學知識時,我們不僅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并采用了粉筆黑板板書,將兩種教學手段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對一些動物學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理解,以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4]。
網絡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我們利用網絡上一些視頻資源,將其與動物學教學結合,使得學生更易理解知識點并培養(yǎng)興趣[5]。同時,我們將普通動物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和實驗課件,以及各種題型的復習資料和習題等供學生課后復習時參考,且學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手機短信或電話等方式與老師互動交流學習心得。
(二)教師講述與學生參與相結合
教師講述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逐漸領會動物學方面的內容和知識。而對于學生而言,以學生為主的參與式教學法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4]。該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及學習能力為重點,采用學生自己或小組授課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教師提前布置任務,內容方面由教師制定或者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在課前準備后,再推選出一個或兩個代表來講述本節(jié)的內容,最后由聽課學生提問,教師總結點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鳥綱中鳥類對飛行的適應一節(jié)內容。學生在準備中發(fā)現,若想很好地講解這一節(jié)內容不僅要熟悉已學過的爬行類的知識,還需查閱相關的物理、空氣動力、能量等知識,這增強了多方面知識的應用性,也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此外,在講述鳥綱分類時,也將不同省市和地區(qū)之間的學生分組,讓他們各自講述所在地的常見及保護鳥類,這樣加強了他們對鳥類知識的理解,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普通動物學原有的理論教學內容知識繁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學時,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具體可操作如下:教師首先做一引導,可通過運用圖片展示、掛圖賞析、模具展示和標本觀察等相結合的方法,在建立紙質、聲音、電子網絡等多種媒體構成的立體化教學載體的基礎上,通過講解引導將微觀世界宏觀化,展現出生命活動的動態(tài)過程等[5]。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短時間內模擬動物個體發(fā)育的問題。再引導學生就地實踐,通過在學校和周邊區(qū)域采集昆蟲或觀察鳥類等實踐,通過學生自己采集和實習寫調查報告主題匯報等形式進行督促,從而對課程知識做有效的彌補和延伸。這樣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靈活組合,開發(fā)各種資源輔以實踐檢驗,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解決了動物學課程的抽象等問題。加深了學生對動物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動物學的教學效果。
(四)進化主線與現代科研成果融入相結合
普通動物學是一門規(guī)律性很強的學科,該課程內容的各個層次都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都以進化為主線,在形態(tài)結構機能和適應過程等方面都具有可比性。通過動態(tài)比較各類群的結構等特點,總結出形態(tài)結構方面進化線索,如體制(無對稱-輻射對稱-兩輻對稱-兩側對稱)、胚層(無胚層-兩胚層-三胚層)、體腔(無體腔-假體腔-真體腔)、消化能力(消化細胞內-細胞外-消化管-完全消化管)、呼吸(表膜-細胞-體表-鰓-書鰓-書肺-肺-氣管)和神經(神經網-梯形神經-鏈狀神經等)[1]??偨Y知識后,并查閱最新的動物學研究成果,適當地在教學中引入,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之,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普通動物學課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一些學生真正喜歡上動物學及其相關的研究方向,積極申報動物學相關的畢業(yè)課程設計,并主動考取動物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繼續(xù)從事相關研究?,F把總結的一些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出來,以供大家分享。
參考文獻:
[1]劉凌云, 鄭光美.普通動物學(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娜.提高普通動物學教學效果與策略分析[J].電子制作,2014(6):213.
[3]彭紅元,岑業(yè)文.提高普通動物學教學效果策略初探[J].高教論壇,2011(6):52-54.
[4]胡永婷,李穎靚,李彥明.淺談提高普通動物學教學效果的途徑[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3):128.
[5]張慶, 周偉, 李明會,等.《普通動物學》教學法研究及MCAI課件研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4(S1):24-27.
作者簡介:
王征(1983.10-),女,河北唐山人,講師,研究方向:動物生態(tài)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