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一詞往往給人以一種消極、黑暗的聯(lián)想:石頭磚塊下的小植株、封閉狹小的空間、嚴厲苛刻的指責……它們總是在第一時間里讓人感到心理上的某種不舒服,或者產(chǎn)生某種抵觸和壓力。而目前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恰恰是對學生的壓抑。壓抑人,或被人壓抑而不自知,這樣的現(xiàn)象在教育上就很自然地發(fā)生著。張蔓菱女士曾對考入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如此評價:“并不是你們比你們(沒考入北大)的同學優(yōu)越、聰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們能坐在這里,是因為你們比你們的同學更能接受壓抑,配合壓抑。”她將其總結(jié)為“壓抑的勝利”。這句話仿佛如一柄寒光閃閃的利斧,生生地劈開了那些所謂成功教育光罩下的無奈現(xiàn)實和殘酷真相。
其實何止是高中教育、大學教育如此,中小學教育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越是走進那些所謂的名校,在孩子的身上就越難看到天真活潑的舉止、青春俏皮的神態(tài)以及獨立反抗的精神。
教育是一種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chǔ)之上的人際交往活動。有效的教育,一方面應(yīng)該讓老師充分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學生應(yīng)該理解老師,明白老師的教學言語以及隱藏在這些言語背后的真實意圖,兩者共同的融合度決定了教育最終的效果。
然而要達到互相理解卻是非常困難的。周國平說:“每個人對于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我們應(yīng)該順應(yīng)這個事實。”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一點。不管是老師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極其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一旦不遂自己心愿,便心生不滿。而身心發(fā)展先行的老師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占據(jù)強勢地位,壓抑便隨之而生。如老師為了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壓抑了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為了進行道德教育壓抑了孩子真實表達的本愿,為了高效直接的知識傳授壓抑了孩子科學思維的過程……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已經(jīng)成為壓抑的代名詞。
陳丹青與搜狐記者的一段問答很有意思。記者問:“您現(xiàn)在還關(guān)心教育嗎?能否形容一下對中國學生的印象?”陳丹青回答:“不太關(guān)心,因為沒有什么教育。現(xiàn)在的孩子都很乖。”一個“乖”字,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教育最大的病灶所在——對人天性的壓抑。在陳丹青看來教育甚至已經(jīng)稱不上是教育了。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是乖乖聽話的,他們會哭鬧,會耍脾氣,有時還很固執(zhí),但用不了幾年,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變得聽老師的話,用“聞師色變”來形容也完全不過分。原因就在于,老師是他所接觸的成人中對他壓抑最多也是最徹底的一個。
還有人說:在所有的物種之中,只有人類會異化自己的感情,原因就在于只有人類受過教化,這是無可避免的現(xiàn)實矛盾。然而說這句話的人忘記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失敗并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壓抑同樣并不是一個人成長所必須要有的一種經(jīng)歷。相反,壓抑得過多會造成很多惡果。
當孩子的某種行為或想法不被允許并且遭到多次的壓抑,看上去他似乎會逐漸意識不到這些東西,但事實上它們不會因此而徹底消失,恰恰相反,它們會潛伏下來,甚至呈現(xiàn)出與此完全相反的面貌。心理學家稱之為童年的陰影。孩子從小被壓抑得越多,心理的陰影也就越多,將來出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多。這些陰影就像是定時炸彈一樣,一旦外界條件允許,就會被引爆而帶來無可挽回的后果。
坎貝爾說:“最壞的生活,是沒有選擇的生活。”讓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有多少孩子不是在抑制與隱藏自己情緒和真實想法的過程中慢慢長大的呢?教育正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僅僅試圖用壓抑來換取孩子的“正確地”“直線地”成長,那它注定不可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即使到了終點,那也肯定與原本的方向相差甚遠。
(張悅?cè)A,無錫市東北塘實驗小學,21419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