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乃武
龍是伏羲氏族的圖騰,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的血緣之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所能見到的龍,大體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生物的形態(tài),一是文字的形態(tài)。學界大多認為生物形態(tài)的龍,是一個以蛇為主體的組合圖騰,是華夏部落聯(lián)盟族徽的標志。部落聯(lián)盟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發(fā)展過程中,構成龍圖騰的“部件”由少到多,龍的形象隨之不斷豐滿。與龍的生物形態(tài)演變情況大體一致的是,龍字形體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只不過其演變形態(tài)較生物形態(tài)的龍相對簡單。但與對龍的生物形態(tài)的重視不同的是,學界對古龍字形義的研究相對薄弱。語言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甲骨文、金文中,存留著形構有別的幾種龍字。它們以其象形、會意之蘊,揭示著華夏民族的祖源部落以及三大祖源部落間的三次大融合,凝固著較生物形態(tài)的龍更為豐富的先祖信息。
古龍字中華夏祖源部落之伏羲氏意象
據(jù)王延林編著的《常用古文字字典》所載,甲骨文中的龍字可以大體分為獨體龍字和復合體龍字兩類。這兩種龍字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象形的意蘊。象形是對某些實物的描繪,象形字更能體現(xiàn)文字的本義。
許多原始部落都經歷過非部落聯(lián)盟的初始階段,部族初始階段的圖騰也應是單一形態(tài)的圖騰。這一獨體龍字的形義相對原始,反映的當是伏羲氏族初始階段的圖騰形態(tài)。這一形態(tài)的龍的本質,就是一條圖騰化的蛇。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中,認為龍本源于蛇不無道理。除伏羲氏族之外,《山海經》中的北山諸神、軒轅國之人、鐘山之神及相柳等亦“人首蛇身”,遠古部落以蛇為圖騰的蛇崇拜是較為普遍的,伏羲氏族可能只是眾多蛇圖騰部落之一,當時的伏羲氏族及其龍圖騰并未形成廣泛的先祖認同地位。
這一時期的此蛇圖騰部落與彼蛇圖騰部落或不盡相同,其他部族的蛇圖騰并不為本部族所接受,甚至存在此蛇被他部族所“食”的現(xiàn)象。如《山海經》中的延維為二首之蛇,“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某些典籍所說的馴龍、御龍、食龍之龍,都應是這種非共祖意蘊的蛇龍。因而,在伏羲氏族的初始階段,為眾多部族所接受的共同的先祖部落及龍圖騰并未形成。
古龍字中伏羲與燧人的部落聯(lián)盟的意象
《帝王世紀》中有伏羲氏生于燧人氏時代,并最終代燧人氏而“王”的傳說。伏羲氏生于燧人氏時代,說明伏羲氏曾與燧人氏共存,但以伏羲氏為當時流行的紀年標志。它反映著伏羲與燧人可能是一種部落聯(lián)盟的關系,燧人氏則在聯(lián)盟中居主導地位。部落聯(lián)盟的圖騰為混合形式的圖騰。
古龍字中新伏羲氏先祖形成的意象
伏羲氏代燧人氏而“王”,伏羲、燧人部落最終融合。同黃帝取代炎帝部落一樣,兩大部落的融合是兩大部族文化的融合與統(tǒng)一,是兩大氏族文化符號的伏羲化,伏羲成為兩大部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渡袝髠鳌び輹と鍌鳌酚涊d:“燧人以火紀?;?,陽也。陽尊,故托燧皇于天?!狈巳〈萑耸系匚唬诤狭遂萑说奈幕?,擁有了燧人氏的“陽尊”地位,從而具有《帝王世紀》所言的“象日之明”的形象。
據(jù)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考證,伏羲本是北方地區(qū)的古帝王。那么,新伏羲氏的出現(xiàn)就是北方部族融合大發(fā)展的結果,以新伏羲氏為共祖、以火龍為圖騰的先祖認同在北方地區(qū)開始形成。新伏羲氏、火龍圖騰的出現(xiàn),是北方氏族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次歷史性飛躍。這種龍既傳承著前代的某些圖騰崇拜特點,又超越了前代的圖騰崇拜,使原蛇蘊之龍及部族混合之龍,成為一種完全神化的、虛幻的、觀念上的神物。當然,這一神物以蛇為本體仍然是沒有錯誤的。
古龍字中中華雙祖形象的出現(xiàn)
甲骨文龍字形義的演變表明,龍圖騰是個動態(tài)的文化符號,并不具有固定的文化意蘊與物象形態(tài);氏族文化融合引起的先祖認同觀念的變化,是制約與影響龍字形態(tài)變化直接的、根本性的原因。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崇拜,至遲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演變?yōu)椋ㄐ拢┓?、女媧的雙祖崇拜。西周大力推行分封制,促成了廣大范圍內的部族融合。戰(zhàn)國時期伏羲、女媧崇拜的出現(xiàn),表明當時部族融合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如果上述論斷無誤的話,那么在雙祖認同的影響下,周代龍字必然體現(xiàn)出雙祖崇拜的文化意蘊。孟繁仁在《黃土高原的“女媧崇拜”》中言,在山西吉縣發(fā)現(xiàn)的“中石器時期”的女媧巖畫,其中的“女媧”就頭梳雙髻,雙乳下垂,充滿乳汁。漢代同樣不乏頭梳雙髻的女媧形象,如漢墓出土的女媧畫像。神話傳說中的女媧也是蛇身人首。
伏羲象陽,女媧象陰,金文龍字又有陰陽結合,生化后代之意。這與伏羲、女媧為夫妻的傳說是一致的。漢代伏羲、女媧頭頂日月的畫像,如馬王堆漢墓中頭頂日月的雙龍,與漢印、漢金、楷書龍字的雙祖崇拜意蘊也是一致的。
總之,從甲骨文、金文等古龍字反映的歷史信息看,伏羲氏、燧人氏、女媧氏應是構成華夏民族的三大祖源部落,三大祖源部落的不斷融合形成了不同階段的中華先祖認同。具有相對廣泛認同基礎的中華祖龍及伏羲氏,僅僅出現(xiàn)在伏羲氏融合燧人氏之后的歷史階段。但在三大祖源部落之中,燧人氏為伏羲氏所取代,其文化融入伏羲氏之中,燧人氏的地位大為弱化。在進入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后,女媧的地位附屬于伏羲,伏羲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成為遠古傳說中的“上上圣人”。至于后世帝王出生之時或有與火有關的瑞象,或以龍為帝王專有之物,或御座上懸一蟠龍銜珠的軒轅鏡,這些都是附會伏羲之后的正統(tǒng)身份,是遠古傳說對后世皇權專制制度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