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巍
摘 要 以微博和微信為主體的網絡微平臺模式拓展了高校傳統(tǒng)教育的空間,一方面為高校主流價值觀引導模式開辟了新式路徑,另一方面也對主流價值觀引導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網絡微平臺與高校主流價值觀教育的無縫對接、網絡微平臺對高校主流價值觀的雙重影響及引導路徑構建,是考察網絡微平臺能否拓展高校傳統(tǒng)教育空間不可或缺的因素,對其研究,有助于探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的契合點。
關鍵詞 微平臺 微博 微信 主流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Spatial expansion Guided by College Mainstream Values
——Building a Network Micro Platform as an Example
BAO Wei
(School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Micro-blog and micro-channel network as the main mode of micro platform to expand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while mainstream values boot mode for the college opened a new path, on the other hand to guide the work of mainstream values pose a challenge. Seamless network micro-platform mainstream value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colleges micro-platform dual effect on mainstream values and guiding pat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twork of micro platform can expand the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space indispensable factor, the research, it'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eting point and cyberspace.
Key words micro platform; micro-blog; micro-channel; mainstream values
人們對網絡認知作用至今經歷了“網絡危害論”、“網絡工具論”、“網絡社會觀”三個過程,由此形成 “以遭遇和應對網絡負面信息沖擊為特征的被動適應階段”,“以各類‘紅色網絡的建設為特征的主動應戰(zhàn)階段”,“以綜合性網絡社區(qū)的發(fā)展為特征的自覺深入階段?!?①互聯(lián)網的強大擴散性不斷地沖擊著高校傳統(tǒng)的教育空間,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尋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的契合點,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1 高校主流價值觀教育無縫對接網絡微平臺的必然性
70~90后是微時代最主要的活躍群體,因其與高校師生群具有交叉吻合性,所以微平臺營造的微網絡環(huán)境是可以將高校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納入其中的。
一方面高校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具有獨特性。它依托于知識的傳授但又決不限于此,引導教育能否成功,關鍵看知識的受眾者能否真心認可并進而產生共鳴,在價值觀問題上形成科學合理的是非判斷標準并自覺引導自身行動。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政課僅依靠傳統(tǒng)課堂單向傳輸模式很難有效地在傳播知識之外產生更高層次的觸動,即便網絡在教學中普及,從總體上看也多成為傳統(tǒng)課堂簡單、便捷的延續(xù)。因此迫切需要另一種方式來拓展高校價值觀的引導教育空間。
另一方面大學生是微時代最活躍群體。事情一出,各種媒體解讀、各種角度分析往往與事件本身糾結一起,一同進入學生視野,在及時獲取資訊信息同時也伴隨著所認知事件在認知過程中被過度解讀、誤讀甚至錯讀的風險,這對學生價值觀形成所產生的負面作用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難題。
單純依托課堂容易產生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病,導致價值觀認知與實際行為背向而馳的結果。微時代前所未有地將實際生活與我們拉得如此之近,然而對事物多角度解讀與判斷、多樣地放大與縮小卻淹沒了主流價值觀的主體地位,凸顯了傳統(tǒng)主流價值觀理論傳授模式的無力。因此,主流價值觀教育與微平臺的無縫對接是應對微時代挑戰(zhàn)的必然選擇。
2 網絡微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影響和挑戰(zhàn)
網絡微平臺的出現(xiàn)大大提升了個人信息獲取和發(fā)布能力,改變了話語權與信息傳播權的中心化狀態(tài)。與此同時,微力量的聚合由此而生,僅就微博而言,“微博影響力的動力機制內生于微博作為信息服務平臺所激發(fā)的內容協(xié)同生產及基于用戶社會關系網絡打通的信息通路,其本質是對信息資源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雹谶@樣,基于網絡微平臺而生成的個體話語權的凸顯和碎片化力量的凝聚共同挑戰(zhàn)著高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教育權威性受到影響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思政課中教師的權威性毋庸置疑。教育者通過精心篩選,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材料向教育對象集中地、持續(xù)地、高強度地傳播含有特定內容的信息,從而促進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發(fā)生轉變。③微時代下個體言論觀點通過“自媒體”形式在網絡上傳播,個體成為信息傳播和影響的關鍵點,也能通過微平臺便捷地拓展教育資源,與各專業(yè)領域學者和專家互動和對話,這降低了教師主導地位與權威性。主流價值觀引導的權威性如果被湮沒在網絡微平臺鉤織的大網中,學生價值觀的取向也將在各種對錯交織的網絡觀點中迷失。這就要求教育者創(chuàng)新模式,利用微平臺構建校園網絡輿論主導陣地,同時提升自身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線下人際交流的魅力和影響力。
其次,學生認知能力培養(yǎng)方式受到影響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育以一對多“傳—授”模式展開,學生認知能力培養(yǎng)按照由淺入深、由易漸難方式進行。微時代在與信息咨詢零距離接觸中,一方面大學生會產生受眾心理現(xiàn)象,打亂原有縱向認知模式而更接近于橫向認知模式,另一方面在原有縱向認知模式下形成的被動認知方式徹底轉變成主動認知方式,微平臺上學生完全成了一個積極主動的信息獲取者、傳播者和發(fā)布者。因此,教育者必須更新原有工作理念,彰顯現(xiàn)實性、突出真實感,通過增強應對熱點、難點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對學生價值觀引導的目的。
再次,教育環(huán)境受到影響與挑戰(zhàn)。微時代重新構筑起一種全新教育環(huán)境。網絡時代不可逆,全新環(huán)境也無可避免且無法剝離。教育者面臨最主要挑戰(zhàn)是話語權轉換。網絡話語具有多樣性、多變性和生活化等特點,雖然不能用網絡話語來取代傳統(tǒng)話語,但不能忽視它已經越來越為青年學生所推崇和應用。這恰恰揭示出在傳統(tǒng)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中,學生接受心理與施教話語之間的距離和矛盾問題。表面看,如對網絡話語熟視無睹,易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間話語鴻溝,實質上是一個需改進教育方式方法的實質性問題,即由權威型教育向平等型教育的模式轉變。如果不能很好適應微時代新環(huán)境,會導致在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中不僅不能有效地傳播思想教育內容,而且可能遭抵制。
3 高校網絡微平臺的建設路徑
微時代來臨,不僅考驗高校主流價值觀引導工作實效性,更對其發(fā)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高校價值觀教育要融入微時代、適應微環(huán)境、利用微力量、構筑校園微平臺以拓展引導空間,增強引導影響力和持續(xù)力。
(1)以校園微平臺為媒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微網絡環(huán)境中。要適應微時代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者首先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將自身融入到微環(huán)境中。其次,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構建起具有特性和歸屬感的微平臺,作為師生之間聯(lián)系與交流的重要場域。再次,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利用校園微平臺開展教育活動,讓校園微平臺成為教育者與大學生進行共同交流與學習活動的新環(huán)境。
(2)以校園微平臺為陣地構建起師生互動交流的溝通機制。教育者不能將微平臺簡單看作是課堂的復制和延續(xù),要有意識地適應大學生網上交流方式,了解網絡話語,熟悉網絡思維,捕捉心理動態(tài),才能與大學生實現(xiàn)無障礙溝通,進而達到有效引導主流價值觀的目的。
(3)轉變原有教育理念,建設校園微文化。校園微文化建設首先要將微平臺納入到校園紅色網站,占領微網絡陣地。還需教育者充分關注學生論壇,及時把握學生動態(tài),以微平臺作為和學生論壇的鏈接紐帶,拓展教育空間。此外,教育者應當關注微平臺工具作用,尋找微平臺與學生日常生活契合點,將網下學生社團活動與網上教育活動銜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
總之,微時代進一步改變了高校價值觀引導教育的環(huán)境,教育者要迎難而上,拓展教育空間,凝聚微力量,倡導正能量,努力探索價值觀引導教育的新途徑。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網絡微力量對大學生價值導向的影響及應對機制研究》課題號201304132 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1.
② 喻國明,歐亞,張佰明等.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tài)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24.
③ 曾令輝,鄧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