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浩
宋襄公,春秋時期宋國國君。這位飽受貶低的歷史人物,幾乎成為“迂腐”的代名詞。他的迂腐,主要由兩個歷史事件構成。
其一,以卵擊石。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去世。齊桓公生前擔心自己死后,六個兒子爭奪王位自相殘殺,就將繼承人公子昭托付給了講情重義的宋襄公,希望他在危急時刻主持公道。
齊桓公去世后,果然發(fā)生了“易牙之亂”,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公子聯手廢掉了公子昭,另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公子昭逃往宋國。宋襄公曾接受齊桓公生前重托,不能不管。但這種事一管就是大事,只能開戰(zhàn)。齊國稱霸多年,軍力強大。而宋國弱小,討伐齊國無異于以卵擊石。但他大義在肩,決定替公子昭討回王位。宋襄公冒著巨大風險,聯合幾個小國,開始興兵討伐齊國。
春秋時期,周禮遺留的貴族風骨余溫尚存,宋襄公這么做,無人笑他迂腐,反而欽佩他舍身匡扶正義。齊國的上層貴族們也深深懼服這一點,所以不等開戰(zhàn),就殺掉了公子無虧和豎刁,趕走了易牙,迎回了公子昭。宋襄公這次管閑事算是僥幸告捷。
其二,蔑視乘人之危。
宋襄公以商紂為鑒,神往周禮。為恢復周室大統(tǒng),他倡議各國會盟。在會盟中,楚成王撕毀約定想借會盟之機稱霸,設伏兵擒獲宋襄公。經齊國調解,宋襄公被放回。
為懲惡揚善,宋襄公與楚國大戰(zhàn)于泓水。
楚軍要渡河過來與宋軍交戰(zhàn),大司馬公孫固獻計,說楚軍渡河時,我們乘機沖殺,一定大獲全勝。宋襄公說,這樣不厚道,算不得仁義之師。
楚軍渡河之后,開始亂哄哄地列陣。公孫固又說,這正是我們進攻的好時機。宋襄公回答“仁義之師不做這種事”。結果,楚軍列陣完畢,沖殺過來,宋軍終因實力不濟,一敗涂地。宋襄公大腿上還中了毒箭,慘敗而回。后來宋襄公箭瘡發(fā)作,帶著仁義天下的滿懷壯志,離開人世。但位于商丘睢縣的宋襄公墓,卻屹立了兩千多年。
戰(zhàn)爭的“詭道”,不斷沖擊社會道德底線。宋襄公時戰(zhàn)爭潛在規(guī)則是:“君子不重傷(不殺傷兵)、不禽二毛(不俘獲老人)、不鼓不成列(不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宋襄公只不過是一個為史學家所見證的守規(guī)則模范。如果把守規(guī)則看做迂腐,那將會是什么樣的社會?
在社會生活中,耍陰謀破壞規(guī)則的人,往往得到眼前利益。但卻要由整個社會來支付道德下滑的成本,爾虞我詐,關系龐雜,使社會運營成本虛高,勢必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
其實那些缺乏誠信的個體,最終也要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日本軍國主義對蘇聯、美國、中國進行偷襲,不宣而戰(zhàn),盡管在二戰(zhàn)初期取得輝煌勝利,最終還是聲名狼藉,慘敗收場。
因此,勸君莫笑宋襄公,正所謂大智若愚,厚德載物。奸詐、厚黑固然可以得逞于一時,但笑到最后的還是高尚、優(yōu)雅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