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娟?劉韻清?劉慧玲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組織實施“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案例教學法有多種類型,每種類型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要成功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要注意幾點:精心選擇案例;善于提問,啟發(fā)思維;注重德法結合;重視案例評議;創(chuàng)新評價模式;構建案例教學網(wǎng)絡課堂。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類型;運用
作者簡介:譚麗娟(1976-),女,湖南衡陽人,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韻清(1956-),女,湖南衡陽人,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湖南 衡陽 42100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5-0089-02
“基礎”課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它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的主渠道。隨著“基礎”課自身的整合與改革,必須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再思考和改革。
實踐證明,在“基礎”課中使用案例教學法,使得抽象的理論講解更加富有現(xiàn)實性,易于理解;使學生主動參與案例討論,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對理論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加強師生互動和溝通。案例教學法在“基礎”課中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诠P者教學實踐,本文對“基礎”課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進行探索與思考。
一、“基礎”課案例教學法的主要類型
案例教學法有多種類型,每種類型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盎A”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甚至不同專業(yè)的教育對象,靈活運用不同的案例教學模式。
1.案例講授法
它以教師對案例的講授為主,通過教師對案例的講解,解釋分析說明課程內(nèi)容。在遇到教學難點、重點時,一些純粹抽象的理論晦澀難懂,怎樣才能深入淺出地闡述?怎樣才能分析透徹又發(fā)人深???怎樣避免枯燥的純理論分析引人入勝?案例講授法是很好的選擇。教師在講授基本理論基礎上,運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演繹理論,如在講授“人生價值的標準”這一內(nèi)容時,人生價值的評價以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為標準。很多大學生一開始對這一標準不太認同,于是舉例: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曾連續(xù)三次擔任神舟飛船發(fā)射任務總調(diào)度的申勁松當時月薪僅1300元,他的同班同學在附近的中關村工作月薪卻上萬元,但是不能由此認為他的同學收入高,他的同學就更有價值。申勁松的工作對國家、對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他的工作也很有價值。通過這個案例的講解,同學們都普遍認同了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多少而不在于獲得多少的觀點。
2.案例討論法
案例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討論為主的一種方法。它有利于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如在講授社會公德的內(nèi)容“助人為樂”時采用以下案例:網(wǎng)民“財院臭小子”自稱云南財經(jīng)大學大三的學生,在網(wǎng)上與網(wǎng)友們進行著一場關于讓座與社會公德的大辯論。不管網(wǎng)友如何批判,主角一直都堅信自己不讓座并沒有錯,并說這跟學識、素質無關,“說得極端點,上車我是投了幣的,就算有老人有孕婦站我旁邊,我也可以選擇不讓座”。大學生理直氣壯不讓座,尊重公德需要理由嗎?通過同學們深入的分析討論,更深刻地理解了助人為樂的美德。
3.案例旁聽法
這是法學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種形式。這種方式要求事先同司法審判部門取得聯(lián)系,有針對性地選擇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組織學生旁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當?shù)胤ㄔ旱叫@里現(xiàn)場審理案件,或者邀請法官團到學校就已經(jīng)審結的案件進行模擬審判。這種方式使學生對訴訟有一個更直觀感性的認識。如在講授《維護互聯(lián)網(wǎng)安全的決定》時,可以選取案情比較簡單,又涉及到大學生的案件,聯(lián)系好當?shù)胤ㄔ?,組織學生旁聽。旁聽結束后,學生進行總結點評,學生對法律的理解、認識和分析能力明顯提高。
4.案例練習法
在一個完整的知識點講解完畢后,為進一步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或者出于鞏固知識的目的,教師可以擇恰當?shù)陌咐踔磷约涸O計一定的題目對學生進行測試、訓練。如在講授愛國主義的內(nèi)容時,可以舉例出題“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要求學生作答,通過學生解題分析更好地理解愛國主義的時代性。
二、“基礎”課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需要注意的方面
1.精選案例
恰當?shù)陌咐兄谔岣摺盎A”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恰當?shù)陌咐齽t會影響教學效果,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案例的選擇要求精益求精,要符合以下幾條原則。第一,人本化原則。案例的選取堅持以學生為本,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案例教學只有與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共振和共鳴才能夠極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在案例選擇上有所側重,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時代性原則。案例應隨社會主題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體現(xiàn)時代的新鮮內(nèi)容。不能把過時的案例還用于教學中,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影響上課效果,所以要求經(jīng)常關注學生生活、網(wǎng)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熱點事件,及時更新案例庫。第三,與理論結合的原則。案例的選取要以“基礎”課理論作為依據(jù),不能為了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不能過分追求案例情節(jié)而背離理論,否則就使上課變成了故事會。[1]
2.善于提問,啟發(fā)思維
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要善問才能引導得力,啟發(fā)思維。首先,從教者自身要有“善于問”的思路和目標。要明確“問”的關鍵點和終極目標,否則抓不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的核心問題,亂問一通,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其次,問題解決應該是誘導式、啟發(fā)式的,而不是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做出決策和選擇,去解決案例中特定的問題,進而從案例中獲得某種經(jīng)歷和感悟,而且要引導學生探索特定案例情景復雜性的過程及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fā)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性。[2]如講授道德的特征時,可以提問劉海洋用硫酸潑熊是否道德?武松打虎的行為是否道德?現(xiàn)代社會打死野生老虎是否道德,如果打死的是動物園的老虎又是否道德呢?如果老虎傷人,打死老虎又是否道德呢?最后引導出結論,道德具有時代性。一系列的提問緊扣主題,步步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亢奮,積極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3.注重德法結合
“基礎”課教學要求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因此,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要注意通過案例的選編和分析促進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引導學生從道德與法律兩個方面進行剖析,養(yǎng)成學生從道德、法律兩方面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例如,在例舉“大學生理直氣壯不讓座,討論尊重公德需要理由嗎”的案例時,可以進行道德和法律兩方面的分析,讓座是一種助人為樂的美德,道德應該源自人的內(nèi)心,而不在于外在的強制。不讓座是道德問題,不是法律問題;不讓座應受到道德的譴責,但沒有法律上的義務。
4.重視案例評議
評議指教師在討論中的引導,案例總結以及恰當?shù)狞c評,這是案例教學的點睛之筆,也是案例教學的必備環(huán)節(jié)。案例教學法中如果沒有老師的評議,就難以發(fā)揮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成了為講案例而講案例,學生的討論成為一盤散沙,對案例中理論知識的掌握仍然處于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難以形成明確的認識。如在講解法律思維的特征時,舉例提問“欠債還錢對不對”,請學生回答后,再問“那欠錢不還是否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五花八門的,這時就需要老師進行總結評議。先理順“欠債還錢”中涉及到的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從道德上說欠債還錢是社會普遍通行的原則,但從法律上說債權的訴訟時效為兩年,最后歸納出法律思維和其他思維不同的特征。
5.創(chuàng)新評價模式
案例教學法的使用,重在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集中、卷面考試的方式則不能體現(xiàn)這種能力要求。因此要改革評價模式與案例教學相匹配,新的評價模式要強調(diào)學生在平時課堂上的表現(xiàn),特別是對學生參與案例討論情況的考核,如學生為案例查資料、做準備的情況以及在課堂上對案例的思辨能力、案例辯論技巧、案例綜合分析過程和參與程度等方面。平時課堂的考核要納入總成績,而且要提高平時課堂考核在總成績中占的比例,現(xiàn)在高校采用的平時課堂考核與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一般為3:7,可以調(diào)整為4:6。期末考試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口試、半開卷或開卷考試及案例小論文的方式。測評題多為與課程知識點有關的案例分析題,涉及的理論點多,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得到發(fā)揮。
6.構建案例教學網(wǎng)絡課堂
網(wǎng)絡教學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優(yōu)勢,能對課堂案例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老師應開通“基礎”課網(wǎng)上課堂,把案例上傳到網(wǎng)上,并組織、策劃、引導網(wǎng)絡課堂案例教學。網(wǎng)絡課堂上學生可自由登錄并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把課堂上由于時間有限來不及表達的思想以及課后對案例產(chǎn)生新的認識與理解在網(wǎng)上交流,學生還可以將自己收集的與課程有關的案例傳到網(wǎng)絡上共享給其他同學和老師。同時老師要積極參與到網(wǎng)絡討論中,與學生進行網(wǎng)上實時與非實時交流。這要求老師有更新的教學理念,更高的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更多的教學熱情和付出。[3]
參考文獻:
[1]尹曉敏.“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法三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1):120-121.
[2]鄭彩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法的再思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135-136.
[3]譚麗娟.論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J].中國電力教育,2011,(32):40-41.
(責任編輯:王意琴)